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葛兆光:一流学者要去写教材
  作者:记者 石剑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10 | 点击数:4546
 


       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发式上,《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编撰发起人之一葛兆光教授表示,“认为一流学者写教材是降低身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恰恰认为一流学者要去写教材。”他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生是学常识,硕士研究生是要学习一套转向研究的方法,而博士生是要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日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国内第一套专为文科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学术入门指导丛书。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是这套丛书策划编辑的发起者之一,他在昨天的首发式上直言,“在两年多前,我们一些学界的朋友经常讨论的就是,现在研究生教育存有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在短时间内虽然不能得到根本改变,但是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文科研究生教育三大问题

       在葛兆光教授看来,目前文科硕士研究生指导和教学存在着三个比较大的问题。在许多人眼中,传统的私塾或作坊戏班子式的研究生指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以前有一句话就是说,‘用大烟斗熏出来’。我一直觉得这种方法不太可靠。”葛兆光说,“因为这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会使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可这样学生得到什么呢?这就有点像复印机,它复印东西越复印就越淡,最后没了。所以我们觉得,人文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能只是师傅带徒弟这样单一的方式。”

       葛兆光认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二个问题是,很多指导教授不太能够理解应该向研究生教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研究生教科书,于是我们对研究生教育方法始终缺乏一种自觉和明确的概念。”葛兆光教授说,第三个问题是,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一个想当然的观点,人文学科学生的培养没有恒定的标准来评价,“我非常反对这些做法,为什么?天才不是老师的事,保证底线才是老师的事。大学本科生是学常识,硕士研究生是要学习一套转向研究的方法,而博士生是要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是我们提出的三个层次:常识、方法和视野。”

       认为写教材降低身份是可怕的

       有点教科书性质的《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就是给刚刚进入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研究生一个学习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学术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认为一流学者不要写教材,认为一流学者写教材是降低身份,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恰恰认为一流学者要去写教材。”葛兆光教授说。

       对于葛兆光教授的观点,学者张隆溪教授也表示赞同,“把自己所想所知的东西,用浅显的语言和扎实的内容写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者不太愿意写这种入门的丛书,但作为大学教员,教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写这样的书其实很重要。”张隆溪负责编撰《丛书》之一《比较文学研究入门》一书,对于自己的写作过程,张隆溪说,“能够在一个我们自己所熟悉的研究领域,选出最好的作品,把它们最基本的重要内容做一个叙述,这对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非常有用。”

       目前出版的《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第一辑有六本,它们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内容上偏重于研究方法。据葛兆光教授介绍,《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这个学术领域是怎么形成的?在这个领域,前人做过什么?我们希望每一个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向研究生介绍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另外,也希望通过提供最基本的参考书,让学生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这是一个开拓视野的方法。“常识、方法、视野,这是我们对这套书的最基本要求。”葛兆光教授说。而这三个方面,也是每个研究生应该必备的研究习惯。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9年6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
下一条: ·长大学生携手民间艺人保护传承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穆昭阳]学科建设视域下的民俗学教学与民俗教育
·段宝林:请关注民间文学·扬州地方文艺成为大学必修课 传承发展民间文化
·[叶涛]李万鹏先生与山大民俗学·教育部:研究生推免系统将于9月20日对考生开放
·[马岩 孙璐]亲近濒临衰落的满族文化·农场主郁倩文:鸡场追梦的民俗学硕士
·非遗专业在高校·人文学科的学子们如何接地气
·祝贺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贺词、贺信选·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集体合影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会议日程·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学科展示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成立30周年纪念”会议通知·[董晓萍]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七十年
·[黄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万建中]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与出路
·[萧放]历史民俗学建设的意义、实践与规划·[陈岗龙]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与东方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