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60年新词语”(1949-2009)

“60年新词语”(1949-2009)

“60年新词语”之1949-1954: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浪  2009年07月10日11:47  南都周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FOTOE提供



  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看看当年的老照片,就会发现60年的变化堪称沧海桑田。更能反映时代变迁的是社会词语的变化,60年来,一些词语不知不觉被改变了原意,比如“小姐”;一些词条消失后又回来了,比如“富翁”;一些词语原来并没有后来被创造出来了,比如“改革开放”。为纪念这段历史,记录社会进程,我们从本期开始,推出“60年新词语”专题,找出那些充满时代特色的词条、语录与老照片,为你观察共和国的60年历程提供一个小小窗口。

  语录Quotation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充满激情的话通过无线电波,刹那间传遍了神州大地,许多人喜极而泣。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败美国野心狼,向志愿军叔叔学习。  
  随着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全国小学生开始以实际行动学习志愿军。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接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纸老虎”的说法随之在世界广泛流传,也被用来指称“美帝国主义”。  
  别了,司徒雷登。  
  1949年8月,毛泽东发表题为《别了,司徒雷登》的评论,隐喻“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饭,专吃大坏蛋,大坏蛋,贪污犯……  
  50年代一首被改编的儿歌。这里的“打老虎”,打的不是美帝国主义纸老虎,而是“贪污犯”,贪污1000万元(旧币)以上者,即为老虎,贪污1亿元以上者,为大老虎。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  
  语出毛泽东同志发表于在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随着革命成功,这句话也流行开来。

  新词New Word

  【为人民服务】

  释义:毛泽东率先提出来的执政口号。

  出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土改】

  释义: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背景: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新解放区已实行了土改,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是土改的总政策。

  【五年计划】

  释义: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为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背景: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

  【阶级成分】

  释义:解放后,中国社会大体上被划分为五个等级和几十种成分:包括资产阶级: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恶霸大地主;中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地主、高级知识分子、高级职员;小资产阶级:富农、小土地出租者、上中农(富裕中农)、手工业主、知识分子、职员、律师,小商业主等;半无产阶级:下中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无产阶级:工人、贫雇农、流浪者。

  背景:土改运动中,就是这样对农村人口进行成分划分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凡是填写与个人有关的表格,如招生表、招工表、调工资乃至住院、外出住宿登记等等,都要“个人成分”。

  【三反五反】

  释义:“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背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新中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运动。

  【旧社会】

  释义:与“新社会”相对,与旧中国涵义类似,它前面通常被冠以“万恶的”粘合成“万恶的旧社会”,成为固定词组。

  【脱裤子,割尾巴】

  释义:指针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又改称“洗澡”。

  背景:1951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是针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批判他们崇美、恐美的思想。

  【最可爱的人】

  释义:特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

  背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派出志愿军赴朝抗美援朝,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写下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从此成为志愿军战士的美称。

  【爱人】

  释义:夫妻之间的互称。

  背景:从50年代开始,全国的城市人流行称呼配偶为“爱人”。在解放前,这个词本来用于指称为了革命事业而共同奋斗又具有爱情关系的男女同志,后来在解放区用以指配偶,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词在全国范围迅速流行。

  老照片Old Photos


  50年代,一家四代同堂的渔民在中秋节夜大团聚。


  50年代中国工厂里的女工。


  50年代的女电焊工人。


  50年代的北京陶然亭公园。


  全国各地的工人们纷纷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


  解放区农民打出“耕者有其田”的标语欢迎土改。


  土改时农民在斗地主。

TOP

“60年新词语”之1954-1959:暴雨来临

网易 2009-07-17 10:42:57 来源: 南方网 




        50年代后半叶,急风暴雨开始来临。1957年的反右,宣告着知识分子与新社会蜜月期的结束,随后,反右倾、大跃进,一连串的运动令风云变色。一批人被扫进大时代的角落,更多的人民被动员起来,投入到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的创世纪狂热中……



50年代一户中国普通家庭的合影。



语录Quotation

吃饭不要钱。

出处:大跃进时期,各村成立公共食堂,这个口号流行一时。

点评:“吃饭不要钱”之后是“瓜菜代”与饿死人。

低指标,瓜菜代,得了浮肿胖起来。

出处:大跃进时期河北一带的顺口溜。

点评:民谣比会议上念的报告更真实。

一天等于二十年。

出处:大炼钢铁时的口号。当时提出,从1958年8月到年底的4个月内,要把我国的钢铁产量翻一番。

点评: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土法炼钢(将老百姓家的锅砸了,用得到的废铁去炼钢),你就知道钢铁是这样炼不成的。

我们一为“穷”,二为“白”。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出处:出自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一穷二白”也成了50年代的流行语。

点评:后世经济学家论证的“后发优势”,也是这个意思,但方法要对路。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吃掉最后一颗饭粒。

出处:50年代的小学生都响应毛主席号召,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作为座右铭。

点评:时代变了,现在的经济学家和官员都在说“消费爱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出处: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时,对他们提出的鼓励。

点评:我现在也经常这样鼓励办公室的80后同事。

新词New Word







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洪老先生和洪老太太。 新华社发

【老大哥】

释义:苏联老大哥的简称,有时也指工人阶级。

背景:因苏联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那时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向苏联学习,就称后者为“苏联老大哥”;同时,因政府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就称工人阶级为“工人老大哥”。

【半边天】

释义:50年代流传广泛的流行语,用以指代妇女。出于毛泽东的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舆论宣传推翻压在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神权、族权、夫权),大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重视发挥女性的作用,经常把妇女称为“半边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活泼地用来指妇女或妻子。

【美国大鼻子】

释义:50年代开始流行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人的戏称。

背景:当时政府对苏联“一边倒”,将美国看做国际上的最大敌人,称之为“美帝国主义”,民间就称之为“美国大鼻子”或“美国鬼子”。

【瓜菜代】

释义:大跃进后期,由于粮食极度短缺,公共食堂采取一个应急措施: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以副食代替主食,这种做法称作“瓜菜代”。

背景:1958年,昂扬向上的精神变成一种盲目激进的做法,终于导致大跃进。大跃进时,为彻底消灭人们头脑中的私有观念,各村成立公共食堂,不许各家开小灶做饭,结果导致粮食严重短缺,一些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

【三面红旗】

释义:执政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背景: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相继出台,成为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一个纲领性口号,举国上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右派分子】

释义:一般指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的约55万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

背景:1957年5月,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就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社论,拉开反右派斗争的序幕。

【鸣放】

释义: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简称,指许多人公开发表不同意见。

背景: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文艺上要百花齐放,学术上要百家争鸣。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

TOP

50年代宣传画








(本文来源:南都周刊 )

TOP

“60年新词语”之1959-1964:激情暂时退潮

2009-7-24 9:30:59 来源: 南都周刊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神话,在60年代初破灭,亩产万斤,原来是弄虚作假;大炼钢铁,却收获一堆废渣,“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套话已不能说明大跃进的失误。于是激情退潮。然而,乌托邦的冲动只是暂时蛰伏下来,一场声势更加浩荡的运动正在积蓄着爆发的力量。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从天安门广场开始。




  语录Quotation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出处:上世纪60年代党员向组织递交的结婚申请,开头通常都这么写。然后写明自己要跟谁结婚、为什么要结婚,最后是“此致革命敬礼”。

  点评:以前的人结婚要申请、要领导批准,现在的人自由玩一夜情、包二奶。

  要时刻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


  出处:1963年以后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那时把阶级敌人用以拉拢腐蚀人的物质手段、甜言蜜语等称为“糖衣炮弹”,意思是这些东西表面上让人舒服、愉快、享受,实际上像炮弹一样毁坏人的革命思想。

  点评:现在我们才相信,糖衣里裹着的并不是炮弹,而是药。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出处:雷锋日记。

  点评:我读小学时,这句话还要工工整整抄在作业本上作为名言格言学习。

  吃和穿最实惠,活着不吃好、穿好、玩好,还有什么意思?

  出处:据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份参考文件《对于“高薪阶层”的调查报告》,当时的“高薪阶层”有的是钱,却这样宣扬个人享乐主义。

  点评:这种话算不算“糖衣炮弹”?

  学大寨志,长大寨风,走大寨路,建大寨田。

  出处:1964年以后,中国各地出现的口号。

  点评:最后发现大寨路走不通。

  早晨一个馍,中午一碗汤,晚上的面条照月亮,小孩喝了尿一床,妈妈打他一巴掌,孩子哭着说:妈妈,我饿得慌。


  出处:上世纪60年代河南遂平一带流行的民谣。

  点评:妈妈也饿得心烦。

  新词New Word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释义:“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手准备”,一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

  背景:这个口号在“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

  【绿军装】

  释义:青年最为时髦的服装,通常与武装带、语录包相搭配。

  背景:上世纪60年代,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一个红布包装着毛主席语录,配着绿军装、武装带和水壶,既是革命青年,更是时尚人物。

  【那个】

  释义:谈恋爱的人管接吻叫“那个”。

  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接吻还是只能做不能说更不可公开的敏感动作。

  【变质】

  释义:指在思想立场上向“剥削阶级”发生了质的转变,后来又说成“变修”。

  背景:当时舆论认为,那些出身好、革命队伍里的人,如果有自私自利等思想,那是受了反动思想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蚀,思想变质了。比如有省吃俭用的农民看到青年人爱打扮、爱穿好衣服,就会半开玩笑地说他“变质了”。

  【三转一响】

  释义:指20世纪60年代的家庭“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背景:当时物质生活贫乏,“四大件”是一个家庭最奢侈的不动产,很多人都以拥有它们而骄傲而自豪而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过。

  【五子登科】

  释义:原指五代后周人窦禹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的历史典故,在1961年,则被用来指五种整人的做法: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

  背景:当时,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分子都是挨整的对象。

  【割资本主义尾巴】

  释义:指没收农民自己偷偷种养的农副产品。

  背景:在1955-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从理论上说,小农经济还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所以还要割他们的“资本主义的尾巴”。农民养几只鸡,种一些菜到市场去卖,因为是“资本主义”,必须得“割”,给予没收或处罚。

  【票证】

  释义: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发放的购物凭证。

  背景:在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所有日用品,都按票证供应。粮票、布票、油票、鱼票、豆腐票、线票、肥皂票、火柴票......达40余种。在食堂、饭店、宾馆就餐,交人民币同时交粮票。比如一个馒头一两粮票,一碗面条三两粮票。还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当时送朋友的贵重礼品,是全国粮票。

  【过粮食关】

  释义:1959年至1961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民对无粮充饥的苦日子的说法。

  背景: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全国性出现粮食短缺和饥荒。


60年代的日常生活



1959年,北京南苑公社的老太太们在跳秧歌舞。




1961年,逛庙会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1960年,沈阳市一户人家在写春联、贴年画。




上世纪60年代的成都街头。




1961年,人们在市场上选购花灯。




1959年,河北徐水县的文娱活动。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09-9-4 21:13 编辑 ]

TOP

“60年新词语”之1964-1969:文化大革命

2009-7-31 11:00:00 来源: 南都周刊

      “革命”的洪流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下半叶喷薄爆发。在批判《海瑞罢官》、老人家“炮打司令部”的刀光剑影中,“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

        一大批党内高官、优秀知识分子被揪出来,打倒在地,再踩上一只脚。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流行语都充满战斗气息,散发着火药味。许多年后,人们才发现,“文化大革命”原来是“大革文化命”。



革命样板戏《白毛女》。



语录Quotation

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出处:“文革”期间的流行口号。当时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忠心,还发明了不少新玩意,如“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忠字操”等。
点评:这样的口号再喊几年,才真的没法活。

活着干,死了算。

出处:表“革命”决心的话,流行于1967至1968年间。意思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干革命,死了才罢休。

点评:卖命。

(顾客)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买牙膏。
(售货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买几支?
(顾客)造反有理。我买两支。
(售货员)要狠斗私心一闪念。交款!

出处:“文革”期间,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要先和售货员对讲一段语录,才可以交易。

点评:那时候的人真会折腾。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出处:“文革”流行语,“血统论”的通俗表达。

点评:混账话。

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出处:“文革”口号。这类充满雄心壮志的口号还有“我们一定要解放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等。

点评:不知天高地厚。

地里活,没人干,打麦场上人挤满。 白天黑夜大批判,口号震破天。胆小的腿打战,一想溜不敢干,革命能增产。

出处:“文革”时一首描述“大批判”的民谣。

点评:老百姓宁愿多干活,少斗争。

新词New Word

【 砸烂狗头 】

释义:“文革”中批斗“阶级敌人”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把人头看成了“狗头”,而且还要“砸烂”。

背景:“文革”期间的流行词,大都带有极强烈的“斗争性”色彩,比如“打倒”、“横扫”、“炮轰”、“火烧”、“打翻在地,踩上一脚”。

【 戴高帽 】

释义:现在指奉承人的意思。“文革”时是批斗“阶级敌人”的常见方式。

背景:“文革”中,被游街示众的人,一定要戴纸糊的白色高帽。其小者一尺余高,其高者一米多高。有时为了表示“对阶级敌人的专政”,用的是白铁皮制作的,既高又重。

【 喷气式 】

释义:也是批斗“阶级敌人”的常见方式。

背景:“文革”中,在批斗人的时候,两个大汉让批斗对象弯腰90度,架起两臂后伸,如喷气式飞机,故名。

【 忆苦餐 】

释义:指组织1949年后吃得好一点的青年学生,专吃1949年前贫下中农吃过的野菜,体验当年工人、贫下中农的苦难。

背景:“文革”时,盛行用“忆苦思甜”的方法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即忆旧社会工人阶级、贫下中农所受的苦,思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但有些地方组织得不好,那些学生吃了野菜汤,反而觉得“好吃”。

【大串连 】

释义:指红卫兵免费乘各种交通工具,周游全国。

背景:红卫兵是1966年春夏之交,突然成立起来的造反组织。当时他们起个“革命”名字,戴上印有“红卫兵”三字的红袖标,就可以到全国串连,把全国的铁路交通都弄瘫痪了。

【姐】

释义:流行于知青圈子内的暗语,“姐”表示色情。

背景:“文革”时,知青圈子有各种暗语,如表示衣服用“叶子”,表示脸蛋用“麦子”,表示漂亮用“清爽”,表示钞票用“麻脑壳”,表示屁股用“磨盘”,表示偷钱包用“杀皮子”,这些词很像黑社会的暗语,但是知青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并非出于保密的目的,而只是体验说一种新鲜、独特语言的快感,而且也不怕当地青年学说这些话。

【拍婆子】

释义:“男孩勾搭不相识的女孩”的意思。

背景:拍婆子流行于1967至1968年的中国北京。流行高潮期为1968年。1969年,随着“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而退潮。

【来例假 】

释义:指女性来月经,这个词其实出自知青生活。

背景:按妇女健康条例,妇女月经来潮期间可以休假,故有“例假”之说。开始是在下放劳动的女知青群体中流行的隐语,后成为一般女性的婉言,并沿用至今。

【八亿人民八台戏 】

释义:指《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交响乐)这八套“样板戏”。

背景:1967年,江青将上述八套戏标榜为“样板”,全国的表演艺术都要仿效。样板戏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是当时整个国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左派海瑞】

释义:海瑞,明代清官。毛泽东认为海瑞也有左右派之分。

背景:明史专家吴晗创作了以“左派海瑞”与“右派官僚集团”作斗争为主线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出戏在“文革”前夕却被视作为彭德怀翻案的“大毒草”。


  60年代生活场景



  “文革”期间的“忠字舞”。


  “文革”期间的红卫兵。


  “文革”中批斗场面。


  “文革”时期的图书馆,工农兵都在场,互相学习。


  下乡的知青。


  知青们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TOP

60年新词语之1969—1974:风云总会平息


南都周刊 2009-8-7 9:55:00



  70年代上半叶,“文化大革命”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但1971年发生的林彪叛逃事件,让狂热的国人一下子陷入迷思:那个永远健康的林副统帅怎么变成了坏人?尽管林彪之后,还有“四人帮”大领风骚,人们对广场的热情还未消退,但回到厨房的意识已暗暗滋生。一个时代折腾得久了,总会到折腾不下来的时候。结束的时候快到了,革命的风云最终一定会让位于吃饭穿暖的生活逻辑。

  语录Quotation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出处:“文革”后期的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凋敝状况。
  点评:现在是,韩国注水剧,哭哭笑笑;好莱坞大片,飞机大炮。

  革命伴侣红花并蒂相映美;
  阶级战友海燕双飞试比高。
  出处:“文革”期间经常可以看到的新婚对联。
  点评:请注意,贴这副对联的新婚夫妻必须双方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家庭出身,否则,便会获罪。

  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我校(厂)也是一片大好。
  出处:“文革”时,各单位的官方报告通常要这么写。
  点评: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说不行。

  对某某某妄想走修正主义道路,我们全体革命群众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出处:开批斗会,愤怒的革命群众总是举起森林般的手臂,齐喊“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点评:最后还是答应了。

  你有病吧?
  出处:“文革”后期流行说“有病”,人们相互间稍有不合,就说:“你有病吧”,并非说他身体有病,而是说他思路不正常,好像有精神病。
  点评:的确病得不轻了。

  老实交代,野汉子是谁?野孩子那儿去了?
  出处:“文革”时批斗“破鞋”的常用语。“破鞋”泛指作风不正派、不守礼教规矩的女人;与破鞋“乱搞男女关系”的男方则是“野汉子”。
  点评:那时候的中国人多么富有捉奸热情。

  孟腊的山来景洪的水,大沙河流水清悠悠。我坐拖拉机回连队,小妹在家中等阿哥。长长的辫儿红红的脸,小妹的秋波张过来,可惜阿哥是近视眼,小妹的秋波没看见。
  出处: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西双版纳广为传唱的一首情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已成为知青群落的秘密时尚。
  点评:年轻人的荷尔蒙,总是压制不了的。


  新词New Word

  【 三十六条腿 】
  释义:指把桌椅柜子的所有腿加起来共计三十六条。通常是饭桌加四个方凳,再加上五斗柜、大衣柜、食品柜、床,算起来正好有三十六条腿。
  背景:70年代初中期结婚的标准,没有“三十六条腿”,谁也别想把姑娘娶进门。

  【 家庭妇男 】
  释义:指在家庭中承担过多家务劳动的丈夫,多用做男人的自嘲。
  背景:这个词的产生与政治生活有关。原来“文革”时不少单位“停产闹革命”,许多男人呆在家里无事做,便学会了做家务。此语1972年开始流行,至今仍活跃在男人的口头。

  【 打鸡血 】
  释义:“文革”期间,一种将鲜鸡血注射进人体的“奇效”疗法蔓延全国,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人的亢奋、好斗。
  背景:一本由“小汤山革命造反大队”翻印的小册子提到,首都红卫兵和上海红卫兵合组“鸡血疗法”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核实其疗效,称这一疗法对“备战备荒为人民”将是最大的贡献。

  【 马尾巴的功能 】
  释义:出自“四人帮”授意炮制的电影《决裂》,片中有位老教师大讲马尾巴的功能。此词用以嘲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不切实际。
  背景:这部《决裂》宣扬的主题是:再也不能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局面继续下去了,是当时官方对知识分子评价和态度的体现。

  【 手榴弹 】
  释义:指送礼走后门的礼品包。
  背景:“文革”中社会风气败坏,行贿受贿、走后门现象严重,群众不满,戏称礼物包为“炸药包”,还把送礼的香烟称为“盒子炮”,把酒称为“手榴弹”。此语流行于1972年以后。

  【 赶大集 】
  释义:“文革”时,官方组织农民赶着猪羊,用竹篮装满鸡蛋之类的农副产品,还要身着新衣、彩带,敲锣打鼓,到市场去卖。但只能公家收购,个人想去买什么是不行的。
  背景:这是毛远新执政辽宁时的发明。因为物资匮乏,市场萧条,毛远新为了表现“政绩”,发明了“社会主义大集”。此“经验”一出,各地竞相效仿,可是没有物资,各“大集”便暗暗互借,猪羊们被借来借去,到各地轮流“大旅行”。

  【 反潮流英雄 】
  释义:张铁生在辽宁省的高考中因不会答题,交了白卷,然后写信给毛远新,说高考是资本主义的教育路线复辟潮流。张铁生因此成了“反潮流英雄”。
  背景:1973年,邓小平复出,对全国各条战线进行整顿,在教育战线就是恢复高考。可惜当时“文革”未结束,张铁生、毛远新之流太多了。

  【 享受犯 】
  释义:“文革”时期提倡艰苦奋斗,自食其力,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追求物质享受就会被当成罪过,变成“享受犯”。
  背景:当时有些地方在整顿交通秩序时,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的人会被挂上一块牌子游街,牌子上就写着“享受犯”。因为他想赶路而坐别人的车,显然是图省力,坐享其成,有享受思想。


  60年代生活场景



  “文革”后期的上海人民广场。


  1970年,许多城市的街道卫生院还有“替居民打鸡血”的服务。


  1971年,一名知青在上山下乡前,和同学们在上海北站告别。


  “反潮流英雄”张铁生。


  几个知青在小聚喝酒。


  知青在劳动之余表演文娱节目。

TOP

60年新词语之1974-1979:时代在这里拐弯


南都周刊 2009-8-13 17:30:41



  随着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悄无声息地终结,中国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下半叶出现拐弯,被革命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人的七情六欲虽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却已开始自觉地追寻它们的合法性,喇叭裤流行,万元户出现,伤痕文学诞生。革命退潮了,生活登场了,改革开放就是在这种巨大而无声的推力下蹒跚起步的。


  70年代末的小学生。


  语录Quotation

  你高考了吗?
  出处:这是1978年春节期间,知青、工人、学生、复员军人见到熟人打招呼的第一个问候。
  点评:30年前,考上大学就如考中进士。

  您吃了吗?
  出处:7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家还处于贫穷阶段,连吃饱饭都成问题。老百姓见面常常这么问候。
  点评:直到十年前,我家乡一带还流行这样的问候。老百姓的胃真命苦。

  穷教授,傻博士。
  出处: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暴发户曾经喊出的一句口号。
  点评:穷了那么多年,总算有机会牛逼哄哄了。

  到处流浪,到处流浪,命运唤我奔向远方……
  出处:70年代末,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印度电影《流浪者》的插曲《拉兹之歌》。它对于“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逻辑的批判,激起刚刚走出“文革”浩劫的人们强烈共鸣。
  点评:且慢流浪,你有暂住证吗?

  寻找高仓健。
  出处:1978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日本电影《望乡》、《追捕》等,主演高仓健让不少中国女性观众如痴如狂,并喊出“寻找高仓健”的呼声。
  点评:女性的荷尔蒙从此喷薄而出。

  你办事,我放心。
  出处:毛泽东临终前的“遗诏”,“你”指华国锋。当时报刊上都在铺天盖地宣传这一“最高指示”。
  点评:全国人民则不大放心。

  长大后做什么?当科学家!
  出处:70年代末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陈景润成为新的时代偶像,许多孩子在被问到理想时,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
  点评:很快孩子们又发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出处:诗人顾城写于1979年只有两句话的著名诗篇《一代人》,成为当时文学青年口口相传的诗句。
  点评:后来这句诗被改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似乎流行更广。



  新词New Word

  【 轧马路 】
  释义:男女青年谈恋爱的代名词。
  背景:“文革”十年,年轻人公开约会被视为是可耻和堕落的,到了70年代末,爱情与阶级感情终于有所区分。

  【 泥饭碗 】
  释义:与“铁饭碗”相对,指没有考取学校、靠在家务农修地球过活。
  背景:70年代后,青年人通过考取中专或者大学,拿到非农户口本,就可以吃上“皇粮”了。能吃上皇粮,就是捧上铁饭碗。
  【 陈世美 】
  释义:指负心郎。
  背景:随着知青们参加高考进入大学,“陈世美”问题开始出现,一些已婚的老大哥,面对如花似玉、天真清纯的年轻女同学,情不自禁地燃起抛弃发妻的欲念。当时学校要经常接待前来哭诉的“秦香莲”,《人民文学》还发表一篇批判“现代陈世美”的小说《杜鹃啼归》。

  【 集体婚礼 】
  释义:70年代后,中国许多地方兴起集体婚礼、旅行结婚。
  背景:当时的集体婚礼一般由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主持,遨约若干对新婚夫妇参加。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领袖像致敬,并介绍恋爱过程。

  【 喇叭裤 】
  释义:流行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款服装,因裤筒像两只大喇叭而得名。
  背景:70年代末,一条喇叭裤是许多年轻人又爱又怕的东西。爱的是,它代表了时髦、个性;怕的是,它被大多数保守的人反对。与喇叭裤同时流行的还有烫发、戴蛤蟆镜,镜上的商标还不撕掉。

  【 的确良 】
  释义:一种化纤面料,挺括不皱、结实耐用。
  背景:1976年之前,人们穿的、盖的都是全棉制品。1976年至1979年,中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这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

  【 万元户 】
  释义: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
  背景:最初的万元户多是本分的农民出身,他们虽然有了钱,却常常处于突然致富的惶恐之中。一些万元户被请到各地作报告,甚至受到平生未遇的隆重欢迎,有些紧张和失措,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

  【 走后门 】
  释义:中国人都知道,这是行贿托人不按规程办事的意思。

  背景:多数老百姓对走后门予以认可并习以为常,是从70年代后期知青回城开始的。为了能回城,知青们不得不向公社大队各级相关人员送礼送钱,他们的家长也在城里求人送礼,千方百计为孩子觅到一个回城的机会。


  70年代末生活场景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外国人非常好奇。外国人来参观中国,中国人则参观外国人。


  70年代末,小学生在打饭吃。


  70年代,浙江浦江县的集体婚礼,新郎每人手拿一根扁担,新娘人手一把锄头。


  1979年,北京颐和园,青年人在跳舞。


  70年代末,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进口蛤蟆镜一度是北京时尚青年的最爱。


  烫发经过十年“文革”后重新出现,一度成为街头焦点。

TOP

60年新词语之1979~1984:青春期来了


南都周刊 2009-8-21 9:50:26


  小人书摊摊,看一本书基本上就是一分钱。



  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新词New Word  

  【 斩裙 】  
  释义:炫耀、显摆好看的裙子。  
  背景: 80年代上映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为那个年代的现实生活贡献了若干时尚新词,比如“斩衣”、“斩裙”,“斩得落花流水”。 

  【 加座 】  
  释义:80年代的许多放映厅里都设有“加座”,即在靠近走道的那个座位旁加一个可以翻落的小椅子。  
  背景:改革开放初,精神饥渴的老百姓对于电影简直是饥不择食。中国影片迎来了第一个票房高峰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票房”的概念。在沿海地区,录像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 武打 】   
  释义:即动作电影的简称。
  背景: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1982年,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大陆,1983年,《霍元甲》在各地电视台播放,中国人对舞拳弄棍的兴趣与日俱增。

  【 搞活 】  
  释义:指将死气沉沉的国民经济搞活。  
  背景:80年代,人们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开放搞活”。

  【 牌子 】  
  释义:品牌的俗称。也用于指服装等商品的商标。  
  背景:80年代之前的老百姓没有品牌意识,改革开放之初,从香港等地走私进来的品牌服装让人大开眼界,“有牌子”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 头啖汤 】  
  释义:原意是广东饮食的一个现象,即煮汤后最重视喝第一遍的汤水,营养最好。引申来形容第一个迈出尝试的步伐,获得先机和利益的人。
  背景:改革初期,老百姓都渴望发展经济、渴望改善生活,又受到极左思潮束缚,不敢创新和探索。这时,邓小平寄希望于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广东也因此成为敢饮“头啖汤”的改革先锋。

  【 停薪留职 】  
  释义:停止支付薪水,但保留自己的职位或者工作关系。  
  背景:“停薪留职”这一特殊的劳动关系,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停薪留职”的规定,目的是鼓励在职职工“下海”自谋职业。

  【 春晚 】  
  释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  
  背景:1983年春节,中国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在娱乐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时代,看春晚成了人们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

  【 双向炒鱿鱼 】  
  释义:本是海边人的比喻,指不仅企业可以解雇员工,员工也可以自己辞职。  
  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开了“双向炒鱿鱼”的先河。这种如今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初期,却争议极大。

  【 洋插队 】  
  释义:指出国留洋。老百姓戏称为“洋插队”。  
  背景:80年代有了“留学潮”之后,“洋插队”一词就渐渐流行开来。现在则称为“海归”。

  语录Quotation

  瞧你这孬劲儿,再不用功,就让你到街上练摊儿,当个体户去!  
  出处:80年代初,很多人吓唬不用功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候“个体户”是个贬义词,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  
  点评:最后发现,这些个体户都发家了,丈母娘们都笑得合不拢嘴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处:语出北岛的诗篇《回答》,在80年代非常流行,“文革”之后,一代中国青年从狂热盲目,转向苦闷迷茫。  
  点评:比这还令人困惑的情形是: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出处:80年代的民谚,指知识差不多贬值到不如上街卖红薯的地步。  
  点评: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杀猪刀”与“卖茶叶蛋”的觉醒。

  你爱国家,国家爱你吗?
  出处:语出1980年电影剧本《苦恋》,拍成电影后改名《太阳和人》。电影中女儿对归侨爸爸发出如上质问。  
  点评:知识分子又开始思考了。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出处: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这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标语开始出现在村里的墙上。  
  点评: 扒房牵牛容易,但谁给农民养老送终?这个问题以前没考虑,现在不能不考虑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出处:蛇口工业区创办者袁庚提出的口号,由深圳传播到全国。  
  点评:深圳速度就是这样出来的。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出处:1980年5月,《中国青年》刊发的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在1980之夏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点评:因为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了。


  80年代初生活场景



  80年代初,街头有修脚服务。80年代,出门挎个文明包基本上是很洋派的。


  80年代初的市场,非常简陋。


  80年代,最受欢迎的自行车牌子是红旗和永久。


  80年代卖冰棒的漂亮姑娘。那时,冰棒一般是5分钱一根。


  80年代的木工活。

TOP

60年新词语之1984~1989:最后的精神贵族

南都周刊 2009-8-28 10:25:06


  随着市场、商品的深入民心,以理想主义为特质的精神气质在80年代渐行渐远,当80年代结束之际,人们对上半身的思考已远远比不上对下半身的关注,以致怀旧的人,将“80年代”作为一个几乎与理想、激情、思想同义的标签性词语使用。最后的一批精神贵族在这个时代消失了。

  新词New Word

  【 蝙蝠衫 】
  释义:袖子大得出奇夸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张开双臂,形似蝙蝠,这就是蝙蝠衫。
  背景:1987年,一部名叫《霹雳舞》的美国歌舞片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标”,影片里的演员身上穿着蝙蝠衫,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逐的偶像,一时间,蝙蝠衫成了那个年代颇具代表性的流行服装,并且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肥大衣服的流行。

  【 萝卜裤 】
  释义: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似萝卜的裤子,是80年代后期的青年时尚。
  背景:80年代后期,“小虎队”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很快,校园里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 一无所有 】
  释义:中国的第一首摇滚歌曲,后来成了80年代人释放自己强烈情绪的符号。
  背景:1986年,在北京的一场音乐会上,崔健走上舞台,演唱了他的新作《一无所有》。歌曲结束时,被震撼的观众起立鼓掌。不久,中国的青年人开始在校园的宿舍及咖啡馆中用吉他弹唱崔健的歌。

  【 儿童不宜 】
  释义:指某一部影片严禁少年儿童观看,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分级制雏形。
  背景:1988年,一部名为《寡妇村》的电影在内地上映,影片内容并无惊世骇俗之处,但凡是上映此片的影院,却无一例外地在宣传语中加上了“儿童不宜”四个字。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电影分级制度仍未出台。

  【 丑陋的中国人 】
  释义:台湾作家柏杨著作的一本书,引入大陆后,成为民间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背景:《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进入内地,书中提出了中国文化“酱缸说”,与鲁迅的“吃人说”、李宗吾的“厚黑学”一起,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文化语录。

  【 民工潮 】
  释义:顾名思义。即南下打工的民工汹涌成潮,1989年2月22日,元宵节之夜,外省农民工塞满了广州火车站广场。
  背景:80年代后,“南下打工”成了当时中国农民发财致富、然后回乡建房成家的一大捷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乡背井,涌向珠三角城市,进入工厂、酒楼,成为“打工仔”、“打工妹”,1989年春节后,农民工终于成为“潮”。

  【 孔雀东南飞 】
  释义:原为古乐府诗,80年代被引申来比喻人才大量向东南方向流动。
  背景:80年代,对外开放自东南启动,四个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分别对应港澳台和潮汕华侨,自此,东南犹如磁石,吸引各路资源,而人才更首当其冲。

  【 夏时制 】
  释义:执行夏令时制度。夏令时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比标准时早一个小时。
  背景:1986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夏时制,从4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但执行不久,人们就不适应了。



  80年代,在公园谈恋爱接吻的青年算是大胆的。



  语录Quotation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出处: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的著名论断。
  点评:对啊,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无法解决的人口生殖力与生产力矛盾,让袁隆平解决了。

  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出处:80年代末北方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无论老的少的,无论环肥燕瘦,几乎人人一条健美裤。
  点评:露脐衫、丁字裤还未引进中国,所以审美比较单调。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出处:此语流行于80年代中期。本来是表明民间勇气的话,几年之后变形为描述官商勾结的意思。
  点评:胆大还不够,还要胃大。而胃口通常是权力喂大的。

  吃饭基本靠请、抽烟基本靠送,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
  出处:80年代中后期,大江南北传诵一时的民谣。
  点评:权力不但能满足人的统治欲,还是饭票、提款机、春药以及其他。

  今天你离婚了没有?
  出处:80年代末的民间口头禅,进入新世纪以后渐渐无人如此问候了。
  点评:现在是悄悄问:你包了没有?

  跟着感觉走。
  出处:语出台湾歌手苏芮专辑《台北东京》,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传至内地,随即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言。
  点评:小心翻跟斗。

  过把瘾就死。
  出处:语出80年代的王朔同名小说。王朔的小说贡献了一系列痞味十足的流行语,如“玩的就是心跳”、“我是流氓我怕谁”。
  点评:难怪明星们都吸毒去了。


  兵哥哥在写家书。


  公园摄影员。


  街头凉粉摊。


  上海南京路。


  卫生院与赤脚医生。


  80年代的娃娃基本都有这种带五角星的帽子。


  女孩子的衣裙开始好看起来。



  国营食品公司的肉类门店。

TOP

60年新词语之1989~1994:市场大潮席卷而来


南都周刊  2009-9-4 9:55:00


  90年代时的上海外白渡桥。


  经过短暂的徘徊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终于确立下来。市场的伟力不但唤醒了社会的活力与人们创富的欲望,也在深刻地改写着中国人的生活形态、社会结构与观念体系。一时间,商业潮汐拍岸而来,卷起千堆雪,多少英雄豪杰,为金钱竞折腰。与80年代相比,人们显然更关心自己的腰包而不是对于形而上问题的思考。

  新词New Word

  【小霸王】
  释义:小霸王学习机,小霸王公司自主研发的电脑学习工具,在游戏机的基础上增加了键盘、鼠标以及词霸学习卡等配件。
  背景:在电脑尚未普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让孩子过了把电脑瘾。

  【大哥大】
  释义:手机的前身。体积大,价钱贵。
  背景: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与其说它是一种联系工具,不如说是身份的象征。

  【松糕鞋】
  释义:90年代的流行鞋款,松糕鞋样子笨重,但鞋底很软,重量很轻,既有高度,又很舒适。
  背景:90年代中期,所有的女人都不约而同地“增高”了,大家的鞋底仿佛一夜之间膨胀了10厘米—长得像一块大砖头的厚底松糕鞋成了街头的一道时尚风景线。但在流行了几年后,松糕鞋就慢慢消失不见了。

  【录像厅】
  释义:电影录像带放映厅,以放映香港电影为主。
  背景:在90年代,随着电影热的降温,大厅影院也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录像厅。在影碟机普及以后,录像厅迅速消亡,现在的大中城市基本已经找不到录像厅的影子了。

  【下海】
  释义: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创业经商、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
  背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

  【四大天王】
  释义: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后来被用来指称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位歌手。
  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可谓红透半边天。时至今日四人仍在娱乐圈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活动早已不限于演唱。

  【包二奶】
  释义:“包二奶”并非一个法律概念。婚姻法上确切用语是“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背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婚恋道德观。一些富裕的男人开始“包二奶”,一些女孩则“傍大款”,社会普遍宽容“个人私生活”,“笑贫不笑娼”,婚恋观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况。

  【试婚】
  释义:与“同居”差不多。婚前的实习期。
  背景:进入90年代后,城市流行“试婚潮”。据说某小姐填写一份个人情况登记表时,在“民族”栏填“贵族”,在“婚姻状况”栏填“试婚”。现在许多白领丽人同居,却并不是在试婚,因为她们并不打算和对方结婚。

  【托派】
  释义:“托派”是个早已有之的说法,指前苏联的“托洛茨基派”,90年代被人们赋予新义,用以指考托福的人。
  背景:90年代后,出国、学英语都是热门词。时至今日,学英语更几乎是全民运动。


  语录Quotation

  烂光不如卖光,卖光不如送光。
  出处:形容国企改革的民谣。90年代初,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光一举卖掉全市272家国有(集体)企业,人称“陈卖光”。
  点评:卖光送光没关系,关键是产权所有人同意了吗?

  别理我,烦着呢!
  出处:90年代许多人都印在文化衫上的一句流行语。
  点评:文化衫的流行语就如二十一世纪网友的签名档。说“烦着呢”的人其实盼望着大伙都关注他呢。

  要用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彻底砸烂铁饭碗、铁交椅、铁身份。
  出处:90年代初的一句流行语,坊间俗称“砸三铁”。
  点评:老百姓的铁饭碗,一砸就碎,而有些人的铁饭碗则越来越结实。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出处:90年代初风行全国的流行语,当时人们对广东的定位就是“赚大钱的地方”。
  点评:真是愧对这句名言,我这个广东人至今仍发不了财。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出处:90年代的流行语,泛指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还要闹意见。所谓“骂娘”,是牢骚、意见,是对官员、社会有各种不满意。
  点评:有饭吃,能骂娘,这是和谐社会的起点。

  打工妹妹不流泪,发财要去夜总会,包吃包住又包睡,小费比工钱高几倍。
  出处:90年代,夜总会普遍发展起来,到夜总会“坐台”的“小姐”多了,于是有了这首充满讽刺味道的民谣。
  点评:市场不相信眼泪。

  有事CALL我。
  出处:90年代,配备一个BP机成为时尚,“有事CALL我”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点评:哪位兄弟现在还有CALL机?请告诉号码。(点评·那五)



  90年代初生活场景



  公交车上的售票员。


  生产流水线上的外来工。


  1990年,深圳老东门附近的公用电话是最主要的通讯工具。


  1993年春节前夕,大量外来建设者挤上火车回家过年。


  1994年,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园里唱卡拉OK的外来青工。


  “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 —90年代初的河南。

TOP

60年新词语之1994—1999:社会越来越立体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15日 10:31   来源:南都周刊 

  90年代,小学校园经常会有五爱教育活动。


  

  1995年,首批停车计时器出现在北京街头。



  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个在精神气质上与80年代相映成趣的时段,已经结束。这是一个被称为“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年代,但其实并没有多少学问家脱颖而出,不过整个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已经越来越多元复杂,民间社会的自治雏形也出现了。90年代的社会进步,不是体现在高蹈的口号上,而是深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


  新词New Word

  【大片】
  释义: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高票房的影片。
  背景:1995年,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前两年的最低谷之后,借着电影局首次准许中国电影公司引进“十部大片”之机,使得久违了影院的观众终于又呈现出对电影的热情。1998年,冯小刚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又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

  【韩流】
  释义:指韩国音乐、电影、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暗指中国的音像出品处于被动地位。
  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向中国席卷而来。

  【校园民谣】
  释义: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的流行歌曲。
  背景:1994年,内地流行音乐一夜之间崛起一股新的校园力量,高晓松、老狼等唱响的校园风,刮进了每个人的心中,打动了许多人,那时候谁不会哼几句“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VCD】
  释义:影碟播放器,在DVD普及之前,VCD取代录像机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背景:90年代后期,VCD碟机逐渐在家庭中普及,刷新了影音市场的统治记录。现在,除了农村市场,VCD基本上已被DVD取代。

  【超市】
  释义:大型自选商场。
  背景:1994年3月,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进入中国,超市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近在咫尺,自选自取的方式给了顾客最大的选择权。

  【桑拿】
  释义:又称芬兰浴,是指在封闭的小房间内用加热的湿空气对人体进行理疗的过程。
  背景:90年代,“桑拿”遍地开花,“局桑拿”是都市上层人物的时尚。


  深圳宝安黄田工业区内的女工宿舍区。


  

  证券交易所前炒股的人。




  【哇噻】
  释义:表达惊讶、不满、不屑的叹词,据考证,这是台湾青少年从某句国骂演变而来。
  背景:1999年春晚,某小品中五名主角集体大喊“哇噻”,这个流行语首次登堂入室,流行一时。

  【老公、老婆】
  释义:还需要解释吗?
  背景:90年代,借着香港大众文化的强势,“老公老婆”东征西讨,大举北伐,最终胜出,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国人民对“爱人”最常用的昵称。

  【绿哥】
  释义:指自愿戴“绿帽子”的哥儿们。
  背景:90年代后,出现了“绿哥”一族,他们每日游手好闲,让妻子出外做“三陪女”赚钱,自己则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

  【伊妹儿】
  释义:电子邮件的昵称。
  背景:90年代,上网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发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书信。聊天室、OICQ、BBS更是网友们流连忘返的去处。

  【下岗】
  释义:失业的中国式说法。
  背景: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无外需又无内需的经济萧条期,整个产业链条的停滞让这个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工人下岗也集中于这个时期。

  上海的市民在跳交谊舞。

  

  孩子在学习手风琴。

  

  1998年8月,西单北大街.人们乘坐的出租车多为俗称面的的微型面包车。



  语录Quotation

  中国进行复关和入世谈判已经13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该结束这个谈判了。
  出处:1999年3月15日,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两年后,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点评:改革从来离不开开放。
  中国可以说不。
  出处:语出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
  点评:当年“说不”的那几位中,已有人到了被“说不”的国家过潇洒日子了。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出处:90年代的民谣。意指每年三月,单位就会出面组织大家学雷锋,到了四月就没人干这个了。
  点评:志愿者来了。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出处:网络兴起后的一句流行语,强调的是互联网的匿名发言性质。
  点评:错了,有了人肉搜索,任何一条狗都会被搜出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出处:语出大学者陈寅恪。90年代以来,人们争论胡适,争论鲁迅,怀念陈寅恪,愧对顾准,痛惜王小波,这句话遂成为知识界引用得最多的话之一。
  点评:怪不得余秋雨大师要自称是一名“独立文化人”。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去珍惜,当我失去她时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将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出处: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台词。
  点评:不会写情书没关系,抄这一段就行。
  对于一个囊中羞涩的人来说,假如想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传销就是一个不需花费很多本钱的成功阶梯。……
  出处:90年代中期,传销盛行一时,若干传销书上都有这样的句子。
  点评:好好的新营销方式,到了国人手里,就变成洗脑诈骗了。

TOP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