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王笛]城市、茶馆与日常文化
  作者:王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13076
 


(选自:王笛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本书是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考察成都人坐茶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坐茶铺,是成都人若干年来就形成了的一种生活方式。”[1]在20世纪前半叶的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像茶馆那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茶馆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茶馆实际上是个微观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这个研究以成都茶馆为中心,试图再现成都的公共生活和文化形象,勾画在最基层单位上公共生活的完整画面,并通过挖掘在成都茶馆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大小事件,建构茶馆和日常文化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我希望这个研究可以把读者带入城市的内部,提供一个在“显微镜”下观察城市社会的机会,从而以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中国城市及其日常生活。[2]

  本书实际上是通过研究茶馆考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其贯穿始终的主要观点是:在20世纪前半叶,坚韧的地方文化和习惯不断反抗西化的冲击,拒绝现代化所造成的文化同一模式,抵制国家权力的日益渗入,而这种国家权力的渗入并日益加强的过程,贯穿在20世纪上半叶的民众公共生活之中,即国家越来越直接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时期城市的改良和现代化过程中有两条线并进:一是国家角色加强的同时,现代化持续消弭地方文化的特点,导致地方文化独特性的削弱;二是在此过程中,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既显示了其坚韧性,亦展现了其灵活性,以对抗国家权力和现代化所推行的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3]

  传统中国城市的发展,多受制于生态环境、地理交通、市场网络及经济地位等诸多因素及条件,城市空间和文化是自然形成的(当然像西安、南京、北京等首都城市,以及一些因政治或军事因素发展而来的城市例外),并无一个“总体规划”或全国的统一模式。因此,中国各城市呈现了其结构面貌、经济功能、地方管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晚清以降,现代化潮流冲击整个中国,随之而来的城市改良运动,便是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来改造城市,这个模式包括整修街道以改进交通,重建城市空间以创造“现代”的城市景观,规定卫生标准以防止疾病,清除街头乞丐以推进“进步”的城市形象,制定各种规章以维持公共秩序,改良休闲娱乐以“启蒙”大众,发扬爱国精神以培养新的国家认同,强化政治以推动国家控制等等。目前学者对不同城市上述各种措施都有一定的研究,但一般都局限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其实,如果我们选择某个城市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一个城市可以说采取了全部这些措施,反映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4]

  在现代化和日益增长的国家权力的冲击下,地方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有的剧烈,有的缓慢。从政治上观察,这个过程亦反映了地方主义与国家政治的斗争。在晚清,改良者和政府视地方风俗为“不文明”和“落后”,试图按照西方或日本模式进行改造。辛亥革命以后,地方军阀抵制中央政府的政治统一。直至1936~1937年,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才最后确立了对四川的控制,从而在地方加快了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文化的步伐。地方文化抵制现代化旗号下国家文化的同一模式,在抗战和内战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个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晚清和民国时期整个国家政治剧烈动荡,经历着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之时,一个内陆城市的日常生活是怎样并在多大程度上被改变了。通过对成都茶馆生活的考察,揭示公共空间和日常文化的复杂关系。本书试图证明的是,茶馆是一个微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提供如聊天、消遣、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但茶馆远远超出其休闲功能,亦是一个工作场所和地方政治舞台。对城市居民来说,茶馆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之一,即使是其他“现代”娱乐场所出现以后,茶馆仍然是人们能够承受的公共生活而且乐意光顾的最大众化的设施。人们在那里追求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也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活动中心,亦为不少社会组织的大本营。茶馆是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的小商业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茶馆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小商业的管理、竞争和雇佣等问题。茶馆甚至成为地方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演变的晴雨表。由于其对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多样化和复杂性,茶馆总是成为社会改良和政府控制的对象,各个政治和社会集团也试图对其施加影响和加以利用。

  本书研究集中在三个主题之上:一是茶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各种社会集团利用茶馆从事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他们以茶馆为市场,在那里做大小交易;以茶馆为舞台,提供和得到娱乐。我将分析茶馆在人们交往和社区或邻里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讨论不同的社会集团、行业、性别是怎样利用茶馆而达到各自的目的。二是作为小商业的茶馆及其经营。我强调小商业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成都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没有任何其他店铺能像茶馆那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茶馆不仅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经营方式,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日常文化。我还指出茶馆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考察茶馆与顾客、茶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分析茶社业行业公会和茶馆工人工会的角色,观察它们是怎样成为地方政府与行业之间、地方政府与工人组织之间的中介。三是茶馆在公共政治中的角色。通过分析茶馆里的冲突、控制和权力斗争,揭示政治的变化总是及时地反映在茶馆中,成为国家和地方政治演变的一个风向标。政府以维持公共秩序之稳定为理由,颁布了许多控制茶馆的规章。抗战以及随后的内战时期,国家和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利用茶馆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诸多政治的新因素都影响到茶馆里的日常生活,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的恶化,国家日益强化的控制,都在茶馆里得到反映,体现在人们所谈论的话题之中。这样,茶馆里的政治成为外部大世界政治变化的集中展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凤凰网读书频道

上一条: ·[陈家琪]超越日常度日的时间经验何以可能?
下一条: ·[王笛]中国城市的微观世界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万水清 朱婉尚婕 稽明星]基于文化聚落中的都市茶馆变迁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