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四分会场 |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研究(1)(2)(3)(4)

张 磊: 《生活中的人:民俗学学科转型与社会工作的跨学科对话》
摘 要:回顾中国现代民俗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俗学存在自身的学术危机:学术定位不甚明确、学术范式缺乏创新、学术取向转型艰难。通过梳理民俗学研究的路径和经验可以得知,民俗学的未来发展,需要从人文传统走向社会科学,需要从文化取向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生活取向的民俗整体研究,需要关注日常生活的情境,需要关注民俗主体。我们可以在与社会工作的跨学科对话中获得一些启发,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理论引入到民俗学研究中,对民俗学学科转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民俗学与社会工作的合作,也有利于社会工作在老年工作、社区工作等领域有所创新。

关键词:民俗学;学科转型;社会工作;跨学科对话
————————————————————
一、民俗学的学术理路与转型:学术史简述;问题与转型
二、民俗学与社会工作的跨学科对话
社会工作两个要点:日常生活;人——人在情境中
社会工作的启示:学术伦路;日常生活的启蒙;面向生活的整体研究
三、民俗学对社会工作的补充:
地方传统;对心性的解析、回想法与老年社会工作;非遗保护与社区工作

TOP

第六会场,过来逛逛,学习学习~

TOP

彭伟文: 《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摘 要:以厘清社会史与民俗学的关系为手段,从研究对象、方法、学术史等诸方面对作为研究范畴的社会的民俗,作为方法论的历史民俗学,以及作为研究取向的社会史进行学理化分析,以图揭示历史民俗学作为社会组织民俗研究方法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社会史
————————————————————
一、所谓“社会”的民俗:民俗学界学术积累较少,未被中国民俗学纳入明确的研究范畴
日本民俗学:1958年,作为术语的“社会”出现;相邻学科术语的借用与流入;传承母体论:民俗学独有的社会研究理论,实现了区域民俗研究的转向,浓厚的历史取向
二、历史与历史民俗学
日本民俗学的历史取向:历史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方法; 民俗学作为认识历史的学问——长期占据主流
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取向:顾颉刚——未被有效继承
三、民俗学与社会史
“新的历史学”:社会史——对历史进行长波动期把握;重视日常的物质文化;强调心性的历史
柳田民俗学与社会史:去事件化;重视心性
中国的社会史复兴、历史人类学等——正是顾颉刚和柳田的研究方法

就方法而言,历史民俗学就是作为新的历史学的社会史。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作为研究立场而言,民俗史本身就是社会史。

TOP

李 牧: 《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学的构想》
摘 要:声音是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民众群体紧密相连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声景和与此声景相联系的听觉社区进行民族志的经验描述和呈现,是了解该地区在特定时空中形成的地方性知识系统和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且有效途径。听觉民俗学的提出,即是希望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内,将声响作为主要的研究线索和考察对象,探讨声音在建构民众群体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探究声音如何深刻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实践活动和情感表达,以及声景系统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被不断传承和改变的反思性过程。

关键词:民俗学理论;声音;听觉民俗学;听觉社区
——————————————————————————
一、民俗学研究中被遗忘的听觉维度
案例:“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与年的气氛、年的民俗有何关联?禁放鞭炮后人们的节日体验有何不同?
二、声音生态、声音景观以及听觉文化的形成
民俗事象感官分类的可能性:视觉、听觉、味觉民俗
文化研究中的听觉研究:声景;听觉社区;以听为基础的交流模式
三、听觉民俗学的设想
若干关键词:听觉民俗社区; 民俗声艺 ;听觉民俗文本 ;听觉民俗体裁 ;听觉民俗表演 ;听觉民俗传统 ;听觉主体身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