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论坛志

民俗学论坛志

民俗学论坛志


    随着民俗学论坛蒸蒸日上,新的问题也应该提上日程了。问题包括:如何解决多问少答的现状,如何把初学者的学术热情转化为学术实力,让大佬们和潜水者都能参加进来……


本人作为一名初入门者充任民俗志版主,却感觉自己很不称职。为了避免田园荒芜之危险,兹根据穆昭阳学长的提议和启发,开设:“民俗学论坛志”专贴。希望能使民俗学论坛会员的学术热情在这里继续保持,学术空气日渐浓厚,初步说明如下:


1、
   每天均需一名会员进行民俗学论坛总结,为避免重复工作,请提前给我站内短信息报名,可以寻找帮手,奖励150宝葫芦。任何会员均可对总结贴直接跟帖进行补充和评论。如果当天没人报名,我就先负责。可以匿名评论总结帖,把你的评论内容发给我,我以个人名誉向你保证会替你保密,然后替你发表。每月再进行一次论坛总结,奖励另行商议。


2、  内容和形式不限制。建议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论坛新人新事、学术热帖追踪、每日娱乐灌水大王、每日最佳发言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了,总结者可以自由发挥。


3、 X年以后,你们也会成为民俗志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记录民俗学论坛和我们一起创造的历史吧!以前的情况会慢慢补上。

4、请大家多提意见,让民俗学论坛志更加完善。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11-29 20:57 编辑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表示支持!

TOP

2010年11月29日21:30
年会余音:
      作为上届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为了学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新老交替之时,刘先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感动。志愿者风林火山老师说:“感动——刘魁立先生
当先生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中国民俗学会的服务历程时,
在先生动情地忆及钟敬文先生与学会往事时,
听大家自发的长时间地热烈地动情的为先生鼓掌时,
红装白发
眼睛湿润的还有我!”
恩施土家同学整理出来了“刘魁立先生告别时的演讲(录音文件&文字稿)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民俗学届有这么多鞠躬尽瘁的民俗学家,是我们民俗学之福!
最热烈的呼唤:【施爱东】呼唤可爱的陶老师
大家终于把70后陶老师请出来了,原来陶老师感冒刚好。这次年会真的很遗憾,没有见到陶老师。陶老师当选为学会的顾问,他的“陶立璠先生2002年7月17日关于修改《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报告”,为此次年会章程的修改提供了重要参考。
老李探花挨冻哥的照片PS让我们大保眼福,索要照片也成为同学们发帖的关键词。
值得学习的共同体:长江大学
本次民俗学年会长江大学的苏长鸿、刘慧、王晓艳做了很多工作,回去后还得为长江大学的非遗年会继续努力,《直播年会》迅速成为今日最热贴,让人钦佩!他们的引路人太阳鸟老师发帖《[大学本科民俗学会员的现实功能与历史意义 》值得大家一看。我们的同学不仅有热情,他们的水平也在与日俱增。他们对民俗学无比热爱,佛龛老师说:“
如果撇去自卖自夸的嫌疑,个人觉得民俗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问。尽管从目前国内学科版图来看,占的面积并不大,但是爱她的是自深深处的爱。我们没有做成一个文史哲那样超大学科的野心。只要给心爱她的孩子引出一条坦荡的路,搭建一个可以用知识来温暖自己温暖彼此的小窝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小窝要够坚挺还是需要一代代的学人去努力去付出去守护。
目前国内很多行当包括做学问的这个行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踩着前辈的肩膀上去之后再把前人踹得远远的的现象,令人寒心。所幸我们民俗学尚未出现这样的事情,也祈愿我们今后能继续爱后辈、敬前辈,一辈一辈健康有序地推进民俗学的发展。
作为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员,能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为本科生引出一条通往民俗学的小路是我们的职责,如果他们真的能顺利走上这条路,那就更是莫大的欣慰和荣耀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民俗学的梯队建设会更加合理,更加富有活力的!

风林火山老师的两个贴都很好。《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论点如下:1、不能以眼前利益决定对民主的态度
富人多怕民主,这是没有财产保障的反映。2、民主不等于多数人可以强制少数3、民主需要精英因素4、中国百姓民主素质不够吗
民主与公民素质关系不大,与个人利益有关系。
《民俗学史的新纪录——第七届代表大会专区》,林老师的思考很好,可以考虑和我合作哦
考研与就业版块的两位版主李汝宾老师和齐鲁青未了更新的考博及工作信息对大家很有用哦,有意者可去试试

最佳潜水员:竹林遗风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11-29 23:09 编辑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小波,支持支持!!!我是打酱油的!!你跟大高师兄,老卫师兄和学义多加油哈!!!历史赋予你们重任!!

TOP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21:30

年会结束后的那一阵照片的狂轰滥炸似乎要结束了。叶涛老师的《参会感言1:老当益壮》和《参会感言2:后生可畏》系列贴鼓励大家更奋然而前行在民俗的大路上。

太阳鸟老师对《人生礼仪》的回复

“最最被当代人所忽视的人生仪礼是:
成人礼!
这是学校教育常常不重视、社会教育常常不明白、家庭教育常常不忍心所为的极其重要的人生仪礼!
这一礼,可以青少年进入成人社会,懂得担当,懂得沟通,懂得未来,懂得创造,懂得成长……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最重要的人生之礼!”

韩雪春的一篇博文一个人的学术仪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07 09:04:11 / 个人分类:生活感慨

查看( 261 ) / 评论( 4 )

这几天特别想上万老师的课,本来觉得特别严肃的他也变得特别可爱起来。。。
第一节课万老师给我们讲了四个问题:
         1
民俗学学科是什么?
         2
、民俗是什么?
         3
、民俗学的学术指向是什么?
         4
、如何实现民俗学的学术指向?
其间,在回答与讲课之中,他偶尔沉思,偶尔激情,说起鈡老,特别深情,我想我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本来我复试之后一直在关注民俗学,暑假在家也积累了很多的问题,期待来学校之后可以有人解答,可来到之后,我发现我问题更多了,且是一些尚未形成文字的疑惑。因为不成文字,所以,与老师面对面却问不出来,只是,在老师讲到那个点的时候,我会豁然开朗,之后,仍旧抱着问题等待下一次的豁然开朗,上彭老师,刘老师,岳老师的课都是如此,老师们的智慧,勤奋,思维方式会特别感染我。。。
所以,放假7天,突然特别思念上课的时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开心。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出生、成年、成婚、死亡以及每年生日等人生仪礼,在每一个时间里,人都会脱离过去,长大,抑或承担某种责任,这就是一个人的活着的过程,一个人经历的所有有意义事情,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也会突然出现一个人来促进我们的突然转变,我认为这也是人生仪礼的一部分,用通过仪礼来研究都是有可能的,只不过,这比较主观,不易把握,但是,在做读书报告的时候,我们都会介绍作者,他的经历,他从小的生活坏境、学习坏境,特别重要的影响的人,大抵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对比一个人的学术生涯,我自己认为学术仪礼也是存在的,进入北师大学习就相当于出生或者进入这个世界的满月礼,我进入了民俗学的学习过程,毕业可不可以比作进入宗族的成年仪式,我们开始可以承担某种学术责任,只是,毕业只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出师还得看个人努力,以及受教育的结果,然后进入一个科研机构或者高校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也是我们的成长,直至离世,鈡老都还在为学术做贡献。。。他离世之后依然影响一代代的人。。。在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中,同样有某些道德遵照,某些禁忌(比如禁止抄袭),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当然,在每个阶段中,也是会有一些人的出现影响着我们的学术仪礼,这也就是我说的学术仪礼。
我很开心出生在北师民俗学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也开心有一大批优秀的老师们,兄长们,姐姐们,还有与我同时入学的童鞋们,他们都会在某一刻令我豁然开朗,促进我在学习之路上的成长。同时,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即使现在我还不优秀,总有一天我会学出来,会有自己的思想、见解。。。
而在刚入门之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踏踏实实读书,现在是读书的时刻,但我希望在读书之时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点拨,也希望我的导师康老师早点给我们上课。。。我现在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渴望对民俗学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我正张着我不大的求知若渴的眼睛望着这个世界,也希望自己尽快迎来一周岁的生日,并希望在那时,我已经是一个可以自己走路的孩子。而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会给我这样的启示作用,我等待着,努力着。




成长的过程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用勤劳和汗水来沉淀自己吧!


最近的八卦贴首属《会场外的征友报告》,各路豪杰纷纷去凑热闹。要不是为了省电话费,大家早就给那几个电话号码打电话了。田野就在身边,可是下手的就一个人。

车前子老师《村级普选不值得推崇》一贴应该引起讨论,张润平老师的回复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 本帖最后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11-30 21:42 编辑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小波加油哦,看好你们呦

TOP

贴上今日cfngroup的帖子
“各位坛友:

首先,请允许团队以集体的名义感谢著名诗人马知遥老师对论坛的诸项事务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自马老师接管话题讨论版块并出任首席版主期间,话题讨论一直是本论坛的热门版块,该版为论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点话题。

鉴于马老师近两年学术、田野等事务将更加繁忙和本人请辞的意愿,自今日起将不再担任话题讨论版的版主。加之,另一位版主恩施土家将进入考研复习的攻坚阶段,也不宜再承担繁冗的论坛管理事务。

故,本版块面向论坛内外招募新版主。
招募启事和条件详见: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xtra=page%3D1

论坛热诚欢迎热心于民俗学论坛管理事务的志愿者前来应征!

论坛全体老师、童鞋、同仁再次感谢马知遥老师的无私付出和风雨与共!”
马老师也是我们论坛的老人了,也是我们很多坛友的引路人,当大家有问题时,马老师总是很热情的回复,实在是我们志愿者团队的楷模!!向马老师致敬!


辛苦的放牛班的课堂从昨晚熬夜为我们发了不少帖子,实在辛苦!志愿者对论坛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希望能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民俗学论坛志愿者团队!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2010/12/2
21:30

太原年会后,一些重要的问题正在提上日程。根据中国民俗学会新章程的精神,中国民俗学会的网站建设会更加得到重视。如何保持论坛的活跃程度,提高学术讨论的气氛,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首先的一点就是志愿者团队的建设问题。本次年会所邀请的志愿者比去年增加了大部分新面孔,下次的年会势必会有更多的新面孔出现。因为志愿者除了论坛管理外,自己也有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事要兼顾,志愿者团队早期的成员为论坛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有些志愿者因为忙而渐渐淡出管理,我们自己以后说不定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大家仍然会一如既往的关注论坛,但论坛新志愿者的引进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持志愿者团队的可持续性,避免出现其他论坛人走茶凉的后果。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旧帖重新提升,仍然引起会员的关注,这就是这些帖子的价值。比如马知遥《民俗学网和我》:民俗学网和我去年5月30日参加在浙江嘉兴举办的民俗学活动时,我在民俗学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这一路过来,发现民俗学网真是一个上网以来学术收获最大的地方。尽管自己过去是现当代文学专业,尽管自己步入民俗学太晚,但因为有这样一个网站,我开始有意识地追踪学界的研究动向,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其他人的博客和网站了解他们正在关注的问题,这样自己关心的问题也在一步步清晰,而在阅读他人的文章时也在不断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缺陷。
这样,我发现换一个专业真得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重新另立炉灶,甚至重新开始。而过去所学只起到很少的作用。紧迫感随之产生。
好在长期以来读书的嗜好让我慢慢地寻找着转向民俗研究的感觉:从经典和学界同行那里吸取经验,吸取营养,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自己需要具备的知识。而且尽可能让心态沉稳安静下来。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积累思考再积累再思考。不断地写,智慧在写作中得到了提升。相信那么一天,自己的民俗研究可以像文学创作和研究那样游刃有余。
愿那普天之上的神看顾我,给我向上的力量,无穷的勇气。
近日阅读民俗学前辈山曼先生的《流动的传统》,震动和激动一直弥漫在心。从民俗中寻找被历史遗忘的痕迹,在历史中思考民俗的深层意义,在田野的游走中重新认识和发现。山曼先生已经给我们后学做了最好的榜样。读好书就如同一次生命的重逢。你找了许久,突然碰到了它,如同找了旧友。心灵顿时开放光亮起来。


马老师对专业和民俗学网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我们论坛众多会员共同的感情支撑起了中国民俗学网和论坛的一片天空。我们有理由说:我们会做的更好!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很有意义啊。

TOP

2010/12/7
21:30

民俗学论坛志愿者信息:新增话题讨论(六神合体)、日常生活民俗(程霞)、岁时节日民俗(王东芝)版主各一名。
民俗学论坛管理员英古阿格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他的回归必将在论坛掀起风暴。
钟老主编的《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学作品》又出第二版。经董晓萍老师的努力,与会代表有幸获得了这套作品。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天上一日,人间数年。
换了人间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12# 的帖子

临近期末考试,也没坚持写下去。大家莫怪啊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前些日有关日本地震热闹了一阵,尤其是一些有关盐荒与谎言的话题使讨论引向深层,施大侠的灵异谣言”披上“科学外衣”是这场谣言风波的终结。蜜三刀的民俗学咆哮帖倒希望一直咆哮下去,这也是民俗学忍无可忍,欣欣向荣的表征。关于卡扎菲是否该扎,还是该卡,也有不同非议,与时俱进,民俗常新。

有人要给民间信仰取“大名”也是引起纷议,乍闻此事,颇感诧异,引起坛友挞伐,但最终使讨论引向理性层面,这也论坛趋于成熟之气象。
除了话题讨论外,发帖率最高的是高校论坛,其中长江大学是中流砥柱,庆祝“川粉俱乐部”正式挂牌、西校区会员交流会、网络教学平台等猛事层出不穷,云南大学的茶马古道研讨会也热闹了一阵,大高与贝贝女男女搭挡,效果奇好,值得鼓励。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录取、讨论信息也是丰富多彩,使论坛名副其实地成为一国民俗之论坛。
其它版块时不时地冒一些新帖,尤其是电子书库一断地更新,使论坛有了衣食无忧的保障。
不知所云。为了延续这样一个好点子,就这样鼓捣一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