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8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8年两会专区

[邵凤丽]在场、认同与规训:网络技术在当代家族文化重建中的作用
——以宗亲网站、姓氏公众号为例
  作者:邵凤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7 | 点击数:2364
 

•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年会论文•   

 
在场、认同与规训:网络技术在当代家族文化重建中的作用
——以宗亲网站、姓氏公众号为例
邵凤丽
(辽宁大学)
摘 要:宗亲网站、姓氏公众号是传统家族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后形成的新型社交平台。宗亲网站、姓氏公众号改变了传统家族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其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集体虚拟在场,再次回归到了“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再造是进行文化认同、集体规训的基础,经由发帖子、看推文等话语表达,加之祭祖、宗亲聚会等共同行动构建起紧密的社会关联,在持续互动中家族组织与族人之间形成了认同与规训的网络化结构和氛围,从而共同建构并维系了当代新型家族组织的内部秩序。
关键词:网络技术;家族文化重建;在场;认同;规训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任建伟]“怪异儿”类型故事的结构形态分析
下一条: ·[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
   相关链接
·[王静]闽东生育文化中的“身体在场”·[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李翠含 吕韶钧]重大卫生公共事件中民俗体育的身体在场与重塑·[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孟令法]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李彪]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
·[柏贵喜 张晨]艺术场视角下土家族撒尔嗬重构研究·[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黄景春]国家在场与当代庙会转型·[麻美垠]国家在场的湘西苗族赶秋节
·[刘爱华]走出“围城”:网络媒介下民俗文化资源观的形成·[张帅]民俗学、人类学视野下儿童拍手游戏及其游戏中歌谣的研究
·[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建宗]国家在场、宗族文化与族群认同
·[支菲娜]在场者的诗意记录·数字网络技术 “复活”加拿大土著语言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