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钟敬文]关于民间戏剧
——《谣俗蠡测》十八[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16 | 点击数:3663
 

·谣俗蠡测十八·

  从发生学的立场看,一切的艺术都是民众的。原始的跳舞,是团体地举行的。诗歌的老祖宗--歌谣,也大抵是多数人合唱的东西。在我们社会里已经成为专门技术的绘画,在比较原始的部族(例如,澳大利亚土人等)中,却是一种普通成员的技能。而戏剧这种艺术更特别是这样。在许多狩猎的部族中,为了生存的必要,往往扮演着摹仿兽类行为或人兽关系的戏剧。它的观众不必说,演员也大都是没有受过什么专门训练的普通人。它彻头彻尾地是民众的。

  一种文化的产物,既然发生了,往往就不能不有所发展。现在我们的许多艺术,它的形态,它和人们的关系,都是已经发展了的。例如拿诗歌来说,原始的诗歌,它的作者,大都是集团中的普通份子(猎人、渔人、牧夫或农夫等),但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却属于特殊的少数诗人了。诗人的作品,应该带着独特的个性(自然,这不是说它的根柢里全没有社会性存在),且可以不要求大多数人的理解,甚至被认为懂得它的人越少越好。这是和它发生时候的情形很差异的。但是,另一面,民间的艺术,却多少地保存着原始的风味。在偏僻的村落中,一般民众,仍然是歌谣的创作者兼欣赏者。图画、雕刻等,虽然已多属于专门的作业,但是,它的内容和风格,却必须是大众所熟悉而能够欣赏的。它没有权利太远离开大众而存在。

  戏剧,是艺术中最复杂的,同时也是艺术中最民众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戏剧和别的艺术一样,当然是以发展了的形态出现的。它的演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剧本是出于高级的剧作家之手。舞台的布置,常绞尽了装饰美术家的脑汁。但是,在和人(观众)所发生的关系上,比起别的一些艺术(例如诗歌、图画等)来,它无疑是较民众的(这不是说,它能够真像原始时代的戏剧一样,广泛地普及于同社会内所有的民众,只是认为它和人的夫系上比较扩大些罢了)。民间的戏剧,尤其是这样。在许多场合,它的演员,仍然是些临时杂凑起来的“寻常百姓”。演唱的技术等,看不到怎样高度的专门化。剧本是大家最习熟的和最关心的故事。观众差不多是全个村落或小市镇的民众。他们(民众)往往不仅是冷静的旁观者,而且是和演员乃至剧中的气氛融成一片的人。

  自然,民间的戏剧,其中有些是已经稍超过这个阶段的了,换句话说,它已走上较高的发展阶段了。但是,一切的进展,有它不可超越的条件的限制。民间戏剧,为了那产生着它的社会一般文化的关系,即使有相当发展的地方,而从我们所站着的更高的文化地位上看去,那无疑是颇为低落的,但这并不是无条件地否认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相反,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理解它和民众生活及其文化的关系,去认识它所尽的社会的作用,去究明它在戏剧演进史中所表现的真实形态。用一句简括的话说:我们要从这未达到发展高度的民间戏剧上,去考察它的社会的关系和它的真实的形态等。这考察是具有非常丰富意义的一种科学工作。

  中国现在民间戏剧的资料是很富有的。但是记录这种资料的文字,却并不多见。不管从学术的立场,或教育的立场说,这都是可惋惜的事情。我们能力虽然很小,却不肯忘记这种工作。以前在本刊“民间艺术专号”上,已刊过下列几篇文字:

  澄西农村的演剧和杂戏 --刘焕林

  松阳的演剧 --叶华庭

  绍兴的戏剧 -- 谢德耀

  郁县的笃戏 --张景阳

  现在又再来介绍出几篇。虽然这些记录,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东西。但是想到同性质文字的缺少和它对于学术研究等的可能的贡献,那么,我们的“吹毛求疵”的念头,不都自然地要给那喜悦的心情所赶走么?

  一九三七年春作

  [1]原题为:《关于民间戏剧——写在〈浙江的民间戏剧〉(小丛书)之前》,选自《民间文艺谈薮》,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5月。

 

 

(钟敬文著:《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巴莫曲布嫫、康丽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民间图画展览的意义
下一条: ·[刘旭涛]透过神性看人性
   相关链接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沈莉]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神话的活态发展:以浙江嘉兴的蚕神神话为例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陈趣联]疫情面前的浙江民俗
·[祝秀丽]浙江海盐古代秦始皇传说的流变·[陈科锦]浙江省慈溪市旧盐区海星村劳作模式变迁考察
·[宣炳善]浙江舞龙民俗的文化传承与民俗体育的空间发展·浙江:时隔11年再育“越剧小百花”
·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左红卫 李姝琪]新疆传统模戳印花布与浙江夹缬工艺之模具比较研究
·[屈啸宇 彭连生]‘一地’与‘三天’:一类浙江乡村醮仪召请科仪本中的二重空间观念·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永康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非遗方案”
·国家级非遗浙江婺剧瑞士迎新春·传承千年文化 浙江柯城举行“九华立春祭”
·[刘秀峰]浙江庆元端午“走桥”习俗考察·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2017年冬至文化论坛征文启事·[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第九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幕·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