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
——《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评介
  作者:刘志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13 | 点击数:4388
 

  

      作者:赵心愚 等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面具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作为思维形式的物质载体和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民俗事项,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经济生产等方面的生动反映。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各种文化中,均有面具被发现。因此,面具可以被视为全世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具文化更是呈现出阶段性、民族性、区域性等丰富多彩的特征。

  进入21世纪之后,在我国蓬勃兴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高度重视。民族学人类学界积极介入保护工作的相关研究,从学理层面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支持。赵心愚等学者所著《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就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力作。

  该书分为3个部分,主题分别是“西南地区面具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分类和制作工艺”,“传承、保护与发展”,“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第一部分对我国西南地区面具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梳理和分类,客观地再现了西南地区面具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立足于详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面具文化的保护模式,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具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措施和方法;第三部分由8篇田野调查报告和两篇访谈录组成,对面具艺术的传承路径和生存状态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书中指出,西南地区居住着壮、侗、苗、瑶等3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回、蒙古、满等民族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迁徙并分散定居在各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成分和社会结构最为复杂,文化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民族文化积淀和叠加最为深厚的区域。因此,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包容性这4个特点,也代表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特征。

  该书值得称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把面具作为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加以简单描述,而是将其放置在西南这个大的文化区域内,从历史、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生活、生态环境等角度加以考察,强调了面具文化是其所处社会的各部分的有机整合,将面具与更大的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整合形成系统来研究。因为我们只有对面具文化存在的广泛而复杂的背景有所了解,才能真正认识这种习俗内在、深层的意义。

  另外,该书没有局限于西南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因为作者在实际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西南少数民族面具文化从古至今都与中原和周边汉族文化发生着无法割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南地区的面具文化除产生于本土的部分外,还有一些元素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族移民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传入后,被当地各民族采纳和吸收,整合到本民族面具文化之中的。

  《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是第一次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全面、系统的呈现,为有意了解和探究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历史发展和现状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成果展示。这是一部融贯古今、治学严谨、不流于平俗且有独到见解的力作。正如民俗学家乌丙安在为该书所写“序言”中总结的,该书“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当代文化史的一项重要贡献,同时,对人类文化史特殊造型艺术研究领域的开拓,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报》2014年3月21日第1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管彦波:“非遗”研究的厚重翔实之作
下一条: ·生活化的信仰 信仰化的生活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