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谢美英]四重证据法的神话学研究
  作者:谢美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7 | 点击数:6522
 

 

叶舒宪主编:“神话学文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2013年出版
 

  20世纪的国学研究方法影响较大者有梁启超标举的史学独立于经学的“新史学”方法,有胡适广为人知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考据学,有以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堆积”说著称的“古史辨派”,有陈寅格饱含人文关怀的“了解之同情”主张和“以诗证史”综合性研究方法,更有“转移一时之风气”的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叶舒宪先生则在现代国学“疑古”和“释古”争论之外,摸索和完善着一种立体再现与多维度阐释的研究途径——“四重证据法”。

  “四重证据法”,具体而言,就是将传世文本文献、出土文字材料、人类学民族志材料或跨文化比较材料、考古新发现的实物及图像解读四方面会通起来,充分调动“用史前文物、图像说话”的雄辩潜能,让四重证据产生相互作用和共振效果,拓展前文字时代的文化史探研的新途径。

  在实际研究中,获取四重证据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叶舒宪教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提倡尽可能多地获取。现在四重证据法已经运用到破解中华祖先神话探源、比较神话学研究等重大项目中。这次出版的“神话学文库”也是运用“四重证据法”进行研究非常成功的尝试。

  首先,“神话学文库”结合并运用“四重证据”方法和材料,从整合性的视野对不同时代的同一主题的神话传说和信仰进行研究,捕捉它们随着政治、社会环境、宗教、民俗、信仰变化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和关联,实现研究范式上的学术突破。

  其次,“神话学文库”以二、三、四重证据辅助和补充第一重证据,对早期书写文本中无解的一些现象,找到丰富解读参照,将局限在文学专业内的神话故事研究引向神话思想史发生研究。

  再次,“神话学文库”利用多重证据,努力还原历史语境,透视被书写文字历史化、道德化、哲学化的神话原始面貌,给神话学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革新契机,有利于全面拓展神话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要之,以“四重证据法”方法进行的神话学探索,注重跨学科视角的前沿性,弄够充分发挥神话学跨学科的多角度整合优势,消除人们对神话的惯有偏见和误解,为解决远古传说时代口传神话若干重要疑点和难点找到突破口。

  (谢美英:宜宾学院博士、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谢美英]让神话资源充当经济社会转型的符号催化剂
下一条: ·[林科吉]从文学人类学新学科意义看神话学文库
   相关链接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
·[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
·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讣告:沉痛悼念李子贤先生
·[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 路径、视角与方法·[赵蕤]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
·东亚神话比较研究的大视野·[沈玉婵]从《长生宴》到《神话与史诗》
·[杨利慧]“朝向当下”的神话学论纲:路径、视角与方法·[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