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天鹅之美
  作者:《信使》编辑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18 | 点击数:9365
 


范曾画“学习之乐”,1998年© 范曾

        中国诗人和书法家范曾在今年五月教科文组织举行的多元文化节上作了
题为“回归自然,回归古典”的演讲。艺术从天地自然中吸取灵感是其演讲的核心。

 

        学者画家

 
        范曾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顾问。他的作品强调与自然的和谐,遵循发源于10世纪中国的艺术运动“文人画”的传统。

        范曾大师1938年生于中国南通的一个学者世家,其家族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末。他的曾祖父范当世,也即大家熟知的范伯子(1854-1905)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的诗人。

        范曾是享誉国际的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受人景仰的诗人和思想家。他被视为中国古典艺术的杰出大师。他的作品强调与自然的和谐,遵循发源于10世纪中国的艺术运动“文人画”的传统。

        范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主任,同时任天津南开大学的教授。最近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顾问。

 

       自然对人类恩宠有加,它不仅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譬如空气、水、土地;提供了日月随旋、风雨博施的适时变幻,天地万有“合目的性”的生息繁衍得以从玄古、太古以至今天延绵不断、永无尽期。 

        人类有些迫不及待、恩将仇报了。上世纪有位生物学家,发出了声色俱厉的呼吁:“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这就像一个狂悖无度的儿子,向他慈爱的母亲伸出了欲望之手。遗产永远是有限度的,而索取却宛若大鳄之口,它的特征是凶狠而无节。 

        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大哲老聃,将宇宙的万有大分为五,可视而得见、听而得闻、触而可及的是:人、地、天。然而还有那看不见的大存在:道。它是一种规律,宛若柏拉图之永恒理念、黑格尔之终极真理、康德之“合目的性”,它是天上的法律。但还不止于此,“道”之上还有自然,它是毋庸言说的“自在而已然的大存在。”在佛家看来,“自在”极言其无处不适宜、无处不合理、无处不恰到好处。那是宇宙无法言说、也言之不详的至大无垠的存在。它存在着,无所不在、无远弗届,它是时、空的一个不朽的徽号,标示着空间上的无际无涯、时间上的无尽无休。一百亿光年不可方其遥,一百亿年不可述其永,在狄拉克看来只有最精密的数学,庶几描述其构成。康德在《纯理性批判》中将数学放置于一个至高而神圣的地位,二百年前大哲似乎已看到今天“数”已逐步建立了它的不动声色的、无可抗御的霸权。 

        然而,自然还赐给人类一种无以复加的慈爱和温馨,不会像数码那样合理而略使人厌倦,那就是不言的“天地大美”。二千三百年前,中国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的思想家,他不啻是自天而降的文艺之神,与雅典娜可以等量齐观。他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定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不言、不议、不说的自在的存在,那是释放人类心灵的情态自由的广大天地,任你有多大的天才和智慧,它都敞开胸怀容纳你。同时,它所播散的美的DNA基因,那是遍列环宇的至善、至真和至美,人类的天赋人权之中,有一项不庸置疑的“审美权”,这恐怕是被所有的人权法所忽略的(也许人们认为已被涵盖了)。它提供了人类亘古至今各族群多元文化和美的创造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源泉。
 


范曾画于2007年© 范曾
        超越自然?空想!

        《庄子》一书中,庄周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远古的名叫赫胥氏的族群,他们含哺而嬉、鼓腹而游,与鸟兽草木同在,生活得十分愉快。人类在灵智之域所幻化的景象总有其趋同之处,从柏拉图到汤姆斯•摩尔到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他们都有一个美妙的梦,人类有这些梦和没有这些梦是不同的,倘若我们一旦放弃了梦,那一切都会变得枯索无味,生命只賸下了“向死之生”,那是一个无聊的过程。 

        你们不觉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信誓旦旦地向全人类宣传多元文化正是实现未来大同世界的必由之路吗?即使在亿万斯年以后,多元绚璨的文化,仍将永葆厥美。 

        回归古典和回归自然,可以说是同义而异名,或者说是合二为一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的创制,大体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启示的。科学上有发现,文艺上有摹仿。至于超越自然,那仅仅是一种幻想。有了十九世纪麦克斯维尔方程,才有了今天从讲演的话筒到宇宙航天的一切,然而麦克斯维尔没有发明什么。在麦克斯维尔之前,甚至还没有地球之前,麦克斯维尔方程已然在宇宙存在着。据说人类的文艺有上帝般的魔力,那不过是艺术家的自慰之词。其实即以艺术的“夸张”而言,人类也仅仅能以自身大小为比列作力所能及的努力,至于宇宙本体的小有动作,则可以其无法计量的威力,震慑于天地之间。飓风和海啸也仅是自然力小试牛刀而已,然而当壮阔化为恐怖之时,人类立刻会缩得很小。康德告诉我们,你可以离得远一点,大自然的恐怖也会成为审美的对象。不过我们多元文化的节日,离这种壮观较远,那终竟不是艺术的追逐或审美的必须。 

        远古、中古、近古的人类,基本上生活于农耕与畜牧之中,人类贴近自然、信赖自然,在自然前心存敬畏和挚爱,人类不会对自然傲慢。然而工业化却使人类的欲望逐步膨胀,至后工业化时代来临,贪婪渐渐吞食人类质朴的灵魂。 

        上世纪中英国和德国出现了两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斯宾格勒,他们所揭示的资本的病灶,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真是不幸而言中,足见渊博学者的智慧。当科技的日新月异与人类的不可餍足的消费欲并驾齐驱的时候,地球和人类危险的日子也就渐闻足音了。
 


范曾画“渔翁之歌”,2009年© 范曾
        贪婪吞食灵魂

        我们欣赏古典的文化,那是由于它们宁静、幽雅、虔诚、质朴,那是先民大朴无华的灵魂的显示,当然后来又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当宗教完成着慰藉人类心灵的使命时,它本身或许也是一种艺术。 

        这里,我们再一次陈述多元文化的重要持守,深信文化——艺术只有好和坏,而没有新和旧。文化不能以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原则为圭臬。在多元文化交汇的节日,所展现的全人类对讲信修睦的未来的憧憬和努力,永远是使人感动、激励前进的光照。 

        “无论是人类的或禽兽的社会,过去都是暴力造成霸王,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天上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却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譬如仁慈、宽厚等等。”(布封《鸟类自然史》,第九卷《天鹅》)。让我们共祷人类的和平与大同,并祝颂天鹅永葆高华之美。 


        范曾。诗人和画家,也是中国仍在世的最著名书法家之一 。 

        书中所引人物,按时间先后: 


        老子,中国哲学家(大约为公元前604-479) 
       庄子,中国哲学家(公元前4世纪) 
       柏拉图,希腊哲学家(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1770-1831) 
       康德,德国哲学家(1724-1804) 
       狄拉克,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1902-1984) 
       雅典娜,希腊智慧之神 
       欧文,英国哲学家(1922-1982) 
       罗伯特•欧文,社会改革家,社会主义和合作社运动的奠基人之一,英国(1771-1858) 
       汤姆斯•摩尔,英国律师、历史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政治家(1478-1535) 
       圣西门,法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760-1825) 
       傅里叶,法国哲学家(1772-1837) 
       麦克斯维尔,苏格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31-1879) 
       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1889-1975) 
       斯宾格勒,德国哲学家(1880-1936) 
       达尔文,英国自然学家(1809-1882)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820-1903) 
       布封,法国自然学家(1707-1788)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9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下一条: ·书法,让文字歌唱的艺术
   相关链接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
·杨利慧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卷》·[刘晓春]接续“自然之链”——在人类纪追问民俗学的“现代”
·[向柏松]自然生人神话演化传承研究·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陆霓 张继焦]新古典“结构—功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我国3项自然遗产地进入申遗预备名单
·[黄晔]民俗学视域下古代长江流域风情的多重展示·[芭蕉]非遗保护传承切忌“顺其自然”
·[杨丽 夏循祥]团山村俐侎人的信仰与变迁·文化与自然融合: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的新方向
·[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刘晓春]民俗与民族主义
·[筱林]影像的力量·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