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端午:兼顾生死的人文关怀
  作者:《解放日报》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10 | 点击数:4742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对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有的说是远古时代越地先民举行龙图腾祭祀仪式的一种延续,有的说是由我国最早的夏、商、周三代的夏至节演变而来。

  “端午”的意思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即“五月初五”。而“午”与“五”同音,古代两字相通,所以“端午”又称“端五”。它的最终定名是在唐代。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讳,把“端五”正式定名为“端午”,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的风俗很多,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其中又以赛龙舟和吃粽子最具特色,流传也最广。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都与驱邪祛病、养生保健有关。进入盛夏各种疾病多发时段,利用雄黄、艾草、菖蒲等矿植物的药性来解毒、杀菌、去风寒,以达到健身和净化环境的目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如果用现代观念审读那些古老的风俗,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这是其他节日所无法相比的。为了纪念冤死的屈原或伍子胥而举行的龙舟竞渡,表达了人们对死者的深切缅怀;而悬艾草、插菖蒲等传统习俗,更反映了人们对于生者生存状况的高度关注。正是这种兼顾生死的人文关怀,凸现了端午作为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精髓。何况在对死者的缅怀中,屈原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始终在不断的积淀和传承中发扬光大,以至升华成了一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神特质。因此,我们现在把端午作为国定假日,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无疑都有重大意义。(来源:《解放日报》)

  (《话说端午》,陈连山著,;《端午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文章来源:人民网2008年06月06日09:08

上一条: ·聊斋:古往今来话端午
下一条: ·[乌丙安]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