【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赵世瑜:图像如何证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应邀到我校做学术报告
  作者:李大海 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15 | 点击数:5389
 


      2010年3月25日下午,应本中心邀请,知名明清社会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归仁堂,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图像如何证史: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本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中心师生以及来自校内外的热心听众200余人聆听了赵教授的精彩演讲。

  2010年3月25日下午,应本中心邀请,知名明清社会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归仁堂,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图像如何证史: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本中心副主任王社教研究员主持,中心师生以及来自校内外的热心听众200余人聆听了赵教授的精彩演讲。

  赵世瑜教授的报告,首先阐述了之所以选择《图像如何证史:一幅石刻画所见清代西南的历史与历史记忆》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其一,近年来学界一直希望把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特长以深化和推进对中国历史诸问题的研究;其二,通过对不同的具体区域历史脉络的长时段考察,分析造成区域历史演进差异的原因以及希望借此对重新认识中国通史有所帮助;其三,在传世的文字性文献之外,搜寻其他类型的文类来丰富现有的历史研究。

  报告的主题,围绕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石羊镇发现的一幅石刻画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内容为线索展开。石羊镇的石刻画,由灶商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其内容主要反映当地的土主崇拜,原存于该镇的土主庙,后来因为被水冲毁,方才移于现在的存放地点——文庙。画上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明末清初,大西农民起义军将领张虎被孙可望派往石羊镇,在路途中两次碰到土主显灵的图像,进而不敢造次擅杀当地百姓;一是清代中叶雍正年间,朝廷派遣李卫前往云南整理盐政、征收盐税,途经洞庭湖遇难时土主显灵的图像。此外,在石像的右下角还描绘有“封氏节井”的内容。

  石刻画所表现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不失为荒诞,且明显缺乏历史事实的支撑。但问题的关键是,不论张虎,还是李卫,为什么分别在明末清初和雍正年间来到石羊镇?赵世瑜教授认为,细究石像内容所反映的要义并非“土主崇拜”、“土主显灵”和“封氏节井”。石刻画在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一定的区域历史真实,两位历史人物来到石羊和后来道光二十一年石刻画的产生,都与“盐”有关。清代的石羊镇,也称“白井”或者“白盐井”,是十分重要的产盐地。此间,赵世瑜教授不断援引明清时期包括《滇南盐法图》在内的各种正史、方志、舆图等文字性文献的记载,来描述张虎和李卫为“盐”而到石羊的历史背景。

  赵世瑜教授推断,决定石羊镇石刻画产生的两个关键时间点是:李卫来滇与随之而来的雍正以后石羊镇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嘉庆初年盐政改革。至于“封氏节井”的故事,则可能与康熙年间云南盐课提举司为在石羊从事盐商生意的江西商人兴建萧公祠(萧公,鄱阳湖水神,其祠后来改为万寿宫,相当于江西会馆)有关,即封氏故宅就是萧公祠的旧址。清中叶以后,由盐业带动起来的地方士绅、灶商势力日益活跃,石刻画就此产生。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讨论:一是灶商为什么选择此时向土主庙捐刻这幅石刻画?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两件事情作为石刻画的主题内容?

  在描述完石刻画的内容以及由此引出的历史记忆和大历史背景之后,赵世瑜教授强调了方法和反思的重要性。他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获得启发,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历史文献做类似于民族志一样的工作,这对于历史人类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历史学的田野工作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事实上,结合石羊镇石刻画的例子,启示我们要在田野中找寻所谓的历史是怎样建构起来的过程,同时对现有的文字性文献做在田野调查中所做的同样工作。

  两个小时的演讲结束后,赵世瑜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历史学与历史人类学的关系、石刻画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意义、区域社会史区域研究的出发点以及历史学专业学习的方法等等问题,一一做了回答。赵教授的报告方法独特、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思考深邃,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极大共鸣。

  最后,主持人王社教研究员对报告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再次感谢赵世瑜教授为大家做的精彩演讲,报告会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李大海 整理,文中观点未经作者审阅)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0-4-7 17:35:24

上一条: ·葛兆光:揽镜自鉴:从域外汉文史料看中国
下一条: ·朝戈金: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
·[孙冬宁]画中有戏·[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