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在“发展”旗号下的人为破坏
——乡士建筑保护采访札记之二
  作者:记者 韩乐悟   摄影/图:韩乐悟 吴力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7 | 点击数:8271
 

  ·乡士建筑保护采访札记之二· 
 

  建筑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没名人,二没巨贾,为何要保护新叶这样的古村落?那些乡土建筑又有何价值?”在浙江建德,不断听到这样的提问。
  而实际上,文化部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已于10月1日实施。其中,认定对象中就增加了乡土建筑等特殊类型。
  有专家指出,新叶非常普通,但在中国传统文明中,越是普通越具有历史代表性。晋商等只是特例,新叶却是几千年农耕文明活的实证。
  而从整个中国文化着眼,中国漫长的自然农业历史,创造了深厚的乡土文化。没有乡土文化,中国文化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而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重要舞台,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过去我们只停留在对一些皇宫、皇家建筑的研究上,没有把文化、建筑的研究点放在乡村。”清华大学教授李秋香说。据其介绍,20年前他们成立乡土建筑研究组,到新叶做第一个课题后思想上受到冲击:中国的乡村竟是这么丰厚的文化载体!新叶的价值不仅仅在建筑上。它因为农耕社会所形成的特有的自然生态,与特有的建筑、文化交融在一起。“我们常说一加一等于二,而它的价值是一加一大于二。”
  保护乡土建筑也正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关注自然生态问题的人都知道《生物多样性公约》,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地球生命的基础。有专家指出,实际上,文化生态的平衡同样依赖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我们可以经济全球化、货币一体化,但文化一定要多元。
  正因此,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得到很多国家认可,2006年中国政府加入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成多样性公约》,该公约是在2001年宣言框架下形成的新的法律文件。
  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晋宏逵认为,整个国际上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威尼斯宪章”所说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问题、“奈良文件”所说的文化多样性问题,都在说明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各国不同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遗产对我们当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教训深刻

  遗憾的是,我国乡土建筑正与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一道,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破坏着。最早研究新叶村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说:“这是一个纯粹中国式的问题,从第一号的皇家建筑到乡土建筑大面积地被破坏,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考察过新叶、诸葛等村落后,已在欧洲定居二三十年的欧洲中国交流促进会会长齐继义先生表示,类似的东西,在欧洲一个小村落里基本上都有,不同的是“他们的一些东西除了战争、天灾几乎很少有人为的破坏。而我们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为破坏。”到现在,人为因素还是保护的最大阻力。由此他认为,在中国要保护这样美好的东西,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表示,我们面临的形势又好又不好。“单纯追求一个经济指标绝对不行。”谢老坦言,都说文革破坏文物很严重,上个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发展”中破坏,远远超过了文革,而且不止一倍两倍,十倍、八倍甚至几十倍。以北京为例,以前扒城墙不过是扒层皮,现在把五脏六腑都掏出来了。“那时形势真的非常严峻。”
  谢老表示,到了2002年文物法再次修订,国务院又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8年又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有了法律根据,这对文物保护是一个很好的形势。但有些地方还在破坏。”
  在许多专家眼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本失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提醒说,名镇名村、乡土建筑的保护,千万不能再走历史文化名城的老路,“这个教训太惨痛了。”
  徐苹芳教授还强调,文保工作想做好,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先要了解保护对象,它的内容、包含什么东西、它的价值是什么。这个不清楚时,先不要下手,下手就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11月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传统社会家训族规的历史形态与社会功能
下一条: ·[周郢]东岳庙打擂漫话
   相关链接
·[梅联华]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贡嘎日噢》:关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遗产
·阮仪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守世界共同原则·无锡人大:《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默默走向消亡的历史文化遗存:何为“适度利用”?·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