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有多少端午习俗被忘怀?
  作者:记者 程奕/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06 | 点击数:4089
 

古代绘画中的端午节风情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现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主题都是吃: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质生活丰裕后,吃显得不再那么重要,节日因此变淡。

  这当然是误解,以端午节而言,其精神内涵远不只是吃。2000多年,端午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原本产生于民间的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一些节俗已不再见于民间,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过节,为什么过节,误以为过端午就是吃粽子。一些民俗专家分析认为,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三:

  一是历法的变更,从1912年开始,公历成为法定历法,农历渐渐变得可有可无,而传统节日是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农历的衰微,使得传统节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参与到节俗活动中去。

  二是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节俗的形成与人们对农业社会的认知有关,随着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习俗渐渐从城市生活中消失。

  三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科学思想,科学成为认识社会的唯一正确方法,一些节日中的习俗被斥之为“迷信”、“不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变化,传统节日的习俗渐渐丧失了群众土壤。

  民俗专家提出,中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信仰色彩。实际上,传统节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这些有信仰色彩的节俗之中。对这些习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全球各地一致的“辟邪除瘟”说

  对端午有着深入研究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认为,分析端午节各种习俗的核心内容,会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在一致性――辟邪除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不只是中国大陆,也是中国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区的传统节日。而韩国、朝鲜、日本等地也在这一天进行相关民俗活动,在中国本土,辟邪除瘟说被学者普遍认为是最初的源头,而分析现存于日本、韩国等地端午的节俗也可找到类似的原生态文化元素。

  吴越地区“龙”部落图腾说

  学者闻一多曾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写道,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这两项活动事实上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为了祈求蛟龙不再兴风作浪,而竞渡用龙舟也是为了向自然传递人类的敬畏之心。在古代吴越地区,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苏州纪念伍子胥迎涛神说

  迎涛神这个说法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所以,在苏州当地的端午节节俗就是以纪念伍子胥为主进行的。目前,苏州当地正积极恢复传承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端午之时,苏州地区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

  端午节俗与夏至节俗有重合之处

  而学者同时认为,事实上,以往最常见的吃粽子、竞渡等节俗很有可能是由夏至之节俗混合衍生而得,并非属于五月初五这一天特有的习俗。

  比如, 《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端午节里有趣的事很多

  端午前后,正是蛇虫百脚侵入住宅的时节,到菜场买几把菖蒲和艾叶挂上家中门窗,挂到端午这天放进火盆里点燃,在住宅里外熏一熏,可确保一个夏天家中不生蚊虫。孩子胸前挂着香袋,袋里的香料据说可以驱蚊;大人醮一点雄黄酒在孩子脑门上画个王字,天渐渐热了,雄黄可以驱疫排毒。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种种习俗不单单是仪式,很多都是有实际用途的。即使以上种种并无确凿的科学证据,但这些小小的仪式使世世代代中国人做好了入夏的思想准备。

  每年端午前几天的早晨,上年纪的人们手持一把修长的草叶过街是准时到来的景观。每年这时,我也会挤在一堆埋头挑艾草的大嫂们中间买几把回家,咸与盛事。可惜这么有趣的事,却没有几个年轻人知道,我买过多年的艾草,极少碰到同龄人。还有粽子,20年前,即使是在大城市里,家家户户还都要自裹粽子过端午的。从选择箬叶到蒸糯米再到包裹,有一系列的技术攻略在长幼之间和邻里之间传播,每家裹的粽子还要互送以让品种更加丰富——裹粽子不只是为了吃,也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和他曾经受到的委屈,它更是社会交往的方式。

  这些活动在如今看来是多么奢侈,自从嘉兴大肉粽成为城市各个角落都可以买到的商品之后,粽子这一意象跟端午节之间的必然纽带断裂了,自家裹粽成为一件自讨苦吃的差事。从此,我们失去了去菜场挑选肥厚粽叶的机会,也不能在家里享受蒸汽送出的糯米和箬叶的混合清香了。在这种情形下,学者们再呼吁不要把端午节变成“粽子节”,就跟实际情况非常地脱节了。事实上,如果端午节在我国还能以“粽子节”的面目出现,已经是上上签了,我国的端午节传统完全可以像过去二千多年以来的那样,随着粽子及裹粽活动代代相传。只是,会包粽子的人们正在一批批老去,到下一代估计就全军覆没了,粽子会像其他那些已经被社会分工从家庭中彻底夺走的事物一样,成为食品工业流水线上一种干硬的产品。

  好在从今年开始,端午节从一个可有可无的类似节气一般的节日变成了国定节假日。本周日的端午节是我国民众首次享受这一假日,它再不会被淹没于忙碌的工作日和平淡的周末中。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节日被赋予的意义和仪式将会慢慢淡化,但它以全民公休的形式提醒我们有这样一个源远流长、有纪念意义并且有诸多小仪式和专门食品的节日,就像春节习俗被一再淡化的今天,再不靠谱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必须回家的节日。(来源:东方早报;记者 程奕 整理)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8年06月05日08: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端午:让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
下一条: ·今天,我们这样过端午节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