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范可]500年中国移民史的一幅长卷
  作者:范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6 | 点击数:2122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美]孔飞力著,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60.00元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是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先生晚年大作。为了写这本书,老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成为了国际上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广受尊敬的学者。

  长期以来,在研究华侨华人的问题上,包括社会科学取向的历史学家在内,在很多方面都接受了美国社会学界移民研究的影响。许多人都纠缠于“推-拉”、融入、排斥之类的理论之中。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广大学者的贡献。没有他们的研究,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不可能如此丰硕。同样,没有他们的努力,孔飞力先生的这本书也不可能这么精彩。孔飞力先生的大作自然也有这些理论的影子,但却能另辟蹊径,通过一种综合的洞察力,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他从“家”对中国人的意义和“生存策略”的角度来理解“安土重迁”,指出这种说法与华人移民的现实情境存在着落差,但也不是毫无影响。这一说法于是在他的笔下产生了新的意涵(页9-10)。孔先生不愧大家手笔,举重若轻,许多地方一笔带过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此纵横捭阖,上下500年的中国移民史在他的笔下构成了一幅穿越时空的长卷。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孔先生视野宏阔。该书除了时间和空间跨度之大不同凡响之外,他的参考文献几乎来自所有的社会人文学科。如此的知识面、阅读量,加上丰富的史料储备,使他得以在任何研究课题里游刃有余。这是他几乎每一本著作都能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他能在这一领域内能站得比其他人高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持学术偏见地运用文献,才能如此高屋建瓴。这部著作的成功仿佛应验了有些学者喜欢说的话,顶级的学者往往是驾驭非第一手材料的高手。诚哉斯言。

  除了大跨度的时空和跨学科取向之外,十分精彩的通道-生境模式是孔飞力教授这部著作最核心的理论贡献。这一概念把侨乡和旅居国通过海外华人的经济活动及其与故乡互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一通道与小生境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或者生态学意义上的坐落,而是一种非常贴切的隐喻。我们看到,大部分海外华人与故乡的往来通过书信、侨汇,以及其他与特定的文化生活有关的事项,不停地在这条通道中穿梭。想象一下,如果用虚线来表示这样的通道,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地图上看到一幅哑铃状的图形。通道连接两端的侨乡和旅居地,如同哑铃上连接两头的把柄。这一模式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讨论上可以忽视那些带有感伤色彩的概念,如离散、怀旧,等等。因为这条通道是如此地富有生命力,使得许多海外华人祖辈都同故土保持联系。

  孔飞力教授用“小生境”(niche)这个字是独具匠心的。小生境是生态学上的概念,指的是一定的“坐落”里,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所构成的有机联系。之所以称之为“小生境”,自然是考虑到该特定空间的独特性,所以理解起来,有些象地理学意义上的“死胡同”(cul-de-sacs),至少它相对独立于外在的、更为广阔的生态环境。在《他者中的华人》里,“小生境”是“特定移民群在新环境的生活空间,而‘通道’则是移民旧环境的延伸。这是一条使移民与故乡(可能是一个村庄,可能是一个宗族,也可能是一个省份)保持有意义联系的通道”。由于华人始终有衣锦还乡的念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移民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页45)。这大概是为什么在书中作者一直没有使用现在十分走俏的“离散”(diaspora)。身为犹太人,孔教授完全理解“离散”的意涵。既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散居四方并不意味着家的解体”(页9)以及与家乡的紧密联系,离散也就不是个话题。在此,孔教授透过犹太人的观照来看问题,但不无启迪。而华人在海外形成以同乡为基础的小生境与主流社会有所疏离,但通过“通道”与自己的故乡形成“跨国的”的“移民共同体”(页45)。

  当然,孔飞力教授在注意到华人与故乡的紧密联系之余,也没有忘记部分华人在旅居国“克里奥尔化”,甚至有几乎完全否认其中国血统者。但他们却也没有同化于当地社会,而是形成一种新的认同。这样的情形见之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的美斯提索是这部分人当中尤为特殊的一群。美斯提索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语里为混血之意,在美洲特指欧洲人与当地原住民混血的群体。我们通常认为在菲律宾这也是指西班牙人与当地人混血后裔。美斯提索人在拉丁美洲社会里,地位高于其他非欧裔群体。这与他们在这些过去殖民地经济体中的位置有关系。美国人类学家哈里斯(Mar⁃vinHarris)注意到,在巴西经济体中(其实南美大部分种族多元的国家都差不多),混血群体的经济地位整体上高于黑人和原住民。这是因为在殖民地时代,来到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尽是士兵、探险家、官员、盗贼、商人等,构成“单身汉社会”(哈里斯指出,这点与美国最初的欧裔定居者完全不同)。许多人在葡萄牙一文莫名,来到巴西之后有了产业和财产,于是会认可他们与奴隶和当地人所生孩子的名份,并让他们在产业中担任监工、经理这类管理角色,从而在巴西社会形成特定的阶层。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里分析了巴西的种族状况之后,哈里斯反过来论证了美国社会为什么存在着所谓的“低等血统”法则,即与欧裔混血者在种族分类上归为非欧裔。而所有与黑人混血者,哪怕只有多少分之一的黑人血统也归为黑人。

  但是,有趣的是,在孔飞力教授的笔下,菲律宾的美斯提索人也包括了华人与当地天主教徒通婚的后裔。如此归类反映的历史事实是,华人移民在殖民地经济体中曾经拥有较高的地位。多年前与安德森教授闲聊时,他就说过,在印尼,华人在殖民地时代地位比较高,许多涉及到banking方面的事都是华人做的。孔先生的这部书里也指出了华人在殖民地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孔飞力笔下的菲律宾马斯提索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华人与西班牙人通婚的后代。鉴于西班牙人是统治者,他们的地位也就高于菲律宾当地人,因此产生优越感,不认中国祖先也属自然。在这本书里,孔飞力教授讨论了华人内部的多样性产生的政治经济学原因。在一个移民社会里,认同哪个文化,操哪种语言,除了“通道”的因素之外,还必须看到殖民地社会的权力关系。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到,为什么海外华人对于故土的文化认同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最后,孔教授的笔锋转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移民,并就国内和国外移民的异同做了简要对比。很高兴的是,他的见解与我自己在一些论文中所指出的是一致的。为什么国内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在境遇上甚至不如移民海外呢?我们是不是得深入考虑我们的制度设计在哪些方面造成了这种窘境?而这些现在已然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差距现实和人们心理上的扩大?孔飞力的大作不仅使我们增加了对中国移民海外的理解,也启迪我们去思考境内移民问题。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6年06月29日18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许辉]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
下一条: ·[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相关链接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朱慧慧]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历史溯源与空间建构·[明新胜]从我收集并编著《淅川移民与民俗文化》看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留住记忆留住历史的必要性
·[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刘璐瑶]黑龙江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移民情结
·[陈小妹]个案解读嬗变节庆背后的琼北村落文化·[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曾祥委]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故事的研究·[张兴宇]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
·[应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以《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为例·[沃尔夫冈·卡舒巴]都市的认同感——浴火重生的城市文化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徐晓青 刘德增]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王京]1917年柳田国男的中国大陆之旅及其影响·[刘东旭]中间人——东莞彝族工头及其社会功能
·[周园]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