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曾焱]紫砂徐门
  作者:曾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3 | 点击数:9510
 


  

      公认的现代“紫砂泰斗”顾景舟1996年去世后,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宜兴制壶名家目前大约能排出10位,多半是顾氏授过艺的徒弟。鉴赏者各有喜好,10家都有秘籍,谁能技压众人难找一个统一说法。但若说家族传承,排在前面的徐门兄弟有他们不可复制的代表性:制壶跨5代,其中两代和顾景舟有师承,因联姻,和丁蜀镇其他制壶名家又有交错,形成的传承谱系可以说浓缩了宜兴丁蜀镇紫砂工艺自民国以来的传承史。

      徐记福康

      去宜兴丁蜀镇前,听人说到徐门兄弟汉棠和秀棠,现在紫砂行情好,两位老先生做的壶重金难求,预订一把壶要等3年。到徐秀棠的长乐弘陶庄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向他的外甥、徒弟葛烜求证传言的真假,答没那么夸张,老爷子70多岁了,放不下手中的紫砂雕塑,做壶又喜欢反复琢磨,订壶的人等上一年倒是有过。

      等见到徐秀棠,听他说:“我们徐家民国时期就是标准的小手工作坊,后来兄弟7个,又有4个在做壶。”祖父徐锦森入行制壶,父亲徐祖纯1915年在蜀山开设福康紫砂店号,印款“徐记福康”,所做的寿星壶在当时颇有点名气,生意到抗战期间才衰落下来。外曾祖父邵云甫擅做紫砂烟具,在南洋有盛名,舅舅邵茂章、邵全章和母亲邵赛宝也都是当地紫砂好手。到他这一辈,三兄徐汉棠随顾景舟学艺,是顾氏门下大弟子,“他拜师在1957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前,比较正式,和后来工厂里安排的拜师学艺不相同”。

      徐秀棠是老四,1954年初中毕业后拜宜兴著名的陶刻艺人任淦庭为师,现在为紫砂雕塑开门立派。徐秀棠说,陶刻本是紫砂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手工艺,可以由制坯工匠自己操刀,也可以请人代作。专门从事陶刻的艺人,过去在宜兴称为刻字先生,因识文断字,地位相当于穿长衫的教书人。徐秀棠小时候常见他父亲请任淦庭去到家中刻字,待为上宾,“过去的宜兴人家请人上门做壶,制坯的称师傅,吃饭可以不必上桌。刻字的就必须称先生,吃饭和主人同桌”。

      任淦庭书法和金石功夫都了得,可以左右手同时操刀,据徐秀棠回忆,当时合作社里共有7个知名老艺人,他师傅是行内所称的“名牌手”,地位很高。在徐门下一辈中,徐汉棠的儿女和孙辈都沿袭祖业。徐秀棠这边,女儿徐徐和女婿高振宇同是顾景舟晚年的关门弟子,上世纪80年代到日本研习陶艺,学成回国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陶艺研究,在紫砂制壶工艺和理论上都有建树。高振宇也出自世家,父亲高海庚、母亲周桂珍都是宜兴制壶名手,师从顾景舟,和徐秀棠同辈,儿子徐立现在便跟随周桂珍学艺。宜兴紫砂工艺厂博物馆收藏了一把“曼生提梁壶”,算得上这个制壶大家族成员共同完成的珍品。此壶由周桂珍和高海庚合作成型,书画家范曾题写的字画由徐秀棠刻成,整体达到了名壶“切茗、切壶、切情”的境界。高海庚去世后,周桂珍移居北京,这把壶成了绝版,据称身价至少在百万元以上。

      长乐弘陶庄

      1996年,徐秀棠带着儿子、媳妇和众徒弟建成占地30亩的长乐弘陶庄,至今仍是丁蜀镇最大规模的私人紫砂工坊之一。徐秀棠身上,文人做派多于名匠。他不满足自己的领地只是一个工坊,想把陶庄建成一个可以传承给后人的私家博物馆,陶文化、紫砂文化和徐门个人作品陈列融合在一起。老人有很多想法,10年来在这陶庄里都慢慢实现着。2007年他的得意之作,是在陶庄按原貌复制了一座传统紫砂龙窑,“1957年以前,紫砂行始终都在沿用明清时期手工开采原料的方法,龙窑烧制形式也和明中晚期是一样的,直到1957年被废弃”。徐秀棠说,2006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文化局在蜀山西麓和北麓的紫砂窑原址做考古发掘,其中有座“品胜窑”残址被证实从明代中期就开始烧造,到1959年春停烧后才自毁,“现在做壶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传统紫砂龙窑的形态和功能,趁着早年做窑的老师傅还在世,我要把紫砂龙窑这种传统形式保存下来,免得以讹传讹”。

      明代茶学家许次纾在其著作《茶疏》中就提到龙窑烧制紫砂壶极为不易:“随手造作,颇为精工,顾烧时必须为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少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益加贵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用龙窑烧制紫砂壶,先要把壶坯套在掇罐里,再把掇罐叠起来放进窑中,烧一窑大约要填进2万多件壶,用茅草为燃料,费时30多个小时,现在根本不可能一次有这么大的烧制数量。龙窑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却具有历史保存价值,徐秀棠从2006年开始动工,断续一年多才落成。这座龙窑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比例打制,加上窑房全长32米,部分砖料从被拆除的废弃龙窑中捡回,由老师傅以全手工“圈拱”,基本复原了龙窑的传统面目。在徐秀棠心里,龙窑形制本身就是紫砂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组成部分,不应该被湮灭。

      宜兴紫砂器是我国传统工艺中最早有个人名款的一类,这使此技艺的承袭脉络更清晰可辨。据学者考证,紫砂壶形成落名款的约定,原因之一是它在明代兴起时,江南市民文化正走入繁茂,崇尚名器名工成一时风气。景德镇陶瓷名冠天下,后人能从记载中查到某个名窑,存留的名器上却难找到工匠名姓,因为景德镇陶瓷制作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流水线形式,史载在明代就有了二十几道分工,多数工匠终生只精于其中一道工序,合作完成的成品再完美也无法称为个人作品。紫砂壶却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艺,从打泥条到围身筒,到最后烧制完成,完整体现了制作者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趣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4期

上一条: ·[马戎戎]海上顾绣与戴明教的传人
下一条: ·[钟和晏]盛世漆艺
   相关链接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沈莉]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神话的活态发展:以浙江嘉兴的蚕神神话为例
·[高鹏程]民间工匠群体中的“同乡同业”现象·[陈趣联]疫情面前的浙江民俗
·[祝秀丽]浙江海盐古代秦始皇传说的流变·[陈科锦]浙江省慈溪市旧盐区海星村劳作模式变迁考察
·[宣炳善]浙江舞龙民俗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体育的空间发展·浙江:时隔11年再育“越剧小百花”
·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左红卫 李姝琪]新疆传统模戳印花布与浙江夹缬工艺之模具比较研究
·[屈啸宇 彭连生]‘一地’与‘三天’:一类浙江乡村醮仪召请科仪本中的二重空间观念·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永康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非遗方案”
·国家级非遗浙江婺剧瑞士迎新春·传承千年文化 浙江柯城举行“九华立春祭”
·[刘秀峰]浙江庆元端午“走桥”习俗考察·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2017年冬至文化论坛征文启事·[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幕·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