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异地传承:非遗传承的“深圳模式”

异地传承:非遗传承的“深圳模式”

2014年05月19日 09:4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卞德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原产性和本土性,而作为新兴移民城市的深圳却探索出一条非遗异地传承的新模式。在文博会第二天举行的“非遗异地传承高端论坛”上,10余名全国非遗专家围绕非遗异地传承展开激辩。

  异地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新路子

  论坛现场,主持人首先抛出问题:非遗异地传承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原来,按照国家非遗保护法的相关解释,非遗以原产性和本土性为最大特点,非遗的形成与当地生态、人口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有观点认为,非遗一旦离开本土,便不再传承或发生变异。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重视非遗的原产地保护,异地传承则是一个新概念。

  对此,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用数据表达了对异地传承的支持。他介绍,目前深圳有关非遗传承的31家公司中,有4家属于外来项目,而在深圳新一轮评审的18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中,7类为外来项目。以位于龙岗的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传统的四大名绣无一是深圳本土,却悉数入园。

  “文化是流动的,传承需要活力。”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余悦同样表达了对异地传承的支持。“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文化元素,但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却风靡全球。”余悦认为,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随着人口的移动而流转,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理应担起非遗传承之重任,走出一条新路。

  市场是非遗异地传承的主要推手

  探究非遗实现异地传承的内在原因,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市场是关键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昕指出,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萎缩,许多非遗项目,特别是一些传统工艺因无法实现市场价值而行将消失。据他介绍,目前苏州的非遗项目有1/3已无法挽救,还有一些“半死不活”,80%需要政府资金扶持,但财政掣肘之下这只是奢望,异地传承应时而生。

  李昕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圳企业家视野开阔,有前瞻性,这也决定深圳最早挑起‘异地传承’重担。”

  黄士芳从政策支持的角度论证异地传承的可行性。他介绍,深圳已把非遗生产性保护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大重点扶持行业,许多项目被纳入专项基金,仅2012年就拿出1000万元支持8大非遗项目落地,去年又资助4个项目共350万元。连续第4次在文博会上专设非遗馆也从侧面反映了政策利好。

  过度商业化或损非遗原貌

  非遗的异地传承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有专家提醒,过度商业化有可能损害非遗原貌,应当谨慎。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曾痛斥许多非遗项目遭野蛮‘开发’,这种开发以破坏为代价。”来自深圳市非遗文化产业园的王常玉说。余悦也认为,开发和破坏有时是一体两面,异地传承的时候,商品化是基础,但又不能过度追求商业化,否则非遗文化的核心将变质。

  此外,余悦还提醒,异地传承要小心“假把戏打败真把戏”。“所谓假把戏,是有人以非遗传承人之名招摇撞骗。”他认为,新的传承地因为对非遗项目缺乏了解,很容易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因此异地传承应严格筛选和高度警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