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一小组

董永传说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焦作市。那里不仅有闻名世界的陈式太极拳,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民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董永传说了。
董永传说,是中国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董永传说中最著名的就是卖身葬父”。东汉时期,董永小时侯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患病卧床不起。为给父亲治病,家里一贫如洗。父亲病逝之后,虽然家徒四壁,但董永不愿让受尽苦难的父亲草草下葬,无奈之下,只好卖身葬父。其孝举感天动地,成了名垂青史的二十四孝之一。之后,民间又演绎出七仙女下嫁董永这一美丽传说,在被改编成黄梅戏《天仙配》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因其教化内容同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深受民众喜爱。 董永传说所蕴含的历史、文学艺术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其中,传说中宣扬的孝文化,是家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大力宣扬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四大怀药

在我的家乡,很有名的特产之一就有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说流传,并成为品牌。
怀药的生产和销售早在明末就已形成规模,怀庆府药材大会是当时我国五大药材大会之一,清朝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了庞大的“怀帮”队伍,相继在武汉、北京、天津、西安、安国等地修建怀帮会馆,开设药行。怀药产品通过广东、香港、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称之为“华药”。
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四大怀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翻开典籍追溯中华历史,能看到怀药的许多身影。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至今已近3000年。相传,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曾多次靠怀药救命。
让昔日的四大怀药再放光芒,是焦作市提振经济发展、扩大区域影响的重点目标之一。

TOP

太极拳

在我的家乡,有一项闻名中外的武术运动与健身运动,那就是太极拳。
焦作温县陈家沟为中华太极拳发祥地,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多太极拳流派皆源于此。太极拳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变幻,目前已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堪称中华民族武术奇葩和世界文化瑰宝。
现代焦作的城市文化、居民生活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刚进入焦作城区,在迎宾大道的环岛上,26式太极拳架塑像吸引着过往者的目光。清晨、傍晚的街头游园、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拳影摇曳、剑舞流苏。
在我初中的时候,因为体育中考的原因,我也学习了陈氏太极拳。在每天学习之余,打上几遍太极拳,我确实感觉到了太极拳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功效。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太极拳,既是一门“刚柔疾缓、内外一统”的传统拳术,更是一项“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大众运动,一种“中正圆活、天人合一”的文化载体。
焦作始终认为,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在保护中传承推广的新起点。

TOP

山阳城传说

焦作市山阳区东部有一座古城,那曾是我小时候上学必经的一个地方。原先就是一座土黄色、衰败、破碎的古城,后来得到了修缮和保护,我才知道,这座古城是有历史和传说的。
历经数千年蔚然留存,蜿蜒成方10华里长的古城墙,仍可想象此地曾经有过的辉煌,这座古城便是“古山阳城遗址”。山阳城,取名于太行山之阳(南阳北阴)之意,其地处太行山东西南北交通要道之处,在古代属于战略要地。据《史记》《后汉书》等记载,古山阳城所在地秦朝时称“山阳邑”,汉代时设置“山阳县”,三国时魏国曾改称“山阳国”。几千年风雨历程,古山阳城曾经一领风骚,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阳城”和“山阳”便成为太行山南麓当时焦作一带地名的代称。历史上有不少王公大臣曾驾临和封侯于此地,也有不少的文人墨客聚集停留在此,于是便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且在民间久传不衰、源远流长。
山阳城传说包括帝王(山阳公献帝刘协)传说,名士(竹林七贤、刘禹锡、逯鲁曾等)传说,名医(孙思邈等)传说,平民传说(如鸡黍之交、山阳烈女),爱情传说(人字槐等)等类内容,尽管其中也包含有迷信色彩、封建思想等糟粕,但是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聪明善良、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献帝行医、竹林七贤、鸡黍之交等已是世人皆知、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
山阳城传说历史悠久,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包罗万象且极具地域特色,其传说故事中的人和事,或在我国历史中多有记载,或在我国历史文学著作中有相应的素材,挖掘整理这些传说故事,对了解当地历史和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形成(如仁义文化),以及名士名人文化有着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而其留存至今的文物和遗址对研究我国古城、墓葬等也有着极大地参考价值。

TOP

绞胎瓷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的当阳峪村是绞胎瓷的发源地,绞胎瓷是以胎内纹饰变化来表现艺术的瓷种,其工艺独特,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或相绞拉坯、或编花印坯,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起源于唐,兴盛于北宋。北宋时期,当阳峪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产场地,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宫博物院、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珍藏。目前,全世界馆藏绞胎瓷不足60件。

TOP

耍老虎

“耍老虎”(“耍”焦作方言中指“玩”、“表演”)据说西汉时期已出现并流传于黄河中游,焦作“耍老虎”舞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

“老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钢鞭制成,头也用竹、铁丝做骨架,纸糊彩绘而成。表演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伴随着锣鼓表演各种动作,有扑、跌、甩等,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神气活现,观众掌声不断。

怀川地区的特殊环境对焦作“耍老虎”舞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耍老虎”集舞舞蹈的集艺术、武术的阳刚性、杂技的惊险性于一体的独特的民间文化的传统表现形式。

焦作耍老虎传统舞蹈在焦作辖区广为流传,其中中站区常家武虎、中站区小尚虎舞、温县西周村虎舞和沁阳言状老虎最为典型。各个地方耍虎各具特色,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为乡亲们献上一份文化大餐和视觉盛宴。

TOP

苏家龙凤灯

“苏家作龙凤灯”源于焦作博爱县苏家作村,相传清道光二年(1826年)是“大耍灯”年,由苏家作艺人毋黑旦将“龙灯凤灯”有机融合,首次演出了“龙凤灯”。在“龙凤灯”表演中突出了“戏”,用“龙凤对戏”的手法反映民间传说故事,形象鲜明生动。

苏家作龙凤灯舞寄托着百姓希望与憧憬的龙灯舞和凤灯舞表演推向了极致,龙凤共舞,热闹非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苏家作龙凤灯历史传承清晰,制作构思精巧,做工精细,表演粗细有致,气势宏大,三百多人阵势有条不紊,是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重点文化活动项目。该舞以动态形象保留了炎黄文化中对“龙”和“凤”的民间图腾崇拜,对平安、吉祥的永久向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TOP

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之一,是典型的创世神话。其特征包含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寓意,深以表达其一生及以造就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内容表述了主人公盘古的出身、创世、造物、灭亡的主要四大经历,盘古大神的故事是神话史上古已有之且久远的传说;体现着创造者盘古那无私的伟大奉献,给整个宇宙造福,给全世界留下许多美物而丰富精彩的神奇艺术和杰作,最终完成使命而倒下,成就却永远的保存于地球,成为历史上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是民俗古老而不朽的著名神话故事。

TOP

据史料文献记载和专家考古论证,桐柏山是举世闻名的盘古神话发源地。三国吴人徐整《五运历年记》记载:“盘古之君,……死后骨节化为山林,…….血为淮渎……”,而淮渎则为淮河,淮水出自桐柏山,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禹贡》和《山海经》也都有记载大禹在桐柏导淮入海。《山海经》巨人国的上古巨人盘古盘踞于此治水战猛兽的画面,逻辑上似乎也没有任何违和感。
如今,在桐柏山的桐柏县和泌阳县境内,依然保留着诸多盘古元素的文化遗存,桐柏山一带不仅有盘古山、盘古庙、盘古洞、盘古斧、盘古井等实景地名,而且广泛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战洪水、除猛兽等神话传说。桐柏民间还有诸多盘古文化相关的习俗,诸如桐柏民间“盘古抱二鱼”的阴阳始说演绎而成的太极图,至今桐柏民间都还习惯在门头、窗户、院落影壁墙上挂太极图祈福吉利、辟邪之意。桐柏山民还亲切的称呼盘古为盘古爷、盘古奶,还有春节期间初一至初十需清静的禁忌,以及每年举办盘古庙会,每年的三月三泌阳盘古山庙会和九月九桐柏盘古庙会都会吸引周边数万群众纷纷前来朝台祭拜、求子祈福。

TOP

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兵书的《六韬·大明》之中,后经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发扬。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然盘古公元一世纪已在河南、山东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倒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王晖先生近来著文, 提出盘古是上古中国土地神 “亳” 的音变 , 并否认盘古神在古代神话序列中最晚出现,而被积薪式地列为时代最早 、 地位最高的创世主神的说法 ① 。此文在提示我们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寻盘古神话的根源,以及重新将盘古神话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等方面, 具有启发意义[2]。

TOP

盘古神话,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之一,是典型的创世神话。其特征包含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寓意,深以表达其一生及以造就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内容表述了主人公盘古的出身、创世、造物、灭亡的主要四大经历,盘古大神的故事是神话史上古已有之且久远的传说;体现着创造者盘古那无私的伟大奉献,给整个宇宙造福,给全世界留下许多美物而丰富精彩的神奇艺术和杰作,最终完成使命而倒下,成就却永远的保存于地球,成为历史上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是民俗古老而不朽的著名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传说远古时期,宇宙似大鸡蛋般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等。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TOP

世界上各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的创世传说,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神话体系。诚如茅盾先生所说:“开辟神话就是解释天地何自而成,人类及万物何自而生的神话。不论是已经进于文明的民族或尚在野蛮时代的民族,都一样有他们的开辟神话。他们的根本出发点是相同的——同为原始信仰,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故事却不能尽同。"又说: "可见中国的开辟神话也极有系统,并且面目与希腊、北欧相仿。据这个说法,我们的祖宗是以为最初天地混沌如鸡子,鸡子既破裂,乃成天地,盘古在其中;盘古死,其身躯化为山川草木;其后不知为何,天忽有缺陷,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女娲又创造人类。"创世神话的出现与作用,主要是表达了先民对世界由来的想象与猜测,也可以说是古人对天地人类与自然万物的最初理解和看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创世神话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说法,譬如浑沌说、卵生说、阴阳说、葫芦说、伏羲女娲创世说,等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