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
  作者:高寿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10345
 

  “晚明”并非一个严格的断代概念,有人将其收得很窄,仅限于天启、崇祯两朝,也有人将其放得很宽,从成化、弘治一直延续到南明。较为通行的用法,是指称万历至崇祯这一时间段。当然,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没有明显的起点和终点,晚明时代呈现的诸多现象和变动趋势,的确可以上溯到明代中叶,下延到清朝时期。

  晚明的时代特征,如果做一简单化的概括,似可归纳为两个字:“变”与“乱”。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充满了张力和矛盾。从中既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又可以看到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既可以看到为国为民的政治抗争,又可以看到结朋结党的宗派混斗;既可以看到改革志士的励精图治,又可以看到官僚群体的腐败无能;既可以看到个性的空前张扬,又可以看到欲望的极度膨胀……

  挣脱束缚:晚明的变化与活力

  肇建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低微的皇帝。他在继承融汇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颇能体现其个人性格的国家体制和治理模式。“洪武体制”的特征,一是加强君权,即通过废除丞相制、分立五军都督府、地方上设置“三司”等办法,将军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消除威胁皇权的各种潜在因素;二是固化社会,即通过推行里甲、户役、路引等制度,强调邻里之间的监督责任与扶助义务,严格限制人口迁移与流动,尽量使百姓的居住地和职业保持稳定;三是钳制思想,即通过宣讲“六谕”、移风易俗、学习《大诰》等活动,力图实现社会风习的纯美和思想意识的统一。朱元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治有序、安土重迁、邻里相助、稳定和谐的理想社会;他确实获得了部分成功,但这种“画地为牢”的统治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凝固、思想僵化等负面影响。滥觞于明代中叶,至晚明臻于极致的各种变化,其总体特征就是对“洪武体制”的背离和挣脱。

  初期的明朝,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国家,工商业所占比重很小。朱元璋虽然并不否认商业具有“通有无”的作用,但却强调“崇本而袪末”,以严刑峻法打击“游民”,要求出外经商者必须申领“路引”,不许商人之家穿着绸、纱。这些规定和限制,在他死后逐渐松动和废阁,到晚明时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如在江南经济中心的苏州,“商贩之所走集,货财之所辐辏,游手游食之辈,异言异服之徒,无不托足而潜处焉”(姜良栋《镇吴录》)。处在辇毂之下的政治中心北京,也呈现出同样的情景,“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谢肇淛《五杂俎》卷3)。商人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士而商”、“商而士”现象日益普遍,以致发出“良贾何负闳儒”的呐喊(汪道昆《太函集》卷55)。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重商崇利的社会氛围。

  朱元璋着力打造的凝固化、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到晚明时代也变得面目全非。在追逐商业利益、寻求生存机会、逃避赋役负担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里甲组织已难以维持空间的稳定性和户数的完整性,基本丧失了基层组织的功能。依存于里甲制度的粮长、里长、老人等“职役性地方精英”,难以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以绅士为主体的“身份性地方精英”,成为乡村社会的支配阶层。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给地方治理制造了不少障碍。晚明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民间组织广泛兴起,既有半官方性质的保甲、乡约,也有纯民间性质的宗族。此外,文人结社遍地开花,就连光棍流氓也成立了“打行”、“访行”等组织。晚明的社会风尚,与明代前期也迥然不同,侈靡风气弥漫社会,人们不再恪守传统的礼仪规范,安于既定的社会秩序,正如万历《重修昆山县志》所描述的:“邸第从御之美,服饰珍羞之盛,古或无之。甚至储隶卖佣,亦泰然以侈靡相雄长,往往有僭礼逾分焉。”

  晚明的政治体制,也难以维持朱元璋原初的设计,皇帝的决策权受到官僚集团的很大约束,重大事务都要交付廷议,参加者包括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以及科道官,但负责票拟的内阁大学士不能与会。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还要采用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晚明言谏之风甚盛,皇帝也常常受到激烈批评。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是大理寺评事雒于仁竟然上疏指责皇帝嗜酒、恋色、贪财、尚气。这样的奏章,在其他时代恐怕很难出现。晚明党社之活跃、党争之激烈,在中国帝制时代也是罕见的,以东林党、复社为代表的清流派,举起“天下之公论”的旗帜,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抗争。复社非常重视积累社会资源,开展了许多社会政治活动,甚至帮助周延儒谋得了首辅大位。在民间层面,晚明也是一个政治意识高涨的时代,社会舆论空前活跃,爆发了多次被称为“民变”的民众反抗运动。

  明初定于一尊的思想意识,从明代中叶逐渐打破,晚明思想界多元而活跃,理学与心学争鸣,玄谈与实学并立,中学与西学交融。兴起于明代中叶的心学,到晚明已是广泛流衍,激发出一股崇尚个性的自由精神,最终造就出李贽这样敢于“颠倒万世之是非”的异端思想家。晚明的文艺,也是异彩纷呈,风行一时的“公安派”重视个性与情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作为晚明标志性产品之一的“小品”,随兴漫笔,直抒胸臆,隽永有味,诙谐有趣,鲜明地显露出当时的文学趣味。最能反映晚明时代特征的,或许还是小说创作的繁荣,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长篇小说《金瓶梅》和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这些作品满足了普通大众的阅读需求,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社会的发达、思想意识的多样和开放。

  由变生乱:晚明的失序与混乱

  变与乱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凡是剧烈变动的时代,往往也是混乱失序的时代。不过,变与乱的结果往往差别很大。有些社会最终走过动荡的变革时期,逐步确立了新的体制和秩序;有些社会则缺乏变革因素的增量积累机制,无法形成新的体制和秩序,只能通过恢复旧秩序而结束混乱局面。晚明时代,几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因素、新趋向,在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贫富分化、政局动荡、道德失范。换句话说,晚明时代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可逆的新变化,却未能引发根本性的制度变迁,明朝在变与乱的交缠中走向灭亡。

  从经济方面观察,晚明商业虽然高度发达,但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不够充分。梁方仲曾经指出,明代商业资本“一马当先”、“一枝独秀”,远远跑在农业和手工业之前,因此是“虚有其表、外强中干”的“虚假的繁荣”(《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P126-127)。这种看法是否完全妥当,当然可以讨论,但当时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商业经营积累了巨额利润,但转入生产性领域的数额却很小,大部分都消耗于生活性或奢侈性的消费。这并非是商人的短视,而是没有形成稳定的投资渠道与激励性的制度环境。大量金钱游离于非生产领域,滋养了穷奢极欲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氛围,甚至贫穷人家也追慕仿效,造成“若狂举国空豪奢,比岁仓箱多匮乏”(崇祯《吴县志》卷10)的局面,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挑战,所以张瀚叹息说:“今之世风,上下俱损矣!”(《松窗梦语》卷4)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2年04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宝良]风物闲美:晚明江南生活
下一条: ·[龚文君]从《五子之歌》看民生
   相关链接
·[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刘捷]从晚明图书的出版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蒋小平]“情”与“节”的变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