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1-25 | 点击数:9102
 
提要: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以春节为例,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春节  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 
 
春节,俗称大年,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原名为元日、元旦、正日、岁朝、岁首。它作为岁首的时间位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确立,而将元日更名为春节却不到百年。今年北京人的春节非同寻常。春节的鞭炮在被禁止了十多年之后,重新回归民俗生活之中。丙戌年新春的子夜,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是飞扬的礼花与清脆爆竹。有人说:这是民俗的胜利;我更要说:它是理性社会的胜利。从公共管理部门对鞭炮的禁放到限放,我们看到了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禁”改“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它却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社会理念变化的重要标志。毋庸置疑,由于北京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北京的春节鞭炮管理方式将对中国其他城市发生重要影响。
近来中央与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保证公平、公正等社会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十分必要,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20056月,中宣部与精神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联合发文,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中央与政府“以民为本”的重要举措,它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节日不是普通的假日,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春节作为民族第一大节,它的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正月新年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盛大节日,如史书所说:“官有朝贺,私有祭享”。在朝贺与祭享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增强与更新着各种家庭、社会关系。传统的春节,作为岁时节日体系中的核心节日,节日是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虽然春节在民国初年一度遭遇禁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曾被“革命化”的字样损害,但在民众的强大心理需求之下,春节依然是时间生活的浓墨重彩。
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的场面屡次上演,城乡之间几十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回家的路虽然拥挤、漫长,可人们返乡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痛苦并快乐着。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妻儿老母、兄弟姐妹,还有祖先的庐墓、熟悉的乡土。一旦到家,在亲情的滋润中,路上的辛劳与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人们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政府的责任是让亿万同胞在春节期间享受安宁与祥和,让亿万流动人口成为城乡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没有任何力量能比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更重要,春节就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之一。
春节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唐朝有一句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摆他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肉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饭吃得香甜而有意义。而且年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作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那气氛那滋味非酒馆饭店中所能比拟。过年家庭团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似乎不如此,人心里觉得空荡荡的,没有着落。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国主体民族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也过春节,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过春节
下一条: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