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两千万次庆典】全国高校民俗学专业“大擂台”

【两千万次庆典】全国高校民俗学专业“大擂台”

你,我,他
你们,我们,他们
也许五湖四海,也许天涯海角
但却因为民俗,因为对她的爱,走到一起

一座座高校,犹如民俗学大花园中的一朵朵炫美的花
今天,我们在民俗学论坛这块沃土上,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民俗之花”绽放的更加绚丽
在这里,你可以:
回顾学校民俗学学科走过的不平凡之路;
展现学校民俗学老师们的风采;
展示学校民俗学美好的“今天”;
讲述你们学校和民俗学有关的故事;
。。。。。。。
学校和民俗学有关的一切,你都可以拿来展现给大家。

用言语,用文字,用图片,用影像
展现“民俗学大花园”中那一朵朵绚丽的花朵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这个还没有唱和的

我顶一下

TOP

谨代表中央民族大学MARK

TOP

积极响应活动号召!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校之初,学校就致力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为本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的历史资料。在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支撑下,积极探索了新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1980年代,杨成志、马学良、陶立璠等专家直接参与了中国民俗学的学科重建。学校汇聚了大批熟悉民族历史文化、精通民族语言文字的民俗学研究专家,为本学科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在一带又一代学人的努力下,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本学科在方向凝练、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实力进一步提升。2000年建立民俗学硕士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





目前,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教学为基础,整合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力量,组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布局完整的研究梯队,有10余个民族的教学研究人员,我校民俗学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项,有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两项被评为结项“优秀”,如林继富主持的“民间叙事传统故事传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中国节日志·雪顿节”(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课题“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现代表述研究”(2010),那木吉拉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邢莉主持的“游牧文化的变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等,省部级项目有朱雄全主持的“全球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文化认知和模式抉择”(国家民委,2004)、“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与文化创意研究”(北京市重点项目,2007)等。邢莉教授“985”二期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调查与研究”以及林继富、刑莉、朱雄全、苏日娜等教授主持的“985”三期建设项目等等。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是以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重点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凝练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一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方向通过对各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变迁的研究,在构建一国多民族民俗学理论体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着力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建议;二是少数民族口承文化研究,本方向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口承文学史、民族民间叙事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三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与文化创意研究,本方向重视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价值转换模式、价值实现路径的研究,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多年来,本学科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统一的研究范式,致力于推进多元一体的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建设,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依托学校具有雄厚实力的民族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成果,着力研究中国55个少数民族民俗,在借鉴已有国内外民俗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理论体系,开拓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调查与写作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叙事及其传承人考察、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民族认同探讨独特的学术路径,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服务。


TOP

更多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的故事,敬请移步民大版块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forumdisplay.php?fid=177

林继富老师民俗学博客,和林老师一起感动: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uid-334


2011级清一色十位女生,她们,又将书写怎样的美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一起加油!


感谢民俗学论坛为民俗人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好!

TOP

我也顶一下!!!俺们学校木有开这门课,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只是针对历史系的研究生而开。

TOP

向小妹致敬~~

各高校继续呀。。。

TOP

为温州大学抢个座

温大民俗学学科,始建于2000年,2001年作为校级重点学科予以建设;2002年12月,民俗学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3年6月,民俗学学科被批准为硕士点,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民俗学硕士点。2005年4月,民俗学学科再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2007年,民俗学学科被评为温州大学“重中之重”学科。经过八年的建设,我校民俗学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在浙江省内处领先地位。计划经过三至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基础上,申报博士点。
    在武汉大学编写的高校民俗学专业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温大位列第五位。
    民俗学学科有一支学缘开放、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学科梯队共18人,其中正教授8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4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2007年11月,为了加强田野调查工作,民俗学学科在温州永嘉县古村落芙蓉村挂牌建立了“温州大学民俗学教学研究基地”。2008年5月,“温州大学温州民俗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这两项举措,为民俗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此外,本校还在温州周边县市如洞头、文成等地建有科研基地。
    该学科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学科多次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学科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科带头人应邀出席在日本、德国、韩国举行的国际会议,并成为国际民俗学学会成员。该专业还与美国加州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建立了较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杨美惠、神奈川大学民俗学教授福田亚细男都是我校民俗学学科的客座教授。
   
    学科分为4个研究方向:区域民俗研究、理论民俗研究、文献民俗研究、文艺民俗研究。学科负责人邱国珍教授、黄涛教授。各研究方向负责人分别是:区域民俗研究邱国珍教授、理论民俗研究姚周辉教授、文献民俗研究张靖龙教授、文艺民俗研究黄涛教授。
    注:本文内容主要依据温大民俗学对外宣传资料(大约2008年),部分内容为本人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加以补充。

TOP

引用:
原帖由 瑶族小妹 于 2011-8-22 12:59 发表
2011级清一色十位女生,她们,又将书写怎样的美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没有洪长青,打不倒南霸天啊。

TOP

继续,下个目标:一个亿。

TOP

引用:
原帖由 suntree 于 2011-8-30 07:32 发表
继续,下个目标:一个亿。
还是田老师狠。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温州大学的民俗学确实很不错,我就在温州大学就读。不是我为自己的学校打广告,由于我们现在太注重重点大学,什么211、985,确实,这些学校在整体实力上确实很强,但是毕竟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这种学校,我们现在教育的失衡现象是普遍的。这个排名是武汉大学在2007年排出来的,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排名,可以看出,前四位的学校都属于重点,而且都是211、985的,所以温州大学作为一个名不见金钻的地方学校,能够在这个专业跻身前列,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温州大学民俗学专业创立于2000年,在邱国珍教授的带领下一路向前,温州大学在2008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首个专门的民俗博物馆——温州市民俗博物馆、建立了图书馆民俗学特藏馆,相继在温州市永嘉县芙蓉村、洞头县望海楼、文成县孝文化馆设立了三个温州大学民俗学研究教学科研基地。现在温州大学的民俗学有专任教师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而非专任的教师则有十几名,涉及古代文学、文献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文艺学、语言学的相关教授专家,而目前温州大学的民俗学研究方向主要有区域民俗研究、文艺民俗研究、文献民俗研究、理论民俗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五个方向。现在的教师主要有邱国珍教授、黄涛教授、林亦修教授、姚周辉教授、吕立汉教授、赖施虬研究员、蔡克骄教授、韩雷副教授、武宇嫦博士等。而且最近几年温州大学的学生考上博士的、考上公务员的、直接就业的,基本没有出现空缺的现象。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1-8-30 21:02 编辑 ]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这是否意味着这一代民俗学力量成长起来之后,其中坚很可能是女生呢~

TOP

有可能是女生的天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