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也来谈点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的点滴想法

回复 58# 的帖子

你说的有一点是挺实在,那就是后现代解构完之后我们又如何重新建构起值得我们去做的民俗志方法,毕竟理论上的解构和方法论的反思讨论坦白说都非常多、非常丰富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些来龙去脉即可,没必要过于纠结一时一刻、一方一面。

好了,落到实处来讨论。我们在具体的田野调查上难道不是个案入手的吗?我们的调查对象从某种角度上不是个体的么?那么我们如何说明自己的研究个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代表或者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微缩景观呢?倘若个案研究是要被否定的,是不是我们在方法论上就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这样又要我们走向社会学的数据化或者抽样调查的科学化,以纠正或者修改我们一直以来的调查呢?另一方面,每一研究都是通过具体时空的研究展开讨论,换言之,就是一个共时和历时的切片而已,那这样的研究对于长时段的研究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还是这部分工作就要交给历史学?可是,民俗学的传承性不就是强调这种不变之变的历史感么?从文化的整体性而言,区域研究或者地方研究的国家-社会模式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空间样本的反思么?

第二,民俗学到底应该提倡如何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讨论或者推进我们的整体研究了,仿佛我们的个案研究、地域研究就非常精细化了。问题就是,到底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理论敏感度来提升和抽象民俗学的理论呢,还是我们的个案研究从一开始就没那么精细、还不够接地气,甚至某种理念上就有一种错位呢?今天刘老师跟我们讲到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有什么区别,还有民俗学的田野调查从核心任务上而言它应该是怎样的研究立场。他提到我们首先要重视一种相对于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的“民俗知识”,这种民俗知识不应该是大部分个案描述时的“民俗的现象”与“精英的理论”两张皮之间的勾连,而应该是一种“土里土气”的模式,就是要重视民众自身的俗语、俗谚,他们是如何使用一套语言来体现他们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又能被处于这一文化环境中的民众所心领神会的文化结构和思维世界。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民众的观念来统领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用学术概念来框定地方生活知识。先把这一部分基础、但又非常根本的任务做到精细化了,我们才应该大力推进或者说必然会达到第二步,也就是通过我们这一精细化、并且扎根于民众自我表述之下的个案来讨论民俗学甚至是其他学科都共同关注的问题或者宏大理论,才会比较有底气。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我们要用民众的观念来统领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用学术概念来框定地方生活知识。先把这一部分基础、但又非常根本的任务做到精细化了,我们才应该大力推进或者说必然会达到第二步,也就是通过我们这一精细化、并且扎根于民众自我表述之下的个案来讨论民俗学甚至是其他学科都共同关注的问题或者宏大理论,才会比较有底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3-11-29 22:11 发表
你说的有一点是挺实在,那就是后现代解构完之后我们又如何重新建构起值得我们去做的民俗志方法,毕竟理论上的解构和方法论的反思讨论坦白说都非常多、非常丰富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些来龙去脉即可,没必要过于纠结一 ...
南池子,我们总在说地方、区域,到底多大范围的算地方呢?一个村算不算,一个镇算不算,一个县算不算?如果是相对性的话,那一个国家也算了?

而且,我觉得学者很难真的走进民众,就像你不可能通过我的一方面,一个特点,一件衣服了解我一样。民俗学者去了当地,总是从当地的某一方面入手,妄图通过几次田野调查,对当地的文化作一“深层次”剖析,结果是抱残守缺,敝帚自珍。学术这东西,本来就是吃饱饭的人消遣的事情。饿死的老百姓成千上万,几时见过饿死几个“有骨气”的学者。就该把这些学者也饿成老百姓这样,才让他知道什么叫民间疾苦。

这样我并不是在反对学者的“无作为”(“不作为”是视而不作,“无作为”是做而无果),只是有多少人去田野调查的时候,是抱着“富民”的目的?我在看费孝通文章时,总会被深深地感染,尤其是他《江村经济》的序言,“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愿我这小小研究能为祖国做点贡献”(大意云云)。现在的学者去田野是抱着什么目的呢?田野和民众“为我所用”,而不是我的研究“为他们所用”,最终益于他们。所谓的学术就是我换取科研经换取名声的工具。这样的心态下做出来的田野,说再多大道理、大方法都是白搭。

当一个人可以对着他将要调查的地方说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什么狗屁理论和方法便都是废话了。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1、什么是“地方”,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制度概念。当然,在田野调查上,我们更多是指空间概念。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还是历史学,都有它田野调查的基本单位:村落、社区或者乡镇。再往大一点,就是区域。当然,如果你研究全球史或者说世界史,区域可能是一个文化圈、一个大洲。它们是根据学者的视野、学者的学术任务和学科范式来调整的,而不是随意的相对化。我承认概念很重要,厘清这个也很重要,但也要说明的是,这个可能对于我而言,尤其是讨论这个帖子的主题而言,我觉得它不是最重要的。
2、地方概念的指向有多大:这只是一个分析工具,我觉得概念并不是理论上是怎样的,而你觉得可以怎么样。有些是有学术上的边界。不然,当然你可以相对主义到国家,但是你调查个给我看看?这个反问不是诘责你的想法不着边际,也不是说我要强势地批评你,而是你要记住一个基本的讨论起点:我们不是要解构问题,因为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多学者都反思甚至批判得比你更狠,但是你要反问自己一句,你解构之后又建构了什么,轮到你自己做田野,你怎么办?你的方法论是什么,甚至你还有方法论么?
3、怎么做才真算接地气,怎么做才算达到了真正的民众知识的表达,有很多讨论。有些是一种学者的倡导,或者作为学者主体内在的道德取向,你可能永远达不到,但不代表这就要放弃,甚至不必提倡这么去努力。而且,你也可以以一种你所谓的“纯粹的民俗学”的做法,去不介入、不改变当地民众生活,但是也可以完成你的学术论文。毕竟,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更没有一统江湖的宏大理论可以说服所有人。但是,你做完自己的学者工作之后,你是不是还得琢磨一个更关乎你立身之本的问题:你做的这些工作是民俗学的么,或者说你觉得这种田野调查模式能够达到民俗学所该解决的任务么?还是你一开始就反驳的是民俗学这个学科,而不是某个具体学科问题了?
4、你觉得别人是怎样展开和别人做田野的时候是怎样想的这是两码事,最好注意不要混为一谈,可能容易一竿子打翻一条船。你所说的对一个田野调查点爱得深沉,你可能觉得民俗学没达到,试问人类学有多少个人的田野调查你觉得符合你的期待?当然,我们不用苛责人类学,而且可能人家人类学的工作本身就不是要爱得深沉,要去了解民众的自我文化,那我们还是先管好咱们自己学习的民俗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再想想,除了家乡民俗学以外,又有多少人会存在这种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与把民俗志做到从民俗主体的语言角度来精细化是存在理论的冲突呢,还是道德伦理的违背?最后,你说的这个境界当然很厉害了,能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谁不赞同这是最佳的民俗志呢,对吧?可我是认为你首先是有想象、或者说你心目中有一种你认为的纯粹、理想的田野调查方法。可是,真的如你所一直这么纠缠这个纯粹、目的,那真有这种研究范本和可能性呢?会不会也容易抹杀你的一部分思考了?另外就是,是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一开始就不用去做,直接放弃?从理念上说,我们的立场是不矛盾的,但是我认为过于纠缠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偏离这个问题讨论的价值,而且会造成第二点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的田野调查将如何进行。

在我看来,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很多都是基本上的学术框定,你可以反对和不同意,但不代表它对普遍研究没有约束力。另外,你过于纠缠于概念的真伪、虚实,这不是一种好的思考方式。有时候我也存在这种问题,就是容易纠结于一串符号、一串理论,最后可能发现太形而上,已经与现实隔了很多层。所以我觉得还是别忘记八个字: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与你共勉。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有光同学,稍微少一点这样义愤填膺也许会好点哦。既然你也为费老的文章所感动,那么就不代表你否定学术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也就不否定学术本身的魅力。那么你又何必感叹于别人在干什么和干的怎么样呢?他们就能代表学术么?也更加不必感叹于民俗能做什么,能不能了解民众的生活?没有人真的能告诉你民俗能做什么?也没有人能断定民俗或者学术就是消遣和自娱自乐,这样的话你在在贬低自己的价值和所坚持的东西。还有,你要想了解一棵树你就要成为那个树么?学者就要当所谓的老百姓才能了解百姓?我们本身不就是百姓么。又有什么学者和百姓之分?不要自视甚高也不要妄自菲薄。、
                      对我而言,学习民俗就是兴趣。真的要执着于目的么?我们学习这种被很多人称之为学术的东西就一定要以国家为己任才有好的结果?何必给自己扣大帽子呢。当然,在完成了自己兴趣的时候,我更加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认为对的推广出去为大家所用,但说实话,谁能说做学术的人就得不食五谷杂粮,甚至在我眼里做学术为了名头,只要做出好的东西就是行,别把学术和道德伦理扯上关系,也别再给辛苦做研究的人再套上枷锁了,何必呢。这样的想法真的有点天真啊。(但是这并不是给那些只求名利的学者们一个借口,也并不代表我赞同他们的做法。)
                       我感叹于所见的一些可能是不好的事物,但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所向往的东西,我更有我想去完成的事情。
                     ~~我没有南池子这样学理,不过,有光同学,千万不可极端哦。。

[ 本帖最后由 柳夕阳 于 2013-11-30 20:36 编辑 ]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不要让过激言论损弱了自己的观点。姑妄言之,听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63# 的帖子

要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用道理说话,不可动了嗔怒的业障。

TOP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3-11-30 18:32 发表
1、什么是“地方”,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制度概念。当然,在田野调查上,我们更多是指空间概念。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还是历史学,都有它田野调查的基本单位:村落、社区或者乡镇。再往大一点,就是区域。当然,如果 ...
这是第三修正版了么?一次比一次温和,南池子同学你的犀利呢?你的态度呢?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柳夕阳 于 2013-11-30 20:35 发表
有光同学,稍微少一点这样义愤填膺也许会好点哦。既然你也为费老的文章所感动,那么就不代表你否定学术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也就不否定学术本身的魅力。那么你又何必感叹于别人在干什么和干的怎么样呢?他们就能代表学 ...
同学说的是

TOP

回复 65# 的帖子

不要套上枷锁,深有同感!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3-11-30 21:36 发表
要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用道理说话,不可动了嗔怒的业障。
过多的表达自我感情容易让人觉得轻狂无知,然而沉默的看客却有沦为庸人的嫌疑。慈眉善目的菩萨太多,我还是怒目金刚吧。

TOP

回复 71# 的帖子

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学姐。

TOP

回复 71# 的帖子

你有的问题可能大家也有,而且作为民俗学的学生,又如何能避免在民俗学的研究中不做自我反思呢,所以共勉为要。
英古说到的那句话,我理解为三层:一来是提醒大家说话还是不要情绪多于观念,容易让人误会,冲淡了讨论的精神;二来也是勉励你,直率地表达自己根据事实所下的判断,坚持值得坚持的部分;更是提醒讨论的我们,莫当杀人马者道旁儿。

姑妄听之,谨言慎行。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3-11-30 23:03 发表
你有的问题可能大家也有,而且作为民俗学的学生,又如何能避免在民俗学的研究中不做自我反思呢,所以共勉为要。
英古说到的那句话,我理解为三层:一来是提醒大家说话还是不要情绪多于观念,容易让人误会,冲淡了讨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TOP

“莫当杀人马者道旁儿”此话大有深意。~~我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