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色音]变迁中的蒙古族萨满教
  作者:色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5 | 点击数:16527
 


  萨满教不等同于迷信

  在移动性较强的萨满教田野调查中,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情况并不罕见。笔者有幸访问到内蒙古哲里木盟远近闻名的在色仁钦萨满,并观看了一场祭天仪式。

  这是一次家庭规模的小型祭天仪式,由色仁钦萨满主持。祭坛上摆放着色仁钦萨满的老师良月巫都干的相片、翁衮精灵以及七星宝剑等物。献牲仪式分为“阿密敦术色额日古乎”(意为献活牲)阶段和“勃拉嘎森术色额日古乎”(意为献熟牲)阶段。第一阶段较简短,有人将活绵羊牵到祭坛前面,色仁钦萨满穿着日常服装将萨满鼓对着绵羊头边敲边转,敲击片刻后绵羊变得很温顺,色仁钦萨满在绵羊脖子上踩一脚,然后,其他帮忙的人把绵羊牵到外屋宰杀。第二阶段,煮熟的整羊被摆在供桌上,色仁钦萨满穿好法衣站在供桌旁,对着祭坛击鼓,他的末子左手拿着倒满酒的酒盅,右手拿着用白布制成的哈达面向祭坛跪下。然后,色仁钦萨满开始诵唱祭词,将祭天的目的、所供牺牲的特点等一一告诉神灵。

  色仁钦萨满诵唱祭词期间,他的末子一直跪在地上,把右手中的哈达蘸在左手中的酒盅里不断地往上洒奠。仪式结束时,色仁钦萨满还要唱一段《脱神衣歌》,并将请来的各路神一一送走。仪式结束后,萨满的长子跪在父亲面前敬一杯酒以表谢意,然后全家人和亲属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献牲所用的羊肉。据色仁钦萨满介绍,按规矩,献牲所用的羊肉当天必须吃完,如果吃不完的话都要拿到屋外埋掉,不能留到第二天。

  看完仪式后,笔者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祭祖仪式,或者说是祭天仪式和祭祖仪式的合并,带有明显的强化家族观念和家族内部凝聚力的功能。因为祭坛上供奉的是祖先萨满的像而不是天神像,并且祭词中提到的神灵名中既有天神的名字又有祖先神的名字。

  另外,这场祭天仪式中的藏传佛教特色也较明显。祭坛上除了供有祖先萨满的像,还供有十世班禅大师的像;萨满身着传统的萨满服,手上带着喇嘛赠送的念珠;萨满所请的神灵中既有九十九腾格里等萨满教神,又有四天王、梵天等佛教神;萨满不仅向郝伯格泰等萨满祖先祈祷,还向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祈祷。

  在田野调查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人们几乎在萨满教和迷信之间划上了等号。然而,萨满教仅仅是迷信吗?研究表明,萨满教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道德法律、政治哲学、民俗风情、医药卫生的关系很密切。甚至有些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是建立在萨满教宇宙观和哲学观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萨满教,祛除其中封建迷信的糟粕,获取其中民族文化和民间科学的精华,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被后人称为“迷信”的一些民俗知识所孕含的科学成分往往是早期科学萌芽的母胎。萨满教作为一种古朴的自然宗教,毋庸质疑地孕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在千百年来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萨满巫术蕴含着一些古老的科学因素,对今日的现代科学也有借鉴作用。如,萨满医术中固有的心理疗法能和现代西方医学中的心理咨询等文化精神医学进行跨时代的世纪对话。可以说,萨满医术是“迷信”和科学相混合的文化复合体。

  由于我们对“迷信”和“科学”的分类往往比较模糊乃至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也不甚明确,所以有时本不属于“迷信”范围的“民间科学”也会被贴上“迷信”的标签而被列入破除之列。因此,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都被列入“非科学”的行列而逐渐被抛弃了。

  我国学术界在迷信、宗教与科学的概念界定方面存在着一些含糊性和分歧。这必然导致实际生活中对待它们会有不同态度和行为。语言哲学家们一再指出,语言的错误混乱会带来极大的弊害。明确界定迷信、宗教、科学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年11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光远]鄂伦春人的萨满观
下一条: ·[庄吉发]《尼山萨满传》与满族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熊威] 从“认奘不认坟”到“认奘又认坟”:德昂族丧葬文化变迁研究·[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李娜]美丽乡村视野下临汾魏村文化变迁的思考·[柯雨昕]旅游背景下村庄文化变迁
·[范译馨]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托马斯·道森等]阅读艺术,书写历史——南部非洲的社会变迁与岩画
·[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杜韵红]乡土文化变迁中生态博物馆在地化调适与变革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