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乡创:重新发现村落的在地文化
  作者:李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3 | 点击数:2746
 

  在席卷全国、蜂拥而上的乡村开发热潮和民宿热潮中,多数项目陷入回报周期长、产品单一、运营低效、与村民利益纠纷、人才匮乏、盈利模式不清的“高烧”状态中。美丽乡村的发展如何创新?如何挖掘每一个乡村的独特IP?如何提高乡村创新人才的密度?如何募集、孵化乡创、文创优质内容?如何构建社群,自下而上地高效解决乡创方案?

  8月下旬,几百名乡创实践者聚集于最美乡村、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从乡村与运营、乡村与金融、乡村与互联网、乡村与非标度假产品等角度,共同探索乡创的新发展路径。在他们眼中,乡村创业前途光明,田园生活值得期待。

让农民从“硬参与”到“软参与”

  谈到现代的乡村与城镇,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常会被提起:“城市与乡村既不互相对立,也不互相占领,而是同时具有便捷、舒适和自然景致,两者之间不再有文明的差距。”然而,乡村乡创不仅仅存留在我们的理想状态,更重要的是实现落地的过程。

  目前,政府与开发企业均看好乡村文旅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政府正在多地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开发企业也在试图向乡村转移。但是政府主导开发的“美丽乡村”过度重视形态上的乡建,忽视内容和运营;基于商业背景开发的“美丽乡村”,在开发过程中过多注重商业因素,为乡村建设注入不良基因,所以目前所开发的“美丽乡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搭建乡创聚落的过程中,更理想的做法是,通过对政府顶层设计的重新设置,通过先筛选、再聚集创客的方式,建立全新产业链。同时以公益组织的形式先期进入,解决乡创聚落存在不良基因的问题。经过逐步引导,最终通过组织合作社、通过股份制改革等形成一个可与外界资本对接的抓手。

  左脑创意执行长、小村文创总经理程诗郁认为,当前,大部分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发展旅游,由政府部门主导引进大项目,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创新潜力。其实,发展新农村也可以乡村再生为核心,不依靠项目带动,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创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应该培养农民对农村生活的认同。从树下乘凉、院中品茗、溪中戏水等日常生活入手,深化他们对生活方式的感悟,从“硬参与”转变为“软参与”。对农家来说,乡创不是经营农家乐,而是生活形态的分享。当农民对生活感悟深刻,创新潜力就被激发出来。他们会自发挖掘乡村生活的价值和创新点,创造小而美的体验。

  “明星”民宿品牌墟里创始人小熊指出,在乡村做民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精神内核,做到与人、与土地的真实连接。种玉米、泡杨梅酒、包粽子、晒柿饼……乡村民宿主应以这些细微日常构成乡村生活场景,建立乡村生活美学品牌。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就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自我定位清晰,客户也就相对精准,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反馈,还能进一步完善精神内核、用户导向的产品和体验设计。

  “大城市中之所以找不到属于中国的特殊味道,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忘记属于自己土地的文化母语和文化基因。当今,我们说的国际化已经变得同质化,因此文创产品并不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不具备抓地力。所以去扎实耕耘一件事,去求难、求做、求慢、求少,去寻找来自这块土地的味道、文化,才是能生长出属于中国特色村落的在地文化基因。”台湾道禾书院创办人曾国俊表达了他对未来乡创的理解。

推动乡创聚落的形成

  近几年SMART举办的乡村创客大赛,不仅帮助这些乡村创客对接资金、政府、媒体,还让许多好的创意落地。比如乡创大赛参赛项目自来塾自然创意课堂,已经成功落地上海设计丰收;曾获得大赛第一名的“幸福里”民宿,已经成功在贵州黔东南营业……

  因地震灾害影响,2013年,四川省宝兴县雪山村面临重建。作为度假产业智慧平台的SMART,在该村的重建过程中,邀请来自全世界的设计师给予数百份设计方案,设计师们通过“乡创+有机农业”模式,开展了一场关于人与乡村的探讨。而随着创新创业的深入,人们对雪山村的物理改变产生了化学变化:废弃的露台改造成拉小提琴的地方,村里的年轻人争相围观学习;不少村民按照特色修缮民宿,因此带来了稳定收入,许多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不再背井离乡……与此同时,参与这场乡创的设计师们,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也收获了成就感。

  在以往SMART举办的乡创峰会上,曾有位研究土壤20多年的老先生,提出了建立一座土壤医院的创想;也有一位女孩用富有创意的设计,让自己家乡的特产香榧文化得以重生;还有一个团队试图将贵州的稻田鱼重新包装,令其走出乡里、走向全国;更有许多做精品民宿的、做自然教育的、做农业电商平台的的乡创爱好者贡献智慧……然而,光有好的创意并不够,真正重要的是让创意落地,并且能持续健康发展。这意味着,乡创还需要解决如何让生态乡村、村民共赢、产业升级三合一的问题。

  在SMART创始人王旭看来,无论是民宿、手作工坊、亲子践学还是农产品,均为乡村文旅产业生态的构成部分,它们有可能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那就是乡创聚落;一旦形成乡创聚落,那么乡村产业的闭环就能够形成了。相比单体的乡创项目,能够相互借力的乡创聚落的生命力显然会更旺盛。

  打造文化IP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彭锐坚持“IP才会赢”的理念。他认为,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从文创产品到文化IP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一个好的文化IP必定是历史基因的显性化沉淀,它是可感知的,能够将村子、村民进行深切的联系与互动,能够与乡镇企业形成闭环。

  因此,在推动乡创的发展过程中,SMART一直在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针对单体乡创项目的扶持工作,给予这些乡创者在传播、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培训机会,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二是做资源整合,让单体的乡创项目之间能有机地结合,形成合力,变成乡创聚落,让政府、集体、个体达成共赢。

  但乡创作为综合型业态,依赖于多领域人才。事实证明,单一做好某个景区、某个民宿的乡创,无论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是引入新乡村思维,都有着局限性。为此,可以从打造一个村或一个小镇开始,结合当地特色,从多业态角度出发,积极引进人才,引导当地村民创新创业,建立合理教育培训体系,为乡创事业打好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9-09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创世神话: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之源
下一条: ·河南公布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链接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孙庆忠]并轨:扎根乡村的田野工作与促进变革的行动研究
·[梅联华]美丽乡村建设·[高梦芬]主体在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另一种模式
·[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李向振 张博]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朱霞]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万建中:传统乡规民约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
·[许静]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展示:马厩村墙体画·[陈志勤]村落环境治理的传统机制缺失——来自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孙庆忠]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汪德生]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徐月强 李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美好生活·大地乡居:“新乡民”的众创式乡建
·[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李永杰]乡风礼俗:不该失去的乡村文明
·[王社教]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吴飞]梁漱溟的“新礼俗”: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潘家恩]双面的浪漫与多维的乡愁·乡村复兴:既要“颜值”也要气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