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师公戏面具
  作者: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9 | 点击数:10154
 

 
 
 
面具——铁拐李(纸胎) 


 
面具——土地翁 (纸胎) 


 
  师公戏,早期叫唱师、跳师,亦称傩戏、尸公戏、道公戏等,主要流布于广西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尤以河池、柳州、南宁、钦州、百色、玉林等地区为活跃。师公戏依民族、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区域有不同的分类。就民族而言,分为汉族师公戏,壮族师公戏,苗族、瑶族师公戏,毛南族师公戏和仫佬族师公戏等。

  师公戏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师公歌舞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师公戏大多配合祭祀酬神活动进行,是师公进行宗教活动的组成部分。师公戏大都是赞颂神祗的小戏,其表演沿袭了师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融歌、舞、戏为一体,既有单纯性舞蹈,也有即兴念唱道白对话,有的还带有简单的情节。

  近代以来,由于师公的宗教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师公戏遂与宗教祭祀活动脱离,演出的内容转向人物传奇,与此同时,在古典小说和其它地方戏种的影响下,师公戏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反映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的小戏,其主旨亦由请神驱鬼和消灾祈福完全变为娱乐。但在表演形式上,师公歌舞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师公戏的传统剧目有300多个。早期的剧目大多歌颂历代宗教祖师或自然神,如《三元》、《北帝》、《雷王》等。师公戏中赞扬为百姓做好事而受到敬仰的土俗神的剧目有《甘王》、《莫一大王》等;以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为内容的剧目有《孟姜女》、《董永卖身葬父》等;根据古典小说和地方戏改编的剧目有《陈痴闹海》、《薛仁贵征东》等;反映民间生活的主要剧目有《哭娘》、《坐家堂》等。

  师公戏早期的演出都要佩戴面具。传统的师公戏面具有72种,代表各类神祇人物。师公戏早期的面具繁杂多样,一般为木质浮雕,并涂敷不同的颜色借以区分角色。红色代表忠厚勇猛,黑色代表正直刚烈,绿色代表侠义豪爽,蓝色代表鲁莽草率,白色代表奸诈狡猾,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色代表神祗妖魔。面具的造型十分生动丰富,或庄重肃穆,或诙谐清秀,或怒目狰狞,显示出鲜明的性格特征。木雕面具制作精细费时,随着师公戏的发展,木雕面具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角色需要,遂简化为纸胎。面具的形象表情也随之变得呆滞雷同,进而逐渐被化妆所代替,使师公戏衍化成为具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地方戏种。  

  (本栏目稿件、图片由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9-18

上一条: ·岭南记忆:佛山年画,守望春天
下一条: ·美丽草原我的家:蒙古族
   相关链接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林安宁]平话师公戏的非遗价值与都市传承探索·[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杨德睿]影像的神力:高淳的庙会与禳解法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