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5·12” 文化重建特刊

“5·12” 文化重建特刊

“5·12” 文化重建特刊
文化传播网  发布时间:2009-05-12 11:25





加快灾后文化重建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年之际致全国文化战线的公开信



全国文化系统的同志们、朋友们:

    5·12汶川地震发生一年来,四川文化系统真切地感受到你们的无私关爱,真诚地感谢你们在文化恢复重建中伸出的每一双手,真挚地感念你们为抗震救灾奉献的一片爱心,我们满怀感恩、感激和奋进、拼搏之情,把你们的关注、关心、关爱化为文化重建的强大动力,努力投入到美好精神文化家园的建设中。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我借《中国文化报》的一角,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全国文化系统同仁汇报:

    一年来,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没有缺位。从世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到文化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从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修复,到绵竹板房安置区的文化活动;从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规划,到全国各地对口援建的具体项目;从藏羌多声部民歌传习,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文艺创作演出,文化重建无处不在,文化抚慰覆盖灾区,文化作用充分彰显。

    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没有掉队。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已开馆,省图书馆新馆建设正式启动,四川艺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川剧大剧院建设加快推进。成都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所有社区。全省21个市州的重点文化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去冬今春以来,覆盖全省的“文化暖冬”系列文化服务,拓展文化市场,提振文化消费,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年后,推进“两个加快”,文化要更有作为。面对加快恢复重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四川战略大局,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恢复重建和文化强省建设。四川文化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能够肩负起加快文化重建历史使命、投身文化强省建设大局,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立足岗位、超常努力,一起爬“加快文化重建”的坡,一起破“提前完成文化重建任务”的难,一起夺取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最终胜利。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报答全国文化战线同志们、朋友们的殷切期望、关心帮助和无私援助。

         此致
  敬礼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郑晓幸      

二○○九年五月十二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我们信仰文化的力量
----写在“5·12”一周年之际

作者:本刊编辑部

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09-05-12 11:28


   

    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位,加快经济发展文化不能掉队,扩大内需文化要有所作为

                                                            ——题记




    这里,新房拔地而起,处处像个工地,没人嫌它杂乱;这里,笑容洋溢在人们的脸上,仿佛从没有受过伤;这里,重建多线并举,千头万绪,却又井井有条。这里是四川。

    整整一年,伤痛未曾远去,但希望已在灾区人民心中坚韧地成长起来,再汇成一卷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图景。

    文化重建,是这壮美宏图中的绚丽一篇。它既需要重建传播文化的物质基础,更担负了重构精神家园、抚慰人心的重任,其力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进展情况如何?文化战线上同志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怎样?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我们的脑际、挂怀在我们的心间。为此,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前夕,我们循着去年本报记者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采访的足迹,以及今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跟随文化部慰问团慰问灾区的采访路线,再次踏上了四川灾区。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探访受灾学校时曾题词:“多难兴邦”。为期11天的采访行程中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总理的话语正在化为现实。而文化重建的精神,正如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概括的那样:“前所未有的热情,前所未有的奋斗精神”。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西部大开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国策助推下,以区域发展战略为背景,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成都)德(德阳)绵(绵阳)广(广元)”和“成(成都)眉(眉山)乐(乐山)”文化产业带日渐成型;一个以都汶公路为轴、以阿坝州为核心的藏羌文化走廊正在生成、发展。大地震后的四川文化建设和发展正在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格局和面貌。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围绕灾后文化重建这个中心任务,以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理念,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正在成为四川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的意愿和努力的目标,从而使以恢复生活和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家园建设与以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建设成为四川推进“四位一体”社会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一路走来,我们还看到,经过5·12这样一场国难的砥砺和考验,在灾后的文化重建工作中,文化系统工作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坚韧顽强、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他们与仍在为灾后重建奔波忙碌的志愿者、援建人员一道,构成了一道共同搏击灾难、重建家园的壮丽景观。中华民族固有的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和宽容仁义的襟怀不仅在大灾之后得到了新的升华,更为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

    在灾难中找寻前行的勇气,让我们信仰文化的力量。

TOP

重建,在独特的文化场域中

作者:赵红川  

文化传播网 发布时间:2009-05-12 11:29


   
    把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文化重建放在中华民族百年文化重建与再造历程背景下,放在新中国文化建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基础上来观察,就能够有效地检验政府的文化自觉、社会的文化共识和大众的文化力量,就能够明确地看到文化的传承轨迹、社会功能和精神价值,就能够把抗击自然灾难、重建精神家园的个案,与百年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重建民族文化的坚强决心相勾连,从中认识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巨大进步。

    观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和恢复重建的一年,可以发现,文化重建是在百年民族文化重建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在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觉醒、文化自觉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下,是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下进行的,它的历程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和思考。

    汶川特大地震的主要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在历史上是汉、藏、羌等民族长期交融、共同发展的核心区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是重要文化遗产集中区、重点民族文化聚集带,在中华文明史特别是长江上游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这个区域,也是百年来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薄弱的典型地区,既有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有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通过文化重建,用两年到三年时间由国家主导,集中快速建设一批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彻底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欠账,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当地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水平,促进“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实现文化重建的区域梦想,将为中华民族百年来文化重建贡献一个典型案例。

    地震灾后文化重建的现实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是不断推动文化重建新征程、开创文化发展新未来的主导力量。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共同承受灾难带来的痛苦和困难,共同创造抗震救灾的人间奇迹,共同奉献现代公民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共同激发中华民族的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慈善精神。

    人是文化的产物,又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重建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美好心灵的重建,是通过人的重塑和再造,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强大的道德力量。一年来,默默为文化重建奉献力量的志愿者们,在提供了大量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在传播和普及着民族文化,特别是羌族文化抢救保护知识,为社会资源向文化领域流动,文化产品市场空间的拓宽和文化服务效能的增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参与下,文化重建的物质基础更加广泛,精神动力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百年文化重建,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灾后文化重建是在一个独特的“文化场域”中进行的系统工程。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乃至相互矛盾的体系。文化恢复重建必须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处理好保护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相统筹,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必须处理好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与继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发挥文化遗产和地震遗址保护地在培育民族精神、满足民族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解决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社会认同,特别是当地民众的文化诉求、文化认同和积极参与问题,充分依靠民间组织,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高当地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文化重建,作为一个区域性特殊事件,与百年来文化重建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其重建几乎被遗忘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决心,抢救保护濒临消亡的历史文化的责任和重振新时期民族文化精神的勇气,无不与百年来重建新文化、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追求密切相关。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并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中,灾后文化重建其实是政府主导、举国动员、全国援建的一次战略决战。

    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亲临现场直接指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精心谋划密切协作,各级文化部门殚精竭虑、超常付出。人们欣慰地看到:目标已经明确,规划已经落实,项目正在推进,前景一片光明。按照统筹物质家园与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文化重建不但将推动灾区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必将在百年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华彩乐章。

TOP

文化重建中的馆站之变

发布时间:2009-05-12 11:40 来源: www.ccdy.cn




杨素清(左二)和她的“和尚”们。




在等待搬迁的一堆物资中,摆放着即将建设的桑枣文化站的效果图。
重建后的文化站将如图中一样。



桑枣镇综合文化站在地震中仅完整存留了这个“门脸”,大门左侧墙上的“感恩共产党,
感恩祖国,感恩辽宁”表达了劫后余生的文化站对党和政府及援建省的感激。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为重要载体和支撑,文化馆站无疑是灾后文化重建工作中最繁杂艰难的一部分。如何建设好各级文化馆站(包括图书馆),不仅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援建单位一直关注的重要工作。基于此点,文化馆站重建的进展情况,自然成为我们此次采访关注的对象。


  桑枣镇文化站的标本价值

    绵阳市安县桑枣综合文化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四川灾后文化重建具有标本价值。

    4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桑枣镇。眼前的文化站外观看上去不同凡响,高大的门楣和高悬的“四川省特级文化站”的牌匾都完好无损,远不同于周边震后的残破景象,大门的对面则是一个可以容纳百余人的活动广场。但是,当记者走进大门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地震造成的破败景象。

    原本,这个文化站在5月12日就要开工重建,但因招标安排不开,要推迟到5月底才能开工。听到这个消息时,站长杨素清女士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情绪,脸上只是闪过一丝沉郁。从谈吐、见识和气度上,我们都无法将这位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与一个70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5·12’时我受了点伤,断了两根肋骨,曾转院至深圳治疗。”杨素清告诉记者。

    说起震前的文化站,杨素清的话里充满了感情,“几十年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才逐渐有了这么大的家业。这些年来,我们以文补文、以商养文,从来没有亏过本,全是盈利。国家没有给我们拨款,我们也没有给上级上缴什么。我们始终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可以说给当地老百姓‘做’出了用钱买不到的精神粮食。”

    杨素清将文化站的发展比为滚雪球,从起初的200多平方米到后来的1000多平方米,都是他们自己筹钱建起来的,这令她感到相当自豪。“没有钱,拿什么来养文化呢。不过,我们的职工比较艰苦,每月工资三五百块,因为其余的钱都存下来修房子了。打个比方是——肥了寺庙,瘦了和尚。”杨素清说。

    而现在,“寺庙”要面临拆建,杨素清眼里有些湿润:“我很舍不得。看到被震成这个样子,感觉很心痛。我有点怀旧吧。”老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些伤感,但转而又乐观起来,“可是,震垮了,也不能一直这么下去。我们很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辽宁省对我们的援助。不破就不立,这反倒是一件好事情。修好之后,文化事业继续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大发展。”

    杨站长哈哈一笑说,要是解放前的话,我恐怕要像讨饭的那样四处跑了。“大地震,是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但震后国家的安排和外省的援助,也是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的。所以,不舍之外,我们也感到高兴。”

    辽宁省在重修桑枣综合文化站上投入了260万元,新的文化站将有更多的现代化设施。“跑道、绿化带都有了,会比以前更好。”杨素清说。

    记者从断垣残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曾经有过的辉煌。“5·12”之前,这里除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电子游戏厅外,还有旅馆、茶园、餐厅、歌舞厅,一年能创收几十万元。

    据介绍,震前这里每天都有一二百人。作为由四川省文化厅授予的“特级文化站”,这个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地方,服务行政村19个,服务人口3万余人,是一个功能设施相对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但更早以前,这里只是一个空坝子,由坟山和乱石堆组成。

    像桑枣镇这样的综合文化站,无论是规模还是运营模式在全国都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它有些特殊性,堪称是全国文化馆站系统里独特的“这一个”。

    因此,无论是震前还是震后,它的运营模式都值得研究,不仅能对正在大规模建设中的四川文化设施的运营有所启发,对全国亦是如此,因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从灾后文化重建的角度来看,桑枣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延期的状况,以及已经立项或者列进规划的其他状况都是常态。毕竟,在各地围绕交通、医院、学校以及民居这些关乎民生的建设任务已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文化设施建设仍在有序推进,这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关,也与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充分领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关。


  重建中解决文化设施的历史“欠账”

    与桑枣镇综合文化站不同,在绵竹市绵远镇,记者看到江苏省宿迁市援建的综合文化站即将竣工。据援建单位负责人介绍,5月12日前就能交钥匙了。

    该文化站地处镇中心,总面积为600平方米,包括1个图书资料室、1个排练室、1个可容纳400人的电影放映厅,以及幼儿园、小学和1个成人教育中心,可谓功能齐备。

    面对这样一组建筑群,年轻的镇长喜不自禁。据了解,能够在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交付使用的文化馆站在四川省还不多。这个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不仅为正在实施的文化重建工作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从一个侧面为四川省文化厅反复强调的“灾后重建文化不能缺位”的工作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个现实是:首先,此次四川的受灾地区,大都是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从自然条件和区域位置来看,其文化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状况可以想见;其二,即便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生活比较富庶的地区,由于此次地震的破坏性之强,文化设施也是难以幸免。

    对此,德阳市文化局局长包育健认为,灾后文化重建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修复了多少的层面上,而应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灾后重建大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把灾区的文化重建与“十一五”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与城乡统筹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通过灾后重建让四川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事业发展跳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彻底改变过去支离破碎的、落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貌。

    广元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张显学则坚定地表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光是恢复重建,如果不把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历史上的欠账以及今后发展的问题解决好,我就是失职”。

    在成都,文化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行动迅速,在基本摸清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受灾情况后,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工作思路,于2008年7月就制定了《成都市文化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在满足基本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着眼长远,提高档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为文化事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在广元,为了确保新的文化馆站的运营发展,在建设用地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文化艺术中心不仅占据了广元市最好的地理位置,而且将具有经营性和产业属性的文化项目与公益性的文化项目集纳为一体,以使整个文化设施的功能效应达到最大化。

    在茂县,为了充分发挥羌族博物馆的集聚辐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茂县目前已划定2000亩土地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用地,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对羌文化的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由此可见,此次四川灾后的文化重建工作,既有对过往文化设施建设欠账的一种补偿,也有消除灾后破坏后果的努力,更体现出一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自觉,这个“自觉”已不再是一个口号和号召,而化为一种实践行为。尤需珍视的是,这种努力和行动必将成为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新文化馆站的运营要更符合市场规律

    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急迫性,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和文化行政部门,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从中国文联来绵竹市挂职的副市长曲华江对记者说,地震震垮了乡镇文化站90%以上的设施。震前的绵竹是全国“县级先进文化示范县”,震后的绵竹作为极重灾区,农房重建达12.4万多户,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有3万多套。

    “国家要求我们在今年9月底全部完成农房重建任务,12月底要保证所有倒塌农房的农民住进新房子,明年5月12日前要全部完成城镇居民的住房建设,因此,在经费的投入上必须优先保证这两块。可是,即便如此,市委、市政府仍非常重视文化设施建设,这在规划中就体现出来了,制订规划时把文化放在了与经济、政治、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鉴于灾后重建要尽可能的整合资源,提升原来的功能,我们首先建造了一个绵竹文化广场,包括绵竹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艺术培训中心。”曲华江说。

    什邡市文化局局长吴漾说,由于整个灾区都处在大规模的重建中,建设材料和人工的成本都在大幅上升,而文化建设的经费又很有限,因此,对如此规模的文化设施建设好后该如何运营的问题,当前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包育健则认为,灾后重建在硬件上的完工应该没有大问题,但是在其软件即它的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上,还需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采访中,众多市县的文化官员都表达了这样一种共识: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资源整合,使新的文化馆站的运营发展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在根本上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文章无特别说明作者为本报记者崔成泉、张晓楠,图片摄影崔成泉。)

TOP

精神抚慰 文化安民

发布时间:2009-05-12 13:17 来源: www.ccdy.cn  




赵先富放映队的电影放映机


    大型青春励志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将于5月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锦城艺术宫首演。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该剧编剧李亭向记者谈起了创作《未来组合2008》的缘起:去年“5·12”期间,她去什邡参加一个为救学生遇难的年轻女教师的追悼会,从那个学校出来,人们告诉她,往左边走的路口还有一个学校,21岁的老师向倩也遇难了……

    李亭说,她当时心里就有强烈的冲动,要为80后写一个作品,写这一代人面对这场灾难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担当。于是,就有了这场《未来组合2008》。

    据悉,《未来组合2008》在成都首轮演出之后,将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开始全国巡演,还将跻身“上海世博会”舞台精品剧目参选剧目的行列。

    《未来组合2008》并不是唯一一部反映灾区现实的舞台艺术作品。

    为进行心灵抚慰,让灾区人民尽快走出失去亲人和失去家园的阴影,感受生活的阳光和欢笑,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策划,成都艺术剧院创作的灾后重建及城乡统筹题材的大型话剧《坚强》,将重点展现灾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心灵重建,显示灾区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目前,该剧已完成剧本创作,也定于今年5月在成都首演,之后赴全国巡演。
更早一些,在去年地震发生之初,文化抚慰人心的力量就已显现。

    在地震刚刚过去的5月15日,绵竹市电影放映员赵先富的6支队伍就在6个灾民安置点同时挂上了银幕,在城内断水断电与外界彻底失去信息交流的时候,最先走近人们的是文化、是艺术,是一种我们也许常会遗忘却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同样是在绵竹,今年3月22日到4月22日,一场由绵竹市文体局组织的演出像春风一样,吹过了绵竹市21个乡镇,为板房区的百姓送去了文化春风。在一些阴雨连绵的日子,人们甚至冒雨观看演出,其中一个名字叫《家》的小品,更是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许,据说现场总是笑声不断。

    在羌族集聚区阿坝州茂县,该县文化局正筹备编创一台完整的大型羌族风情文艺节目,将最具代表性的、具备强烈视听冲击力的羌文化元素搬上舞台,暂名为《羌魂》,计划先在北京首演,再通过全国巡回展演,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弘扬羌文化,深层次全方位展示原生态羌民族文化魅力。

    可以看到,在灾后的恢复重建中,四川文化人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并且走在了前面。因为文化的作用,不容许他们落后。广元市文化局局长张显学说得好:“就像打仗一样,越是艰苦,人们越需要精神鼓舞,这个时候文化部门要发挥作用。”文化的作用,不就是抚慰心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吗?

    张显学说,灾难过后,我们更应该多搞文化活动,所有的文化工作者都应该到基层、到板房、到灾区、到一线。灾难最多的一年,也应该是文化大有作为的一年。

    他们的所有付出,恰好印证了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一句话——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失,建设美好新家园应是两个家园的统一,不能只有物质家园没有精神家园。

    一路走来,我们在每一处都能发现文化工作者们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们在为精神家园重建所做的点滴努力,他们用蓬勃的文化活动,反映了灾区人民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以及他们重建家园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当记者一行在4月22日午后到达绵竹时,绵竹市组织的文化下乡小分队正从最后一个演出乡镇归来——他们刚刚圆满完成了21个乡镇的演出任务。

TOP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纪念地

发布时间:2009-05-12 13:23 来源: www.ccdy.cn  




该纪念地目前由川字碑广场、爱心广场、诗词廊、780多名遇难者姓名纪念碑等组成。




这棵梨树位于东河口小学原址的操场上。在地震当天,它挽救了105名学生的生命,
被当地人称作“英雄树”。




这块纪念石原是地震时自山上滚落的大石。大石后面状似十字架之物
实则是四川民居建筑的一种形式,名为“穿斗”。地震中,“穿斗”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TOP

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断想

发布时间:2009-05-12 13:26 来源: www.ccdy.cn  




位于绵广高速公路附近的昭化古城,是古葭萌关的遗址,
如今是三国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旅游景区。图为古城街道一景。



茂县一家重新营业的歌厅


    伴随四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建工作的大规模快速推进,整个四川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其中,“成(成都)德(德阳)绵(绵阳)广(广元)文化产业带”概念的提出,正在成为“当事人”热议的话题。

    尽管在采访中,出于记者的职业惯性,我们不断质疑和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无法否认,以成都市为中心、以成广高速公路为主干的“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的构想,就四川的区域发展战略来讲,既是打造四川文化产业高地的一个战略性考量,也是应对地震灾变的一个可操作性的现实选择。

    对此,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直率地说道:“这一概念的提出直接缘起于大地震之后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灾后重建,文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第一批民生项目接近完工之时,从全省的高度谋篇布局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的发展思路。”

    展开四川省的旅游交通地图,研究以成都市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你会发现,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干的“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不仅在区域空间上构成了一至两小时的旅游商圈,为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和拓展,提供了从物流到资金流、人才流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为具有同源性的区域文化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创造了难得的条件,诸如古蜀历史文化、三国文化等。如果放开眼界,以成都为中心向南望去,“成眉乐”与“成德绵广”恰好构成了一个纵贯四川南北的文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而在这个支撑体系中,省会城市成都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无疑是关键。正如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所言:“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陆路口岸,成都在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等集聚、扩散效应和省会城市宣传平台作用的同时,如何通过品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强与兄弟城市文化资源的嫁接,应是今后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而从现实性选择的角度来看,为了应对灾变,“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概念的提出,也有助于加强灾区城市节点的勾连,有助于区域市场的开放、汇通与统一。这一切,更是实现区域资源整合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据四川省文化厅文化市场处处长邓涛介绍,“5·12”特大地震后,文化厅下发的《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化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支持地震灾区的文化市场经营户持证合法经营,允许灾区的文化经营单位异地搬迁经营,积极支持引导信誉好、规模大、有实力的省内外文化企业、个人投资新建文化市场项目。此外,简化文化行政审批程序;开设灾后文化产业审批“绿色通道”等举措,更是在客观上为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开辟了通道,从而推动了一批板房网吧、板房卡拉OK、板房音像店的诞生,既解决了灾区人民就业问题,又满足了广大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事实上,作为打造四川文化产业高地的一个战略,“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概念的提出,准确地反映了四川文化厅党组提出的“灾后恢复重建文化不能缺位,加快经济发展文化不能掉队,扩大内需文化要有所作为”的工作理念。正是在这个理念的背后,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国家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国家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规划》和四川省的相关规划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恢复重建与工业、农业、旅游并列一起,成为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共有79个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项目、2259个文化市场网点恢复重建项目纳入总体规划,总资金达29亿元。据了解,在受灾省份中,这可能是唯一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列入灾后重建的规划文件。

    围绕灾后的文化重建工作,在“成德绵广”一带的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当地文化行政部门的负责人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工作思路,即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资源整合,在新的公共文化设施中,融入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元素,使新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站和文化传习所的运营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使文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四川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强经武对记者说,观念的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把文化产业列入灾后重建规划,这既是文化有作为的表现,也是“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战略在文化工作中的具体反映。从这个角度看,文化重建并非实施多少项目、投入多少钱的简单问题。

    伴随四川灾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四川文化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当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对四川文化产业的格局不能仅仅停留在灾后重建的背景下来认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严峻的金融危机,任何国家的经济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我们也必须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认识四川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四川盆地西部的雅安、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区,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带,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变的双重背景下,它们在发挥文化产业的反周期性规律作用上,具有重要作用。抓住机遇,逆势而上,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的表达。”窦维平如是说。

TOP

四川文化重建首次竣工项目
—— 绵竹年画传习所

发布时间:2009-05-12 13:29 来源: www.ccdy.cn




新建的绵竹“年画村”棚花村


    凭借绵竹年画驰名的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依山而建,风景秀美,然而“5·12”地震几乎把该镇摧毁,特别是著名的“年画村”棚花村,农房基本全部倒塌,成了一片废墟。

    4月22日,记者来到了棚花村,却看到了一座座绘有色彩鲜艳的传统年画的新农房,已经看不到地震留下的残破痕迹。其中一个占地很大的二层楼房格外引人注目,白墙灰瓦,玻璃门干净透明,大门外,一群人正在忙活着绘制传统年画,作品的创作已接近尾声,人物造型古朴生动,线条细腻,栩栩如生。这其中,领头作画的便是绵竹年画博物馆的胡光葵馆长,而这座楼房,就是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建设的绵竹年画传习所。

    绵竹市副市长曲华江告诉记者,年画村原来非常辉煌,其年画上墙的做法还曾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并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因此,灾后重建中他们对年画产业也是重点打造。而对口援建方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设计建设的年画传习所,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以方便农户制作、设计、生产和销售年画。

  初衷:既要输血还要造血

    2000多平方米的年画传习所,除去占地面积不说,其投入想必也相当不菲。在灾后恢复重建进度紧张、物资也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江苏省常州市竟然打造了一个如此“豪华”的年画传习所,是否值得?他们是怎么想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常州市援建前线总指挥冷和荣。

    见到冷和荣,是在遵道镇附近的常州援建指挥部里,所谓的援建指挥部,其实就是灾区最常见的简易板房。在这个面积不大的院子里,“常州与遵道人民手拉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标语,占了整整一面墙。而这位来绵竹支援建设不到一年的地道的江苏常州人,在提到绵竹年画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是“我们绵竹的年画是全国四大年画之一”。

    冷和荣和他的同事们是去年7月份来到绵竹的,在对灾后情况进行调查时,他们发现遵道镇是一个旅游乡镇,其中绵竹年画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年画村就位于20多公里长的沿山道路边上。当冷和荣在棚花村看到老百姓在帐篷里面绣年画的时候,他就考虑到了年画今后的持续发展问题。他说,灾后重建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既要有输血功能,还要有造血功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们想到了要做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常州援建方围绕沿山风光带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利用重建和援建两个机遇,重点打造了年画传习所。

    当地的发展局、文化局、旅游局和科技局等有关部门也非常赞同常州方面的想法,而且提出了不少非常好的建议,绵竹市政府的领导对此事也非常重视,他们表示,这是灾后绵竹的第一个文化项目,甚至也可能是四川省第一个已经完工的文化项目。

  功能:既要展示又要传承

    据冷和荣介绍,棚花村的年画传习所总面积为2851平方米,有两大功能,第一是年画的传习所,作为当地群众学习和传承绵竹年画的一个学校,由老艺人传授制作工艺,同时,通过对一些新的艺人的培训,来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这也是传习所的主要功能。冷和荣说,一个文化要传承下去,一定要有培训,让从业者达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把世世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传习所的第二个功能是旅游集散中心,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一个参观绵竹年画的地方。也因此,传习所除了有年画展厅、饰品展厅等可以让游客看到绵竹年画的地方之外,还有停车场等其他设施。

    对于年画传习所的使用,冷和荣还有他自己的设想。他说,可以把年画中最精华的部分做成5到8分钟的电视片给游客观看,让他们对绵竹年画有一个全面了解和完整印象,然后再请他们去参观培训教室、实习工厂,以及老艺人的工作室、年画销售中心等,游客就会对绵竹年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全方位的理解。

  运作:关键在于理念

    尽管有这些比较成熟的设想,但冷和荣还是有他的担心:关于将来传习所的布展问题、资金运作问题,特别是在传习所硬件建成之后,配套软件如何完善和如何管理的问题,这都是冷和荣所担心的。他说,目前我们仅仅是做了建筑工程,还有一个二次装修和布展的问题,要展示绵竹年画,还得有人去管理,这些是不属于灾后援建的。当地管理部门能否把我们的理念接受和继续下去,并运作好年画传习所都是未知数。

    事实上,绵竹市有关部门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绵竹市文体局副局长高凤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和遵道镇政府沟通,希望能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让年画经营者先“进入”传习所,同时邀请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示精品。还要邀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东的潍坊年画等其他年画精品来所里展出,提供一个省内外年画创作交流的平台,也让前来观赏的游客对全国的年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她还提到,对于传习所而言,最重要的是传承人,目前,遵道镇缺少资历较深的年画传承人,因此,如何做好传承人的管理和培养工作,并通过他们带动和发展新的画师,应该是重中之重。此外,他们还准备借用传习所的场地,开辟一个写生基地,邀请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来此地采风,通过与他们的切磋交流,来提高当地画师的创作水准。

    据了解,胡馆长就是冷和荣亲自点将请来的,他想把绵竹年画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前来参观的游客。除了目前胡馆长正在绘制的《赵公镇宅》外,他还请胡馆长创作了《走进新时代》、《秦琼》、《秀女骑车》等作品。

    编后:早在2006年,绵竹年画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灾区的文化重建中,如何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并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灾区人民真正能安居乐业,是摆在当地文化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问题;而对于刚刚落成的绵竹年画传习所而言,来自江苏发达地区的经营理念如何落地并与绵竹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相关配套设施如何落实,如何进行管理,则是另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TOP

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09-05-12 13:32 来源: www.ccdy.cn





汶川的萝卜寨的绝大多数房屋在地震中倒塌。



新寨的房屋采用的是更加安全也更加舒适的砖结构。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聚居着80%以上的羌族人口,加上也分布有羌族人口的松潘、黑水、九寨沟县等地,都属于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羌族文化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因此,震后恢复重建当中,抢救和保护羌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重建羌族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是羌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同)保护的重大任务,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

    极具特色的羌寨是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重建这些羌族村寨,实际上就是重建羌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

    在灾后重建中,阿坝州充分发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确立的契机,对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阿坝州文体局局长冯青龙说,保护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活态传承”,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将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结合起来,为震后羌文化“活态传承”和文化重建、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据介绍,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继闽南、徽州和热贡之后我国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在保护实验区内确立羌族文化传承的重点村寨,保持羌族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修复文化传承链,完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维持和保护羌文化核心生态。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中,不仅要对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与羌族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抢救和保护,还要彻底改变羌文化生产规模小、产能低、品种少、服务差的现状。例如,茂县就以羌文化产业核心园区、羌餐好吃街区、羌文化集市、羌文化贸易会、羌文化体验区、羌文化资料发放、羌文化产品配送等形式,加快发展羌文化核心产业,打造出一条集生产、供应、销售、运营、交流、体验、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羌文化核心产业链。

    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汶川县整合羌文化遗产资源,将大禹文化、羌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特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建筑、民俗、服饰、文学、艺术、语言、传统工艺以及相关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作为重要保护开发内容;突出各地区的重点和特点,如释比文化、羌绣、羌碉、黄泥碉、大禹文化、石碉民居建筑、羌族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以特色羌文化产业培育旅游品牌,以羌族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精心打造羌族文化品牌。

    “5·12”特大地震中,汶川的萝卜寨,损失尤为严重,这个有4000余年历史的村寨几乎全部被毁。目前的萝卜寨是在原址的旁边建造的一个新寨子。整体布局上,新寨利用凰山坡地,由中部低处向东展开,建筑依山而建,与山势密切结合,依据台地分6层叠院式修建,将新寨住宅与山地景观自然融合。新寨内,保留了原址遗留的土墙窄巷,将其建入新的院落中作为步行通道。新寨的房屋采用的是更加安全也更加舒适的砖结构。记者在热情的村民带领下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新房,一股非常舒适的夹杂着新土的香气扑面而来,房屋的内部结构很规整,中间是一个客厅,两边是6至10平方米不等的4间小室,看得出村民对这样的新房比较满意。

TOP

印象板房区

发布时间:2009-05-12 13:37 来源: www.ccdy.cn




    “5·12”地震之后,为了尽快安置受灾群众,灾区各处建立了众多规模不一的板房区。虽说是临时安置,但在受灾百姓的永久性住房没有建好之前,他们要在这里生活1到2年。在这段时间里,板房对于受灾的百姓来说也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些分布在山间道旁的板房,甚至构成了灾区一道特殊的景观。

    当你远眺那些成片的板房区——白色的墙壁、蓝色的屋顶与山河破碎的景象、残垣断壁的废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你的内心不禁会涌动着一种感动,这些板房不仅代表着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也充溢着全中国人民和海外同胞以及国际社会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当你走进这些宁静的板房区内,看到那些精美的窗花,看到门旁窗下摆放着的盆花,看到廊道上堆放的日用杂物甚至晾晒的衣物,你都会感到亲切和温暖,会感到尽管经历如此巨灾,灾区人民依然坚强。

    板房,不仅是灾区人民度过灾后重建这一困难时期的临时生活居所,更是灾区人民走向未来、开始新生活的驿站。



北川擂鼓镇板房区集贸市场

  北川擂鼓镇胜利板房区

    这里的板房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社区,有菜市场、集市甚至文化广场,3月份这个广场上曾举行过一场卡拉OK大赛,场面很热烈。在当地老百姓的指引下,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板房区的“文化心脏”——北川擂鼓禹羌文化活动中心。

    在图书室的隔壁是党员活动室和法制工作室。图书室里,一位志愿者一边登记资料,一边还照看着几个孩子。其实这儿更像个幼儿园,连凳子都是那种小矮凳。书有不少,文学类、经济类的,还有学生教辅书等,种类繁多。为不影响她的工作,我们悄然离去。

  汶川映秀镇板房区

    在一位曾经做过志愿者的当地居民的指引下,在靠近镇政府临时办公点的地方,我们找到了门上挂有“汶川县过渡期安置点文化活动站”牌匾的地方,遗憾的是门都关着。我们询问了隔壁电讯店的工作人员,他说,已经好长时间没看见有人来过了。

    同样是在这个板房区,我们看到了一家录像厅。这家录像厅竖了一块牌子立在屋顶,远远就能看见。录像厅里正播放着电影《叶问》,画面很清晰,音响也不错。坐在长凳上正看得津津有味的五六位观众是附近援建工地上的农民工。他们说,每位2元钱,可以喝茶看电视。据店主的母亲介绍,按人口分配,她家可以有两间板房,为了能挣点钱,她和儿子住在一起,腾出一间房子开了这个录像厅。事实上,板房区内,由个人开设的营利性影视茶室、网吧或其他项目,大都是这种情况。

    无独有偶,在该板房区内还有一家网吧。网吧门口挂着一块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墙上的经营执照看起来还比较新。顾客上网必须要先出示身份证件。整个网吧大概有30平方米,电脑排了3排,有接近30台,清一色液晶显示器,网吧内只有三五个客人。据工作人员讲,这里上网速度还是挺快的,生意也不错,下午和晚上人会多些。

    事实上,许多个体经营者抑或说民营的文化项目,虽说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在信息传递、灾民娱乐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这里,市场自动发挥了调节作用。



都江堰勤俭人家板房区

  都江堰勤俭人家和滨河新村板房区

    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勤俭人家板房区,也许是四川灾区建成最早的一个大规模临时安置点。它建成于地震后十几天内,是目前四川省最大的板房区之一,现住有1.1万多人。在这个板房区,我们看到整个小区一共有3个图书室,分别由全国妇联、职工之家、全国总工会捐建,图书室面积都不小。据工作人员介绍,到目前为止板房区有1300余人办理了借阅证。在由全国总工会捐建的图书室里,还放置着8台电脑,是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可以上网,住户都可以免费使用。

    据来自都江堰文广局在此挂职的勤俭人家党委会成员文楷介绍,灾区生活初步恢复以后,经常会有各类演出活动,勤俭人家板房区的演出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社区自己组织的,一个是都江堰文广局组织的,还有一部分是上级的慰问演出。他说,从灾后到现在,勤俭人家的演出已达200余场。除此之外,小区里也常常放映坝坝电影,在灾后群众心理最为紧张、其他文化活动还难以开展的时候,这种简单的露天电影在第一时间给群众带去了精神抚慰。

    都江堰图书馆信息部主任谢金柯告诉记者,都江堰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示范点。为了丰富灾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共享工程在都江堰一共提供了75套设备,每个安置点都有一套。按照灾后重建的规划,2010年都江堰所有农村将实现共享工程的全覆盖,现在已经覆盖80%多。

    在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的另一个板房区滨河新村,一进门记者就看到3幅巨大宣传画,一幅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地震期间飞往灾区的飞机上指挥救灾,另一幅是温总理和两个灾区孩子在救灾现场,还有一幅是13只形态各异的大熊猫,据了解,这三幅画是四川省锦官城百货有限公司蜀绣培训班正在创作的“传承蜀绣、重建家园”的系列作品。

TOP

志愿者:促进社会成长的一种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09-05-12 13:40 来源: www.ccdy.cn




    一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无论是来自民间的志愿者,还是来自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志愿者,他们都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扶危济困的慈悲心、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成为最闪亮的群体之一。采访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些志愿者,他们虽然身份、职业各不相同,但都心系灾区,至今仍然坚守在那里,为志愿精神做着长久而又鲜活的注解。


  刘汉森:在商业与文化中开辟救助蹊径

    刘汉森,四川锦官城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营蜀锦、蜀绣制品。地震时他第一时间捐钱捐物,并亲自运到灾区。重建时,他凭借自己所经营的企业,开设了一个蜀绣培训班,招收灾区群众,让他们免费学习蜀绣,为他们创造就业之路。

    谈及蜀绣培训班的成立,刘汉森表示,这个想法来源于自己救灾的经历,因为他发现自己准备的救灾物品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他想教受灾群众一门技术,并指导他们凭借技术来赚钱,这种方式会使救助的效果更加长远。于是,蜀绣培训班应运而生。

    在都江堰经济开发区滨河新村板房区的蜀绣培训学校,记者看到学员们正在轻松有序地学习和工作,一片生机。学员们边听音乐边做蜀绣,一针一线,非常认真,有的时候大家还跟着音乐轻声哼着歌。一个学员对记者表示,在这儿学习的氛围非常好,不但能学到东西,而且还可以领到一些补助,贴补家用,非常感谢刘总。她还笑着说,蜀绣的技艺真的很复杂,几百种针法不是3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的,她现在才掌握了十几种,因此她会长久学下去。

    在刘汉森的蜀绣学校里,学员们不仅可以免费向大师级的师傅学习蜀绣,连食宿这些费用,学员们也不用出,而且一个月以后,根据学员们的出勤情况,学校还每天发给10元钱的学习鼓励奖。蜀绣学校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到现在为止,3个月一期的培训班已经举办了3期,第四期的学员们正在学习。有20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其中有25人取得了政府的证书。

    在谈到怎么赚钱的时候,刘汉森介绍了他的经营模式。由蜀绣大师为学员们设计作品让学员来做,事先约定做好后市场价格,完成时由刘汉森来收购。但是实际上到月底的时候,他还是按照学员的收入来考虑价格,比如某个已经学了好几个月的学员,这个月至少应该超过300元,如果他的实际作品按照事先定价得到的收入超不过这个数字,刘汉森就会提高收购价,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够用。现在有的人月收入已经超过1000元了。

    培训当中,刘汉森和蜀绣工艺大师们设计了很多新的题材,而其中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题材。在他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挂在墙上的学员作品,小幅挂件只有3寸见方,所绣的题材包括震后的山川景色、大熊猫等。其中有一件是一棵破土而出的新芽,左下角是一颗红心,中间题4个字“多难兴邦”。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水墨效果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令人动容。

    如何更好地学习、保护和传承蜀绣,在刘汉森看来已经是他的一种责任和担当,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他也产生了这样一种理念:首先让学员们学到技术,再给他们现代运作理念,让他们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真的能赚钱了学员们就会坚持下来。这种商业化的经营模式,是维持和保护传统技艺以及救灾的最佳方式之一。


  董明珠: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26岁的董明珠,网名“紫男”,震前在河南省洛阳市唐宫西路经营一家儿童教育书店。地震后她是第一批入川的志愿者。在一个美国亲戚的帮助下,她获得了国际“心连心组织”、美国“爱心植苗”等组织的援助,这些组织为董明珠解决了外部联络、活动场所等问题,使她在茶坪乡救助站成立“爱心植苗儿童服务站”。2008年5月31日,她在桑枣镇成立了“爱心植苗图书室”。

    2009年4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这个爱心书屋,不巧的是,董明珠外出学习了,书屋由一个女孩在照看,她说自己是董明珠的干妹妹,也是来帮忙的志愿者。在书橱的旁边,记者看到了一沓儿志愿者佩戴的胸卡,这是他们的“身份证明”。她说,图书室还有其他的志愿者一起管理,董明珠为来图书室的孩子们办理了免费借书手续,因此来借书的孩子特别多,他们往往集中在晚饭后来借书,所以这个图书室也坚持到很晚才关门。

    据安县文化旅游局的李熙介绍,目前董明珠已经在高峰、甘柏等3所小学开办了帐篷书屋,其他几所正在筹办之中。书屋目前依旧缺乏书籍和衣物,但只接受实物捐赠。如有现金捐赠的热心人,可购买书籍后再行捐赠。

    当四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的时候,中国志愿者也以自己的行动震撼了世界。时至今日,他们仍在为灾区的精神和文化重建,为新的民族精神构建,默默坚守,这种精神也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贡献着一种精神力量。

TOP

路途影像

----采访札记


发布时间:2009-05-12 13:48 来源: www.ccdy.cn





东河口地震遗址附近的一座吊桥上,一对年轻夫妇携手过桥。


    此次入川,有太多需要我们铭记的地方,秀美的巴山蜀水、热情的川中人民,历历如在目前,限于篇幅,只能截取几个片段写出来,作为一种纪念。

  新年画 新生活

    在去绵竹的路上,已经很少能够看见倒塌的残破房屋,多数房屋已经重新建好,到处都能看到在建设中的工地,高高的塔吊巨人一般。越接近绵竹,房子的式样越统一,灰的瓦,白的墙,墙上绘制着一些色彩鲜艳的年画。有胖娃娃抱着鱼的,也有镇宅的门神武将,还有描述解放军在灾区抢救伤员的画面,这些年画在工艺上参差不齐。时常还能见到一些提着颜料正在作画的年轻人,这让我们在路上就领略了绵竹年画的魅力。

    绵竹市文体局副局长高凤说,据她了解,灾后农民在国家的补助下,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很多人家建起了新房子,然而一些农民仍然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现在有了新家,他们就把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年画绘制在墙上,一方面表达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

    在擂鼓镇板房区附近,我们见到了一家可以称为“史上最牛歌厅”的练歌房,在歌厅的旁边就是主人爷爷的坟墓,墓前3棵大树已经长得很高大。我们了解到3月下旬刚刚开业的这家KTV,生意不是很好,每天晚上只有一间房间有客人,有时甚至还开不了张。房间里面都是长虹42英寸液晶电视,点歌系统是触摸屏的曲目存储器。

    在这家KTV的对面,还有一家外观是水泥墙的三层小楼,也是一家KTV,据一个当地人介绍,这家的生意特别好,可能是因为开得时间比较久的原因。承受了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的人们,在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之后,正是在这样普通的歌厅里,尽情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青川公路上的标语牌

  振奋人心的标语

    4月25日下午,我们去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区。前往东河口的公路都是盘山而建,很窄,并排只能走两辆车。沿路是一片一片的板房区和一片一片的工地,不断提醒着我们这是重灾区。

    因为天气干燥,路上落了厚厚一层土,车辆走过,扬起了满天的尘土,前面不时有拉着建材的车辆,路边也有正在建设中的民房,而一路上看到的标语,则让我们感受到青川人民抢险救灾、建设家园的豪情:“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同宗同族同根生,携手协力搞重建”“不负绍兴人民重托,圆满完成援建任务”的标语,则让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凝聚力。



图为4月28日夜11点40分,江西路桥集团的工人仍在都汶公路上施工。

  山川何时重染色

    4月27日和28日,我们在都汶公路走了一个来回,所见的景象,让我们久久难以平静:群山肃穆,只是所有的山都体无完肤,到处都是泥石流流过之后的痕迹,像是一道道伤疤刻在山的肌肤上,在旁边青绿植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苍白而刺眼。这些伤痕经过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呈现出各种奇幻而凄美的形状,像是伤山的泪痕,无法擦拭;像是愤怒的山神,庄严肃穆;像是起舞的歌女,长袖飘飘,只是她们随之起舞的旋律,想必也充满了哀伤。不知道这破碎的山河,什么时候能重新染色,重新青翠起来。

    因为汶川县城的重建需要大量的建材,所以进出汶川的车辆特别多,为了提高效率,都汶公路实行单进双出,即使如此,仍然无法解决堵车的问题。我们27日从成都到汶川,早上6点出发,下午2点才到汶川,为了能早点赶到映秀镇,我们不得不搭乘了一辆去汶川方向打工的农民工的摩托车。28日下午3点从汶川返回,29日凌晨2点才到成都,更让人担心的是,从出汶川之后不久一直到接近映秀的几十公里路途,都没有任何通信信号,据当地媒体报道,当时汶川、青川一带,仍不时有轻微余震发生,至今想起被堵在山里时,上有仰面可见的房子般大的石头悬在头顶,下有轰轰震耳的岷江水在汹涌奔腾,仍不免心有余悸。

    因为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这条被称为生命通道的都汶公路路频频中断,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他们监视着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方,警示过往车辆注意安全。晚上11点多的时候,还可以见到忙着修路的工人在加班,他们橘红色的工作服在灯光的照耀下透露出一种力量和温暖,给人一种“重整旧山河”的壮烈。




因都汶公路山体滑坡严重,沿途设有多处警戒哨。

TOP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上的讲话全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胡锦涛]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我们深切的思念。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

  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迅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中央大力支持,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这一切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同胞和衷共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烈力量。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绩,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民族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的真诚同情和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再一次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是我们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坚实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坚实物质基础,我们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是我们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坚实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坚实物质基础,我们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灾区群众根本利益,关系灾区长远发展。当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

  全面恢复和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积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

  要继续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引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要加强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的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行李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及国际人道主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人类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作出积极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来源于搜狐网,2009年5月12日

TOP

铭记这段历史,重建文化,加油!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的许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