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锡诚]何其芳民间文学观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6 | 点击数:28364
 


         在文学理论批评界的论说中,何其芳(1912—1977)是一个唯美派的诗人和散文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的批评中,他又是一个“艺术之上主义者”的角色。文学理论批评家,也是民间文学研究学者。研究何其芳的人,大多只是欣赏和看重他的诗和散文,而且是早期的诗和散文,而对他在文学批评和研究、特别是在民间文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和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所占的地位,则缺乏考察。其实,何其芳在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特别是民歌搜集和研究方面,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上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一)讲授民间文学课编订陕北民歌选 
何其芳于1938年夏到达延安,执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10日,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后任文学系的主任。在当时的延安,积极提倡和从事民间文艺搜集和研究的,有成立于1937年11月14日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等文化团体,而鲁迅艺术学院也是其中之一。20世纪40年代,鲁艺有组织地派遣学员下乡,到边区各地直接从老百姓口头搜集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民歌,并以《陕北民歌选》(晋察冀新华书店1945年第1版)和《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音乐出版社1953年第1版)为成果,开创了解放区、乃至全国有组织地直接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新阶段。
1939年3月5日,鲁艺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会员19人。选举树连(李禄永)、罗椰波为正副主席,李焕之、王莘、铁铭分任研究、采集、出版工作。同年5月,改选铁铭为主席,天风、鹰航、王莘、梁玉衡分任研究、出版、演采集工作。他们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歌收集、介绍和研究工作。三年中,他们搜集陕甘宁边区民歌达700余首,蒙古—绥远、山西、河北及江南各省民歌均有几百首,总计有二千余首。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搜集工作,受到了边区文委的奖励,获奖的优秀搜集者有:张鲁、安波、马可、鹤童、刘炽、彦萍、明明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在延安鲁艺成立之后未久,在晋察冀边区又相继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分会。1942年8月20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在鲁艺召开第五届会员大会,由吕骥对三年来该会搜集研究民歌工作进行评述。会议邀请何其芳、严文井、李元庆等参加,他们在发言中提出,希望效法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精神,在延安成立一个民间文学研究会的组织。但何其芳等人的这个提议,并没有能够实现。
在鲁艺,除了音乐系及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之外,还有两个部门也搜集和研究民间文学,一个是文学系,一个是文艺运动资料室。这两个部门也都由何其芳负责。1941年3月6日何其芳被任命为文学系主任。何其芳和张松如(公木)两人在系里共同开设了一门民间文学课程。鲁艺的老师和学员多次深入到陕北和其它毗邻地区去,一面参加社会斗争体验生活,一面采集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民间口头作品,而从农村采集来的民间文学作品,便汇集到后来成立的文艺运动资料室加以保存和整理。何其芳后来写道:“1945年2月,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成立了一个文艺运动资料室,学校方面要我负责,先后参加工作的有张松如、程钧昌、毛星、雷汀、韩书田等同志。这个资料室的具体工作之一就是把鲁艺的同志们在陕北收集到的民间文学材料加以整理,编为选集。由于民歌材料最多,我们就先从民歌着手。这时张松如同志和我又在鲁艺文学系共同担任民间文学一课,民歌部分由我讲,所以我一边整理陕北民歌,一边找了一些地方的民歌集子和登载民歌的刊物来同时研究。”[1] 刚刚从重庆回到延安的何其芳,只在延安呆了八个月,日本投降,9月他再次奉调去重庆。在延安的这段期间里,他集中精力进行《陕北民歌选》的编选、注释,为了序言的写作,他还阅读和研究了许多当时能够找到的民间文学书刊资料,包括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编辑的《歌谣》周刊和各地的歌谣集子。
经过了六七个月的忙碌,何其芳终于把这本陕北民歌的选集大体编定了。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何其芳两度被调往重庆工作,所以他没有看到《陕北民歌选》的出版。对此,他有过一段很感人的记载:“剩下的工作就是为这个选集写一篇序文了。但这篇序文我才起草了一半,日本就投降了,张松如同志去东北,我接着也去重庆。记得那一个晚上我已经睡了,鲁艺的负责同志打电话通知我被调到重庆工作,并且天一亮就要搭汽车动身。我匆忙地料理了一些事情,并把《陕北民歌选》编定稿交程钧昌同志,嘱托他在有机会出版时由他写一篇编选例言,不必等我的序文。最后靠着行装想假寐一会,而天已发白。到重庆后,一直再没有时间研究民歌,只曾为一个报纸副刊写过两篇有关民间文学的小文章。1947年2月,蒋匪特务军警半夜包围了我们所住的曾家岩50号,并大肆抢劫。不但衣物,连我抗战初期在前方所记的材料、日记和其它读书笔记都被拿去。但大部分手抄的民歌材料因为是用的质量很坏的土纸,未被注意,尚得幸存。撤退到解放区后,10月到前晋察冀边区,才知道《陕北民歌选》已由程钧昌交前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而程钧昌本人却已逝世。”[2]
何其芳第二次离开延安后,程钧昌遵嘱于1945年10月写了一篇《陕北民歌选•凡例》。他不仅交代了书中材料的来源,也写了先后参加工作的人员,特别是提到了几位并非鲁艺的文艺工作者: “(《陕北民歌选》)材料来源主要是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所的同志们几年来所采录的歌词,鲁艺文学系和其它文艺团体的同志们也供给了我们一部分。其中也有很少一部分是我们直接由农民口中采录的。这些材料部分地曾先后经过张松如、葛洛、厂民(即严辰——引者)、舒群等同志的初步整理。全部歌词的最后写定、选择、编辑以及注释的工作则由何其芳负责,张松如、程钧昌、毛星、雷汀、韩书田参加。附录中的曲调是请鲁艺戏剧音乐系的李焕之、张鲁、马可、刘炽等同志写的。”[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回忆访书家路工
下一条: ·[刘锡诚]老照片里的专家们
   相关链接
·[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毛巧晖]文学的人民性:论贾芝的民间文学观念
·[毛巧晖]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刘锡诚]十九世纪俄国古典作家的民间文学观概述
·我们的父亲何其芳·[小月]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何其芳二三事·[王平凡]一个人的大事记:寻觅记忆深处的流年碎影
·[刘锡诚]记忆中的何其芳·[冀勤]忆念何其芳三事
·[吕微]一生难改是书癖——传说中的何其芳·[刘锡诚]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
·王平凡:多少风雨事旧时月色中·[刘锡诚]作为民间文艺学家的何其芳
·民间文学观照下的本土文化传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