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的“争”与“斗”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端午的“争”与“斗”

端午的“争”与“斗”

时间:2021年06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晓峰1


  农历五月是一个大争之月。《礼记·月令》讲到五月,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作为农历五月最有代表性的节日,端午节俗中当然也充满了“争竞”“争斗”,是一个“大争之节”。


  “争”与“斗”其实是了解端午节俗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特征。整理一下古代的端午节俗,我们会发现“争”与“斗”体现到了方方面面。最常见到的大规模的“争”与“斗”是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不仅流行于全国,而且在朝鲜、越南等国家也都有流行的记载。古代赛龙舟,龙舟赛手代表着一个地方,哪方胜利意味着哪方一年的庄稼会丰收。更有好事之徒会赌胜负为龙舟赛加红戴彩,所以赛事极为激烈,不仅龙舟赛速度,而且多有人比赛过程中互相以桨相击相斗。


  俗语云“南船北马” ,端午节在北方最有代表性的节俗是比赛骑射。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唐时端午日赛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躤柳”,还有一个称呼叫“扎柳”。唐末的“射柳”是军队中军士都要参与的活动,比赛时要“笼鸟于旗杆,走马用射”。《偃曝余谈》记载辽代习俗是把鹁鸪放置到葫芦中,再悬挂在柳树上,下面的人弯弓射之,箭矢射中葫芦,鸟就会飞出去。谁射飞的鸟最后飞得高谁是赢家。唐人的“笼鸟于旗杆”与此应该差别不大。辽人射鸟往往都选择在清明节和端午节。


  除了赛龙舟赛骑射这些大型活动,端午还有很多以个人为单位参与的“争”与“斗”。古代端午节有摔跤厮打的习俗。《隋书地理志》记扬州“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宋范成大《吴郡志》描写吴地风俗也提到古吴风俗云:“其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记载到广东阳江县有“端午厮打”的现象。屈大均说,他认为这风俗“事类讲武” ,缺少礼让之风,所以应当禁止。屈大均直接指出,这种习俗和吴俗的“斗力之戏”一脉相承的。可见到清代为止,斗力之俗仍保存于广东。


  端午的“争”与“斗”中,规模最小的要数女儿家的“斗百草”。《遵生八笺》云:“五日踏百草,又作斗百草之戏。章诗云:‘今朝斗草得宜男,五日蓄兰以为浴’”。《隋唐嘉话》还记载了唐代安乐公主一段逸事。大诗人谢灵运长有一缕漂亮的大胡须。他后来被杀前把这缕胡须施舍给了南海祗洹寺塑维摩诘像用。到了唐代,大谢小谢都已经是唐代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部胡须于是也就成了寺中一宝,广为人知。哪知到了唐中宗时,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非常想在五月五日斗草中取得胜利,竟想到了用谢灵运的胡须装成草。于是派人去寺中取来胡须试用。大概用起来果然比一般的草结实许多,她深怕别人也会打这缕胡须的念头,于是派人又去庙中把胡须一根不留全部剪下来。谢灵运大好一缕胡须,如果流传到今天一定成为天下名物,可怜却因了一位公主要在斗百草中取胜的好强想法,就此一根不存。


  端午所在的农历五月,是夏至月。这个月份太阳走到北回归线至点,一年中阳气最足,同时又是阴气起始之月,才会“阴阳争,死生分”。古人认为在这个季节,阴阳之间出现的争竞变化越激烈越好。惟其如此,五月端午才会有这样多“斗”与“争”的节俗,我们熟悉的端午节,才会成了一个“大争之节”。


  (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