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孩子学非遗,谁说太老土?
  作者:文川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30 | 点击数:1599
 

      日前,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门拳项目社团在武汉一幼儿园挂牌。然而在展示环节,一个由该园小朋友表演的小品《七品芝麻官判案》却接连上演幼儿“状告”父母的插曲。“我爸爸一有时间就打‘王者荣耀’ ,我妈妈喜欢用手机在网上买东西,他们没时间看我打拳。 ”因无人欣赏,一位小女孩深感郁闷。男生小毅也“告状” :妈妈天天刷朋友圈,看到别的小朋友学这学那都点赞,自己想学鱼门拳,她却不搭理。爸爸说学打拳不如学弹钢琴,不然他都不好意思晒朋友圈。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幼儿学非遗“鱼门拳” ,竟被父亲觉得“土” 》 。孩子学鱼门拳果真“土”吗?其实,不是鱼门拳“土” ,而是那些家长对传统武术文化有误解。鱼门拳是湖北省的拳种之一,属南拳类。它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是武汉码头文化的衍生物,是荆楚武术文化的代表,有专家称,“它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一种奋发向上的励志精神,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说得俗一点,孩子学会一套“鱼门拳” ,至少能够强身健体吧?

      不管是哪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鱼门拳在内,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善待珍视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具有丰富、多样的精神养分,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可以使我们每一代人都产生一种对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得到创新性发展,也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文化多样性,激发我们的文化创造力。

      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要像武汉在幼儿园推广鱼门拳一样,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抓起。这是因为,社会上的成年人即便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学习非遗技艺。而孩子的好奇心强,更容易培养对非遗的兴趣,孩子的可塑性也强,更容易习得非遗好技艺。何况,童年的兴趣,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影响一个家庭的文化喜好,甚至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未来。而且,我们的非遗行业还需要培养接班人呢。

      一些家长之所以认为孩子学非遗“老土” ,实在是没有认识到非遗对我们国家、民族、地区以及家庭、个人的重要意义。实际上,非遗也可以玩出大名堂。面对孩子学非遗,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创造条件,温情陪伴,真诚鼓励。家长如果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与信心,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其他技能技艺乃至于课堂学业。另外,孩子学非遗与学钢琴,其实并不矛盾。据说现在一些学校的幼升小、小升初等招生活动的重心,已经从钢琴等“流行”技艺,向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如京剧和剪纸)方向倾斜。所以,家长大可骄傲地将学非遗技艺的孩子晒到朋友圈。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7年11月27日 2版:时评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探寻、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价值——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观察
下一条: ·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