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南通:构建非遗保护立体格局
  作者:曹锦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3837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保护思路持续创新,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对增强南通市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南通的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公共场馆为载体 推进项目展示的阵地化

  非遗项目展示是非遗保护的形象工程。“十一五”期间,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通市把项目个体的展览、展示工作作为重点,先后成立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6个国家级、省级项目的专题博物馆,形成了南通非遗对外展示的窗口,每年吸引了数十万人前来参观。

  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与文广证大南通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由文广证大南通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免费提供位于南通狼山风景区民博园东区的一幢楼宇,由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内部装饰,建设“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馆总面积987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将运用实物、史料、图片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南通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和保护工作成果。目前,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体部分已建成,并已进入布展阶段,将于6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以文化旅游为融合 推进传统技艺的普及化

  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传承,建设传承基地一直是南通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该市共命名非遗项目传承基地35个,部分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规范有序,活动常年不断。如刘桥镇的板鹞风筝传承基地,上百名风筝爱好者不但经常聚集在这里一起交流风筝制作、放飞的技艺,而且每年都举办一次风筝节,集中展示最新的风筝制作成果和放飞技艺。

  为了给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搭建传承平台,普及非遗保护知识,2009年以来,南通市连续免费开展了6期24个班次的非遗传习班,培训总人数达到3600余人次。今年,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在往年开班的基础上增设国家级传承人带徒传艺的内容。

  以专家学者为联盟 推进学术研究的集聚化

  非遗的保护实践和研究工作密不可分。近年来,南通市在非遗研究方面成果丰富,先后出版了《江海遗珍》、《江海记忆--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江海流韵--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蓝印花布》、《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书籍。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以南通市为例》入选2009年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被评为南通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研究资助课题,《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研究》被评为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基金课题。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达到组建队伍、立项课题、产出成果、扩大影响的目的,市非遗保护中心目前筹划与南通大学联合建立南通市非遗研究院。研究院将下设8个非遗项目研究所,拟聘请100名左右的非遗研究人员及传承人,共同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与此同时,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将每年确定重点研究课题,并组织研究人员定期进行交流研讨,了解非遗研究动态和课题推进情况,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难题,以研究成果来不断指引、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建立将为该市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科研平台。

  以志愿队伍为补充 推进保护网络的体系化

  近年来,南通市建立起一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积极参与非遗普查,发起举办了“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宝活动,并且义务担任非遗技艺培训老师,主动参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及宣传活动,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非遗保护活动,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除了在校大学生,许多离退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业主等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并且发挥了各自的特点和专长。尤其是南通的一批老知识分子和老文化人,不仅熟悉该市的传统非遗项目,而且由于过去一直从事文化工作,他们对文化事业和非遗保护工作都抱有很大的热情。他们十分关注保护工作的进展,热情参与相关活动,既扩大了非遗保护的社会网络,也扩大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参与面。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2010年,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借助“文化江海行”广场文化活动,举办了南通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仪式,宣读了志愿者章程,让志愿者公开亮相,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果。目前南通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近500名,成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的生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的加盟,壮大了南通非遗保护工作的队伍,创新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模式,率先在全省摸索出了一条志愿者参与非遗保护的新路子。

  以社会宣传为抓手 推进参与层面的全民化

  非遗保护离不开宣传,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近年来,南通市在非遗工作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上创新思路,每年在市内主要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宣传全市非遗保护的现状和工作动态,详细介绍各级保护项目,并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设计主题宣传,定期编发非遗工作简报。特别是连续3年在元宵节开展的“万人猜灯谜,全城闹元宵”活动,由市非遗保护中心邀请灯谜制作专家将南通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姓名制作成灯谜,不仅在南通的环西文化广场现场展开猜谜互动,还以公交车为载体,在市区环城6路公交车上开展乘客猜谜活动,达到了将非遗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铺开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项大型非遗宣传活动中,市非遗中心在每辆运行的公交车上都安排了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引导乘客参与猜谜活动,并且负责兑奖和发放礼品。该项活动还邀请了市民俗专家、灯谜制作专家、非遗保护专家介绍元宵节及其相关的习俗和非遗保护知识,也受到了众多市民的欢迎。该项活动形式新颖活泼、内容贴近市民,既扩大了非遗的宣传面,也增加了非遗活动的趣味性,广大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非遗宣传效果十分明显。

  以对外交流为途径 推进传播领域的国际化

  文化需要交流,非遗同样也需要交流。近年来,南通市非遗项目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实现了南通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南通的歌舞、风筝、蓝印花布、刺绣、杂技、木偶、童子戏等民间艺术都曾先后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影响。2009年,南通市非遗项目在“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感受江苏,走进南通”活动中崭露头角,参加展示的蓝印花布画轴、仿真绣工艺品以及板鹞风筝哨口、西亭脆饼、南通土布服饰、季德胜蛇药、王氏保赤丸等非遗项目及产品,在当地备受欢迎,有效地扩大了南通文化在尼泊尔的影响。2011年新年伊始,南通市组团参加了新加坡第十八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集中展览、展演和展销南通的非遗项目,活动吸引了新加坡民众及在新各国使节、游客约100万人参加,南通非遗项目产品现场销售额达50万元人民币,并且与当地多家企业达成了数百万元的合作生产意向,不但实现了让非遗技艺“走出去”,而且做到了让非遗产品“卖出去”.不仅如此,南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郭承毅、金蕾蕾还多次参加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南通非遗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活态传承,非遗走入百姓生活
下一条: ·南通非遗工坊:向大众展示 为艺人安家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