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金海军]表演者权:著作权还是邻接权
  作者:金海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7101
 


  表演一般发生在艺术领域,主要是指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中的表演。表演者权,也就是表演者对其表演所享有的权利。表演者权究竟是邻接权还是著作权,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就一般而言,大陆法系著作权法多将表演者权归入著作邻接权的范畴,而英美法系的著作权法则因为没有邻接权制度,而将表演与作品、录音、录像以版权进行一体的保护,故表演者权被纳入版权(著作权)体系。以下重在从著作权法的角度说明表演也是作品,表演者权实际就是著作权。  

  表演相对于原作品而言,实际上是一种解释性的再创造(二度创造),正如H·G·伽达默尔所指出的那样,在表演艺术中,理解和解释总是不可缺少的,这种创造不是一度创造的复制,“而是使艺术作品首次在观众面前呈现其自身,它给音乐和戏剧本文的符号以生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世界上只有一部《哈姆莱特》,却有成百成千的表演者创造了自己的哈姆莱特。

  表演应属派生创作

  表演者的表演,虽带有对原有作品进行传播的性质,但其对作品的传播并非简单地广而告之,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运用表演技巧,将这种内心思想表诸外部形式。严格地讲,表演也是一种演绎创作,通常是对别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解释和传播的行为,由于这种解释和传播的行为,由于这种解释和传播也需要特殊的技能和技巧,在解释中体现着表演者个人的艺术体验和个性,表现了他们的选择、设计和安排,故属于派生创作。派生创作即产生派生作品,派生作品也称演绎作品、衍生作品,是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所谓改编,根据1991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四项仍然采用同样的定义。可见,通过两种方式可构成作品的改编,一种是改变原有作品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改变原有作品的用途。从表演的实质看,它是表演者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形体技巧和心理技巧,把它所创造的角色形象进行当众表现。一方面,通过表演,由“死”的书面表现形式变成“活”的舞台角色形象;另一方面,书面文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通过视觉阅读的方式感知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舞台表演的作用则在于使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感知表演者所创造的角色形象,相对而言,前者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者则显得较为直接,更易于为观众接受。因此,表演者的表演已经使原有的文字作品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有表现形式上的变化,也有用途上的变化。可以说,表演也具有独创性,表演也是作品。我国台湾学者施文高先生认为,“演艺人之表现,不论声音的或动作的,俱属著作行为,正如一般著作人以脑力思想者然。作家以脑力思考,假笔墨而形之于文字固为著作,演艺人以声音或动作之表现而假录制器械予以记录仍得谓著作,故将演艺人之著作行为视为与著作权有关之权利而列入邻接权,有欠允当”。

  表演符合作品构成的形式要件

  关于作品构成的形式要件,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一般要求作品应当以有形形式予以固定。例如,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即规定,任何固定于有形媒介、可对表现进行复制的原创作品,是可享有版权的作品。据此,美国《著作权法》对口述作品不予保护,即席发言、讲演或其他口头表演,只要没有转变为有形形式,就不受著作权保护。但是,如果作者把它转变为文字或任何有形形式,即可获得保护。

  另有一些国家的著作权法不以“固定于有形媒介”为必要。如我国《著作权法》采用的是“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要求。可复制性就成为作品的构成要件之一,而不管该作品是否已被固定于有形形式中。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对口述作品的规定中,按照固定性要求,口述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而按照可复制性要求,则口述作品应受著作权保护,因为口述作品可以被文字记录或录音、录像的方式复制。因此,口述作品在我国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就表演者的表演而言,有人认为表演不构成作品就是因为表演者的表演瞬间即逝,不具有固定性。但是,根据前述对固定性和可复制两种作品构成形式要件的区分,可见,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表演与口述作品一样,也具有可复制性,符合作品的形式构成要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21日 18: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WIPO正式启用新徽标
下一条: ·[严永和]知识产权视野下的民间文艺内涵研究思路
   相关链接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学者建议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需稳步进行
·政协委员建议:颁布保护条例促进民间文艺传承发展·[周林]民间文艺版权立法迫在眉睫
·[赵鸣]当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浅析·[吕微]从汪国真到非遗立法
·[施爱东]隔断保护 自缚手脚·国家版权局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郑智武]论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集体权主体·《视听表演北京条约》开启视听表演国际保护的新时代
·版权局:将缔结音像表演条约 保护表演者权利·《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全文)
·[欧广远]“非遗”保护不能忽视著作权法·[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
·[吴园妹]评析三起涉及传统文化著作权案例·[翟峰]应尽快制定《民间文艺保护法》
·尊重是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前提·[郭禾]关于民间文学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WIPO与演员和音乐家携手促进表演者权利·文著协“六大职能”为作者撑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