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李冬君]关于《叶隐闻书》和武士道
  作者:李冬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19303
 

 

  一、“叶隐”是什么意思

  “叶隐”一词由来,缘于西行之诗,西行诗曰:“隐于叶下,花儿苟延不败,终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

  此说甚美,有一种日本文化特有的含蓄美。万绿丛中一点红,是中国说法,可那一点红,并不隐于叶下,而是绿叶配红花,气象甚大。但日本文化,却说武士如花,隐于叶下,当你为他的羞涩而感动时,他的狂气却突然爆发。另一说法是,取自佐贺特产——叶隐柿,将武士比作隐于叶下的软柿子?这比喻有点土,有点俗,不过,倒很像隐于树叶下默默奉公的武士,只是有点儿土气有余,而狂气不足,软柿子式的武士,恐怕很难说是好武士。

  日本文化“小”,所以,山本常朝归隐,自称隐于叶下,不像中国文化“大”,即使归隐,也是隐于林下。叶下与林下,气象之大小,不可同日而语吧!但不能因此而分高下,大的不一定就好,大而无当就不好,小的往往美好。或曰,叶即武士,武士归隐,就是叶隐,刚好常朝归隐,便以“叶隐”为书名。但日本文化,多以花喻武士,少以叶喻者。以花喻主君,叶喻武士,为常朝特例?武士“万绿”,而主君就是“一点红”了。此亦聊备一说而已。

  二、为什么要叫“闻书”

  山本常朝52岁时,是1710年,已“叶隐”10年。这一年,来了一位名叫田代阵基的人,只有33岁。两人初会,各自吟了一首俳句,表达他们心中愿望。常朝俳号“古丸”,在俳句里,他以“洗尘的山樱”自喻,也就是隐于叶下的“叶隐”者了,从俳号看,常朝“信而好古”,一如孔子。阵基俳号“期醉”,很青春的俳号,可以看作是期货。

  他在俳句里,将常朝比作是天上的白云,和目下之花,他说自己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可以同这片云、这朵花相伴了,表达了一种忍恋。常朝听了这首俳句,想必很感动,十年叶隐,那份孤独可想而知,忽有粉丝不期而至,他一感动,就打开了话匣子,话儿滔滔,如放水矣。一个口若悬河,不停地说;一个不动如山,默默地听。常朝口述之后就去世了,阵基又花了7年时间成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常朝于“叶隐”时口述,阵基据当时之口述笔录,补充了一些口述以外由他本人提供的材料,所以叫做《叶隐闻书》。有人说,《叶隐闻书》在形式上像《论语》,所以又叫做“武士论语”。其实,“闻书”与“论语”是有差别的,可它们的差异,无人道及。

  “闻书”是记录性的,“论语”是论纂性的;“闻书”是个人之间的交谈,谈话内容具有私密性,“论语”是老师教导学生,内容具有普世性;“闻书”是个人笔录,忠实于口述者本人的思想,“论语”是集体编撰,是圣人立言;“闻书”的思想是个体性的,言论很自由,什么话都敢说,“论语”是学派性的,语气斩钉截铁,有一种决定论的风格,要代表真理;如此等等……

  《叶隐闻书》,在日本从未享有过像《论语》那样的官方地位。天皇不提倡它,因为书中所言的武士道,几乎就与天皇无关;将军也不提倡它,因为它所说的武士道,要求武士忠于自己的主君,而不是忠于将军,而且它对将军治下的“上方风”(江户、大阪一带的武士风)极尽嘲讽之能事。这本书,是为他自己的国家锅岛藩作的,属于“国学”。但它在锅岛藩的官方地位究竟如何?目前我们已不得而知。不过,从《叶隐闻书》版本情况来看,几个系的版本,几乎都是从这一带流传出来的。大正年间,出过一个本子,书名就是《锅岛论语》。也许《叶隐闻书》在锅岛藩享受过《武士论语》的待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光明网-博览群书 2010-07-05 01:05: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熊和]宋词中的民俗
下一条: ·[洪九来]“封建”一词的文化史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李雨露 沈昕]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非遗文化场域空间生产的实践研究
·[李涵]倡导新时代“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吕乃华]现代农业下的“三农”文明调查·[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海力波]黄帝铸鼎飞升故事三神器母题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