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海力波]弃老故事与长生成仙信仰
  作者:海力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0 | 点击数:6756
 

      摘    要:“弃老”实为古代人生礼仪中从老年走向死亡的过渡仪式,老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从公共生活中隐遁,在社会身份与生活空间上与世人相隔离,以等待死亡的到来。“仙”之原意当为老年年龄等级之称谓;长生成仙信仰起源于古人对曾经存在的“弃老”习俗与仪式的曲折记忆与美化想象。处于仪式阈限状态的老人形貌与“野化”生活方式成为早期仙人形貌与仙界生活的原型;飞升与尸解极有可能源自火葬与食尸葬等丧葬形式。

      关键词:弃老;死亡仪式;长生成仙;过渡仪式


      一、仙的原始含义

      如何面对死亡?文化不同,答案各异。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长生成仙信仰来回避死亡问题的负面答案,其特点在于相信肉体不死,而非虚幻的灵魂不灭。春秋以前尚无“仙”之观念,儒家十三经与《老子》中皆无仙字。仙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宾之初宴》:“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仙仙”指称醉后抛开礼仪束缚,自在起舞无拘无束之态。据《史记•封禅书》等篇记载,战国时齐威王、宣王与燕昭王等皆使人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仙人与不死之药。汉武帝时求长生成仙、肉体不死之风盛行,魏晋南北朝时长生成仙信仰被道教所吸收,成为早期道教的主要追求。成仙之事虚无缥缈,但仙之观念却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将“仙”释义为人生的某个阶段:

      “人始生曰婴儿。七年曰悼。十五曰童。二十曰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艾,治也,治事能断割,芟刈无所疑也。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肤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如小儿齿也。百年曰期熙。熙,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已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老而不死曰仙”,据《礼记•曲记》所记: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

      又三国韦昭注《国语•吴语》称:“六十曰耆,七十为老”,可知古人以年至七十则为老,老而未死便可称之为仙,可见上古时代的仙其实是人生终点年龄阶段之称谓。古人(通常指男人)在人生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责任,如十岁入学,二十成年,三、四十岁时身心强壮、成家入仕,五十聪明刚毅可以为首领,六十气力衰竭但仍可口头指导他人,七十以后则应将家业传与子孙、不再参与世务。人类学者称此安排为“年龄级序”(age gracle)或“年龄等级”。非洲、美洲诸多古代民族中都流行年龄等级制度。如非洲肯尼亚境内的南迪人有七个年龄等级,未成年的小孩子为第一等级,十多岁时参加严酷的割礼仪式后成为第二等级即成年人,此后每隔七、八年即在举行仪式后升入更高等级如“勇士”、“长者”、“老人”、“真正的老人”、“最老之人”。不同等级者身份、责任皆不相同,第一等级者被视为孩童;第二等级之成年人被视为部落正式成员,但尚无资格与女性发生性行为;勇士等级专以作战为业,已有与女性交往的权利;但直至长者等级方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进入老人等级的一辈人还要进行庄严的“移交部落”典礼,杀白色阉牛献祭祖先,将部落管理权力转交给下一等级人群,自此以后只负责提出建议、敦正风俗。随着年龄渐老,等级越高,就越发从世俗生活中隐退,转而专注于与祖先和神灵的神秘沟通和相关仪式活动中,直至最终老去。类似的习俗也存在于东方文化中,如上文所引“大夫七十而致事”、日本传统文化中家长在儿子成年后移交家产与权力的“隐居”制度,都是很明显的例证。

      年龄等级的转移不仅意味着社会责任与身份的改变,也伴随着生活方式与生活空间的变化,如日本传统文化中隐居的老人要从家中主屋迁出,搬到附近的“隐居屋”中居住,不再参与村落的公共活动。除年老之外,成仙尚有另一重要的条件:“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仙人与山有密切的联系,年老之人还需迁入山中方可称为仙。故而《说文》释“仙”为:“仚(即仙之古体字),人在山上貌,从人山。”《说文•人部》中“仙”又作“僊,长生僊去也,从人,从僊,僊亦声”,“僊,升高也”,“登也”。“长生僊去”者即为仙,“长生”即为年老,先有长生之年龄,再“僊去”山中,脱离日常社会生活的束缚,即可称为仙,故而仙字古意又有抛开礼仪束缚、无拘无束之意。

      由此可知,古人认为在生命中经历足够长的时间维度而到达所谓“老而不死”的阶段,同时又在空间维度上脱离世俗的生活空间,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非人间的山中”,即可在社会角色与文化身份上发生改变,而改变之后的新身份即所谓“仙”。闻一多曾指出:“仙在最初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人,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理想的阶段而已。”理想与否尚待讨论,但早期所谓的仙确实只是指人生的最后阶段,则人人皆有成为仙的可能,这是仙与神之区别;成仙之后,肉身依然存在,区别于虚幻的灵魂鬼魄,这两个特点使长生成仙的信仰别具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贾云鹏]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维
下一条: ·[杨杰宏]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