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莫幼政 何厚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研究
  作者:莫幼政 何厚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03 | 点击数:9906
 

   [摘要]鲜活的经验和智慧的精华往往潜藏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对传承人的保护。笔者从保护传承人的视角,从完善传承人培养、认定、保护机制等五个领域来全面思考保护传承人。分析保持中华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性、多元文化冲击下传承人迎接新挑战的方法以及政府、研究学者和老百姓在保护传承人中的作用等问题,逐一针对当下保护传承人的棘手问题,提出了既要防止碎片与教条,又要避开传统去谈创新发展来保护传承人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策略
 
  [作者简介]莫幼政(1973—),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南方民族语言与文化;何厚棚(1994—),女,广西北海人,南宁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个世界性的课题,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别具匠心的视角来展开。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灿烂的中华历史文明,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寓意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文化亦为人化,文化主题的部分自然是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完善的传承下去,保护传承人是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也是大势所趋。文化传承人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珍贵财富也是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口传心授与躬行实践形态来传承和延续的活态文化,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正遭遇严峻考验,例如传承人逐渐老去,生活环境的变迁也加速了文化遗存丰富的村落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色文化消亡等,这些都使当前保护传承人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当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传承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众保护文化传承人的责任感,把保护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实施到位,为中国的文化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下的冲击,浮躁之气盛行
 
  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民众们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和且封闭的社会环境场所来“安家落户”,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完整性地、自然地、毫无保留地延续下来。近代中国境内被外界文化潮浪不断涌入和在商业网络市场肆意覆盖下,时代的新科技和新潮流让民众打开传统大门,接受了新的事与物,例如流行歌曲、时髦服装、体育活动、国外舞蹈等。在慢慢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却忽视了对自己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因为受西方文化影响,现代青年人更热衷于表达自我,行为大胆且不计后果,把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规矩抛之脑后。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社会强烈碰撞的时代下,传承人和传承的圈子越来越小,比如以前要绣出一幅高质量绣品,需要花上绣娘小半辈子或是几年的时间,但现在机械科技不断发展,短时间就能生产出一幅幅没有了“灵魂”的产品,所以网络上流传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实际上大都是“机绣”的话语。如若任这股现代浮华之风席卷各少数民族地区,那么诸多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精华将付诸东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更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若每一个民族文化都一样,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单调不平衡状态且无法朝文明方向前进一步,那文明和科学最终不了了之,也辜负了古为今用的前人智慧和后辈的期望。因此,应着手保护传统文化,让其发挥它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让各类民族文化达到一种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状态,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依然屹立不倒并绽放光芒。
 
  (二)传承人对自身价值认知不明确
 
  时代在发展,年轻的民众已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计,在新的商业潮流席卷下,现代化快节奏与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对比生活循规蹈矩且平淡的传统生活方式,年轻人似乎更偏向前者多一些。真正拥有能传承传统文化能力的人才寥寥无几,有些已经离世,有的年事已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技艺传承人都90多岁了,至今都没收到徒弟。2018年5月16日国家通过新华社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各年龄段传承人的频次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宣传工作虽说在循序渐进地进行,但事实上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是非常匮乏的,这样的劣势现状会影响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进度。政府对于传承人的关注与尊敬也有些未落实到位,要理解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宗教祭祀、仪式、民俗传统不单单是靠几个踽踽独行的人支撑下来就行得通的,这些优秀的文化必须要一批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心的人代代传承。同时传承人在对自我价值认知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给予所谓的官方认可或是指定,让有些传承人稀里糊涂地当上了传承人,之后的程序就按部就班地开始打造品牌效应,登上宣扬民族文化新舞台。因为政府在申请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过程中,只挑选出色的领头者并仅扶持补贴这几个人,这样的举措虽说是鼓励了少数传承人,但却寒了大部分传承人的心。在个人认知这一方面,因为大多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还要维持家庭生活,很少有闲暇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他们对于外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了解甚少,所以传承的火苗压根没有蔓延开来。这些优秀文化是民族合力传承下来的,不能仅凭几个形影单只的人在维持,因为一旦这些人离开人世,这条文化链也就断开了,那么这些文化将统统被遗忘!所以在这一场保护战中,主体务必是拥有传统技艺的民族众人,而不是政府和专家单独认定那几位,政府是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而不是运用“筛选”传承人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维护自身的工作特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举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非遗保护体系
下一条: ·习近平为这些非遗项目点赞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