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校非遗基地参与中国蚕桑丝织世遗申报

我校非遗基地参与中国蚕桑丝织世遗申报

10月15日,浙江文化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杨建新厅长向媒体通报浙江省入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公布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此次“名录”的中国项目有22个,“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位居首位。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由浙江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厅、四川省文化厅联合申报。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作为相关社区,承诺给予最大支持。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受省文化厅委托,自始至终参与申报工作,并将作为相关群体,继续参与该项目的保护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绸技艺,以及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历来是蚕桑丝绸的重点产区,蚕桑丝织技艺及其民俗传承至今,成为这一带民众的文化标志。在现代化进程中,此项传统受到极大冲击。在杭嘉湖农村,青年人已不再养蚕,只剩下一些老人勉为其难地养着一些蚕。丝绸行业不景气,纷纷转产,乃至倒闭,昔日的繁荣已成历史。蚕桑丝织传统技艺面临濒危,亟需保护。
我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立以来,整合全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里的科研力量,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4月,该基地受省文化厅委托,承担“蚕桑生产民俗”申报世遗项目的工作,完成了申报文本的制作。后经文化部专家委员会审议,同意申报“世遗”,并要求改名为“中国蚕桑丝织”。2008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正式申报世遗,我校非遗基地参与了申报文本的制作,并承诺将承担有关“蚕桑生产民俗”方面的一系列科研任务和保护工作,包括开展田野调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专著、制作专题录像片等一系列工作。前段时间,该基地已经协助余杭区塘北村制定“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协助杭州福兴丝织厂整理“杭罗织造技艺”,并就杭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民俗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据悉,关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工作,由于涉及面甚广,还将召开有关专题会议予以协调安排。我校非遗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服从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积极参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计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