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二小组 [打印本页]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9-13 15:35     标题: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二小组

请大家结合专业及家乡相关方向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9-14 16:48     标题: 鬼谷子传说

我的家乡没有入选非遗民间文学的故事。所以想分享一下隔壁临漳县的故事:鬼谷子传说
据当地人传说,鬼谷子是其母“食谷而生”,因而取名鬼谷。目前,临漳县谷子村有一座清代的鬼谷子祠堂,保存着一块完整的光绪年间碑刻,上面叙写了鬼谷子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在邻村盐食,还存有一块明朝的圣母碑。近年来,临漳县将鬼谷子文化与邺城文化、建安文化相结合,启动了鬼谷子文化景区建设,先后建设了祠堂、战国军校馆、鬼谷子文化展馆、先秦文化展馆等。2010年,临漳被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分会确定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
临漳县邺城东北十余里谷子村和盐食村一带,广泛流传着为春秋时期鬼谷子故里和出生地的传说。鬼谷子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周游天下,在云梦山传道授徒。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毛遂等都是他的弟子。其母后来也修炼得道,超脱凡尘,被人们尊为王老圣母。
鬼谷子的母亲王秀芝没出阁时,因吃了花园内水缸边的谷粒而怀孕,被父亲赶出家门,在村南草庵子里生下鬼谷子,是天宫玄微子转世人间,得到观音菩萨的保护。秀芝严加训诲,教子成材。这是一则感应生孕,无性生育的类型传说。人们对历史上帝王将相、杰出人物的诞生,往往敷衍上各种神秘、离奇的传说。
鬼谷子童年时即有奇能。他帮母亲打柴,受太上老君引导,到云梦山学艺。听到母亲召唤他的声音,能够立时回应母亲,并能当晚返回故里南庵子,以免母亲牵挂。母亲听说鬼谷子到云梦山学艺,非要到山上看个究竟。太上老君得知此事,派大仙婆婆劝阻。鬼谷子母亲不听劝说,大仙婆婆只好让她骑上老虎上了云梦山。
在古邺临漳县谷子和盐食村早在明代以前,人们就立祠祭祀鬼谷子(俗称王禅老祖)及其母亲王老圣母。谷子村现有清代建造的鬼谷子祠堂,并保存有清代光绪年间记载鬼谷子生平事迹的古碑一块。盐食村早在明代就建有王圣母庙,并于2000年出土一块明代记载王圣母和鬼谷子庇护乡里四方百姓业绩的古碑。
鬼谷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研究它、挖掘它是我们的责任。鬼谷子文化作为宗教信仰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可以抚慰心灵,安定社会,消灾弭难,普利众生;鬼谷子民间传说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9-14 17:19     标题: 抚顺地秧歌

抚顺地秧歌
   抚顺地秧歌,有时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在今辽宁省抚顺满族发祥地一带。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抚顺地秧歌自清代以来一直在抚顺地区流传,深得群众喜爱。据1986年调查,当时尚有50个秧歌队在活动,然而目前渊源和传承人谱系较为清楚的只有4个秧歌队。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抚顺地秧歌在民间流传久远。由于环境变化、老艺人数量减少等原因,经常性的抚顺地秧歌活动已难于开展,表演的走阵、动作也有逐渐被简化的趋势,正濒临消亡,需要大力扶持。

[ 本帖最后由 那诗雨 于 2022-9-14 17:26 编辑 ]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9-14 18:59

我来自新疆,这里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属于他们的文化。在这其中玛纳斯是璀璨文化中的明珠。玛纳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玛纳斯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2006年5月20日,玛纳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5。2009年9月28日,玛纳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同的环境下创造的艺术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应该充分的保护这些艺术。包括我作为哈萨克族,也有一些民间文学,艺术没有得到完全的继承和保存,所以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将许多的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而我作为英语师范的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长处,尝试将这些作品翻译成英语,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并了解这些文化。英语是一种沟通工具,希望自己能利用好!为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9-19 15:50     标题: 满族剪纸文化

  新宾满族剪纸是融剪、说、唱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将满族剪纸、满族民歌和满族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来。新宾满族剪纸技法多样,分为单纸剪、双纸剪、立体组合剪、彩色拼黏剪、松明烟熏剪、火头烧烙剪和吊线动画剪等。所用的材料也比较特别,纸、布、绸、皮革、鱼皮、麻布、桦皮、树叶、红辣椒等材料,皆可成为剪纸艺人表现灵感的载体。有时艺人还根据画面需要,灵活运用烟头、香头或木炭,烫出点、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2008年,新宾满族剪纸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满族剪纸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特定语言和风格的剪纸艺术,这是一种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而厚重文化的民间艺术。
    经过数百年发展,满族民间剪纸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术。满族剪纸始于明代,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狗》、《龟》、《鹊》、《鹿》、《鹰》等剪纸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
    满族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如《祭祖》、《挂签》、《野祭》……长白山区至今尚有许多民间剪纸直接表现这种萨满祭祀的活动,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剪纸的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满族人朴素善良、耿直纯真的道德风貌。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9-20 19:35

请大家继续寻找想要表达的故事主题方向,畅所欲言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9-20 19:42     标题: 孟姜女传说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可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
河北孟姜女传说最早源于《礼记·檀弓下》所记杞梁妻的故事。至唐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与后来的孟姜女故事已很接近,不过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春秋时代改为秦朝,地点由“齐长城”变为“秦长城”,人物由齐国大将杞梁夫妻变为燕人杞良及其妻孟氏。到明代又多了“秦始皇逼婚”的情节,故事至此完全定型。孟姜女故事从江南松江府到北方山海关皆有流传,山海关东的凤凰山上建有贞女祠,即现今的孟姜女庙。
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
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 本帖最后由 李俊巧 于 2022-9-20 19:44 编辑 ]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9-21 11:37

哈萨克毡房是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逐水草而迁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穹庐就是指的毡房,从中可知,毡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毡房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游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在新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缀满了白色蘑菇似的毡房,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
  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拆卸和安装也很容易,一般两个多小时即可“盖”起来,所以很受牧民的欢迎。毡房的材料完全是就地取材,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栅栏的围墙外围上一层毛线编织的芨芨草帘,每根都用红、黄、绿、白、黑等彩色毛线编成和谐的图案,使毡房美观漂亮,外包白毡。
  毡房内部布置的大方、合理,井井有条,一个只有30多平方米的毡房内,既要有“客厅”、“卧室”,又要有“伙房”、“库房”。毡房的门一般朝东开。毡房内,靠门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进门左、右上方是铺位,正上方放置衣箱、马鞍,箱前铺坐垫,是招待客人的地方;进门左、右两侧则是放马具、打猎用具、拴幼畜和放炊具、食物的地方。
  毡房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气质、审美倾向、行为准则、宗教情怀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和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哈萨克族的毡房艺术在草原到处可见。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很多人对于毡房和蒙古包分不清楚,因为外形近似,不了解的人往往容易将它与蒙古包混淆。那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蒙古族和哈萨克族都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由于频繁迁徙,因此住房就必须能够随意移动。
毡房和蒙古包都是“毡帐”一类的可移动性的建筑。用标准的毡房和标准的蒙古包做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在顶部。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看建筑是圆形顶还是尖锥形顶,如果圆球形顶的就是蒙古包,而类似尖锥形的则是哈萨克毡房。
  毡房的顶部连接顶部天窗和墙体围栅的曲杆(斜拉杆),下端是做弯的弧形角度,拉杆与墙体缓慢搭接,从正面看是没有明确夹角的。因此毡房外形比较敦实,线条圆浑,棱角不分明,显得高耸厚重一些。毡房“曲杆”弯头的加工工艺,是哈萨克族的传统工艺。
蒙古包的顶部连接顶部天窗和墙体围栅的斜拉杆是直的,因此从正面看整个顶部呈三角形状,顶部和筒形的墙体有一个明确的角度。蒙古包顶部的斜拉杆是直杆,所用数量较毡房多一些。蒙古包外形简洁,线条明快,棱角分明,显得低矮平缓一些。
毡房,作为哈萨克传统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是哈萨克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文观和自然观。哈萨克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适合于本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创造了适应草原特色和艺术风格的居住文化。在辽阔的哈萨克草原和漫长的丝绸之路上,这种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无所不在,不愧为世界建筑艺术世上之灿烂的瑰宝。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9-23 08:26     标题: 本周讨论

民间故事or传统文化,不限类型。比如:美食,歌谣,传说皆可。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9-23 08:40     标题: 慧可大师

今天想分享一下我家乡的一些故事。我家乡“二祖村”名字中的“二祖”来源于佛教二祖慧可大师。一祖是达摩大师在天竺,所以慧可大师对于中国佛教有崇高的地位,在家乡二祖寺重建的时候,世界各国众多的佛教组织都前来交流。
二祖村本叫芦花村,1966年邢台大地震,房屋塌陷,地下的“宫殿”残缺露出,二祖舍利被挖出,从此更名二祖村,并且在1988,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关于慧可大师本人的故事,对于百度百科的那些故事我不太了解。但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听到过许多传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瘟疫肆行,各村的百姓都深受其苦。慧可大师在各村间往返,行医治病。当瘟疫散去,慧可大师将要离开时,街道的各户人家都出来敬送大师。形成“人形”通道,贯穿连接于多个村子,可见敬重。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9-27 09:15     标题: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
      满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于辽东满族文化圈内,辽东满族文化圈是指被辽沈满族民众称为“东山里”的长白山余脉广大区域。辽东满族民间故事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辽东满族神话、传说、故事等散文体口头叙事样式,如《天鹅仙女》、《布库里雍顺》、《天女浴躬池》等,讲述天神最小、最美丽的女儿因为吞食了朱雀(或喜鹊)衔来的朱果(或红果)而怀孕生下了爱新(金子之意)觉罗·布库里雍顺,他就是满族的始祖。而《日月峰》讲述的则是远古时期,世界死气沉沉,天帝的小女儿把左眼抛上天空,化作太阳;把右眼抛上天空,化作月亮;把脖子上的一串珍珠抛上天空,化作了星星;而小仙女为了救世却变成了一座山峰 —— 日月峰。满族民间故事生成于满族由渔猎转向农耕的时期,与汉族文化密切接触,彼此融合,具有满汉杂糅的文化特征。
      辽东满族民间故事是满族社会的集体记忆,是满族民众创造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现代化大众传媒对传统口耳相传信息传输方式的取代,更由于承传满族古老叙事的老一辈故事家相继离世,现代满族民众对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历史记忆已日趋模糊,有必要对辽东区域的满族民间故事传承人进行保护。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9-28 23:40

我是一个好吃的女孩子。在我们民间有很多特别的美食。比如,纳仁面条Нарын:盐和洋葱放在羊肉汤中,取出肉后,用原汁的汤煮面条或面条,然后取出盘子,把面条放在盘子底部,把肉放在上面,肉用刀切碎,与面条混合,最后撒盐、洋葱和其他调味品。
手抓羊肉Бешбармак:每年冬季到来之前,哈萨克牧民会进行”冬宰“,把肥嫩的大尾羊宰杀后进行风干,风干后的羊肉,保持了羊肉的鲜美,还有着松木般的香气,令人垂涎。
马肠Казы:熏马肠是哈萨克族特有的做法,把整匹马的肉切成块,塞进香肠里,然后用松木熏制,马肉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马奶酒Кымыз:乳糖发酵的马奶酒,是一种粘稠的雪白液体,喝起来有点酸,而且酒精度只有2%左右。
宝尔萨克Бауырсак:哈萨克的小吃,经常供应奶茶,像馒头和粥,制作时,在面条准备好后,放一些牛奶、黄油、糖,然后把面条在面板上卷成薄片,然后切成小钻石,炸成黄色。说到这里,我想家了,也非常想家乡的美食。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0-4 16:24     标题: 辽宁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原是农乐舞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体的舞蹈。
  乞粒舞有着相对稳定的传统程式,但又不受传统程式的限制,表演者可以根据现场情绪起舞,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当表演者情绪高涨时,大家各显神通,男性晃动象帽,使顶端长缨飞旋,划出美丽的弧线;姑娘边敲击长鼓边快速旋转,以形体的动感和美感传情达意;老年的扮演者不仅注重舞之韵味,而且注重姿态,动作变化繁多,能通过即兴表演将心底的欢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是朝鲜族农民群体舞蹈的典型代表。
  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如作周(一周岁生日)、回甲(六十大寿)、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村里老人都会牵头,组织歌舞表演,乞粒舞多通过家族传承。
  乞粒农乐舞,同用于祈神的“踩地神”农乐舞和用于自娱的农乐舞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具有鲜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观赏的农乐舞形态。其舞蹈形态复杂,动作洗练,技艺高超,因此在朝鲜族舞蹈中享有独特地位。但是,这种古老艺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和老艺人相继离世的影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4 22:21     标题: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0月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开幕,河北梆子剧种也在其中。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年)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5 19:55

刀郎舞这是流行于刀郎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男女成对的群舞,其舞蹈动作的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可居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换位、交错、配合的默契又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动作难度较大。随着音乐伴奏速度的逐渐加快,舞蹈进入高潮,人们跳起一种原地快速旋转的动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竞技性,不支者逐渐退场。有些人会晕倒在地,坚持至最后者为胜,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喝彩。
刀郎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具有浓郁的边塞气息和风格。舞姿开朗大方,粗犷矫健,使人欢乐,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刀郎舞是麦盖提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刀郎”是麦盖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在很久以前,这里没有人烟,只有沙丘、碱滩、红柳、胡杨。而在塔克拉玛干地方却有一块良田绿洲,居住着一些很早很早迁移或者战争遗留下来的人。后来由于大自然的变迁和宗教的传入,以及战争的影响,这块良田绿洲变成一堆一堆的沙丘,人们只好向叶尔羌河流域搬迁。
同时从喀什、和田、叶城、莎车等地也流入一部分寻求生活出路的人。这些按地区习惯分居成堆,形成一堆一堆的居民点,当时维吾尔族称其为”堆郎”,后来语音又转变成“多 郎”或“刀郎”。至今在麦盖提县居民中,仍有不少人称自己为“刀郎人”。

自古以来,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刀郎人经常狩猎,他们定周末为狩猎日,每逢这天,青年人手持长矛、木棒。弓箭一起狩猎。胜利返回后就聚在一起跳舞和演唱“刀郎木卡姆。”这里还有一部分人从事耕种,每当风调雨顺、粮丰畜壮之时,人们便围着篝火,通宵达旦 出狩猎的紧张和战斗气氛。
伴奏刀郎舞的音乐叫“刀郎木卡姆”,它原有十二个套曲,但已有三个套曲失传,现留下有九个套曲。每套分五个段落,每段配有两首诗歌,加在一起,全套共四十五段乐曲,九十首诗歌。用沙塔尔、独他尔、热瓦甫、卡龙琴、艾捷克、手鼓等乐器演奏。
刀郎木卡姆的歌词,是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的。过去多以嘲讽、反抗统治者为主,而解放后,则以歌颂新时代和幸福生活为主。歌词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铿锵有力。
刀郎舞流传颇广,不但在麦盖提,而且在叶尔羌河畔的巴楚、莎车,在吐鲁番盆地,都可以看到刀郎舞的英姿倩影。
如今,跳刀郎舞已成了维吾尔群众庆祝节日和闲暇娱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很多体操和武术动作也揉和到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中了,使刀郎舞更加洒脱刚劲,引人入胜。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8 10:27     标题: 主题方向具体讨论

后续讨论尽可能围绕玛纳斯作具体方向确定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8 10:38     标题: 玛纳斯非遗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
  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自20世纪60年代起,记录、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23万行,共18册)柯尔克孜文本。目前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
  《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凝聚着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力量。它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包容了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传说、习俗歌、民间叙事诗与民间谚语,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之大成,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玛纳斯》的传承面临危机,一些重要的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已年过古稀,史诗传承形势严峻。因此,对玛纳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12 08:49

  对于柯尔克孜人而言,聆听《玛纳斯》演唱,不光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刘苒《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论文。首先从家庭、战场、社会三个方面介绍了《玛纳斯》的教育环境,分析了《玛纳斯》的教育目的,其次从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军事教育、体育教育四个方面分析了《玛纳斯》的教育内容,然后分析了《玛纳斯》的教育方法,包括说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醉法、自我教育法、评价法等,最后总结了《玛纳斯》教育思想的启示。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0-12 11:47     标题: 新疆 玛纳斯 基本资料1

浩瀚沙海,绵延山川,雄鹰掠过白桦林,牛羊横卧绿草场,清澈湖泊,白色毡房,勇士和少女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烤肉滋滋作响,瓜果十里飘香。
这里是新疆,‘玛纳斯’流传的地方。
“《玛纳斯》既是整部史诗的统称,也是史诗第一部主人公的名字。”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玛纳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依斯哈别克·别先别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玛纳斯文化源远流长,应运而生的史诗篇幅浩瀚、规模宏大,唱本长达几十万行,分为八个部分:《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泰》。”
最初的“玛纳斯”是一名千年前的英雄人物,他及其七代子孙率领柯尔克孜人民多次征战,反抗外来侵略者,并带领人民群众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因此,柯尔克孜人民以他为题材,在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伟大英雄史诗《玛纳斯》。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0-15 20:48     标题: 《玛纳斯》基本资料2

《玛纳斯》在柯尔克孜族人民中流传,演变近千年之久。但在过去一直没有系统地搜集、整理或出版过,也没有留下刻本或抄本。1960年中央民族学院柯语班师生在新疆乌恰县搜集、记录并翻译了民间歌手铁米尔演唱的《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片断。汉译文由《天山》1961年1、2月号发表。从1961年起,由中央民族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先后多次组织《玛纳斯》工作组,广泛地搜集、记录了数十位民间艺人、歌手演唱的《玛纳斯》,共计60余万行。其中以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最长最全。现已全部翻译成汉文。1962年将第一部汉译文铅印成资料本,共两册,3万多行。此外,1961年12月新疆日报发表了第一部片断汉译文。1984年,柯尔克孜文版《玛纳斯》第一部第一分册和第二部第一分册出版发行。目前汉文版全部,正在积极组织编辑、出版之中。
除我国外,《玛纳斯》史诗在苏联、阿富汉等国中亚地区也曾广泛流传。根据现有资料,早在16世纪,穆斯林史学家毛拉·赛夫丁·伊本、大毛拉·谢赫、阿巴思·阿赫赛坎迪用波斯文写的《史集》一书已经提到了《玛纳斯》的故事,但未记录其诗句。
截止目前,在国外《玛纳斯》或其片断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土耳其文、日文、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文、塔吉克文等文字的译本。
《玛纳斯》是一部规模空前的柯尔孜民族英雄史诗。整部史诗内容,包括了柯尔克孜入经叶尼赛——鄂尔浑流域迁徒游牧到阿尔泰——天山一带好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
《玛纳斯》即是史诗的总称,又是史诗第一部的名称。各部的名称及简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玛纳斯》,主要叙述第一代英雄玛纳斯联合分散的61个部落的阿拉什人,建立内七汗、外七汗共14个汗的部落,初步形成柯尔克孜部落联盟,共同抵御外侮、反抗克塔依、卡勒玛克、蒙古等异族入侵和统治、奴役的斗争历史。
第二部《赛麦台依》,主要叙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成长过程及其继承父志,继续与卡勒玛克人斗争,解放自己的人民和故土,以及由于叛徒坎乔第的叛卖和分裂,英雄惨遭暗算。在他被仙人使用法术救走后,柯尔克孜人又重陷内忧外患的情景。
第三部《赛依铁克》描述了玛纳斯家第三代英雄赛依铁克忍辱负重、经受磨难、终于长大成人后,内惩叛贼、外逐强敌,报仇雪耻、光复旧物,重振柯尔克孜族声威的英雄业绩。
第四部《凯奈尼木》,讲述玛纳斯家族第四代英雄,赛依铁克之子凯奈尼木平息内忧外患、惩治巴依富豪治国平天下,为柯尔克孜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功德。
第五部《赛依特》,讲述玛纳斯家族第五代英雄凯奈尼木的儿子赛依特斩除七头恶魔,为民除害的英雄功绩。
第六部《阿赛勒巴恰和别克巴恰》。颂扬了玛纳斯家族第六代子孙赛依特的孪生儿子阿赛勒巴恰和别克巴恰继承租辈遗愿,继续为反对卡勒玛克人的统治、压迫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第七部《苏木毕勒克》,唱的是玛纳斯家族第七代子孙别克巴恰的儿子苏木毕勒克大战并驱逐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等异族入侵者的功绩。
第八部《奇格铁依》唱的是玛纳斯家族最后一代英雄,苏木毕勒克之子奇格铁依历经人间艰辛长大成人后,终其一生为保卫柯尔克孜人的自由幸福与卡勒玛克贵族血战到底的斗争历程。
《玛纳斯》,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它不只是柯尔克孜民族文学的奠基石,也是柯尔克孜族从古代到近代关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法律、道德、宗教、艺术以及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百科全书。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15 21:29     标题: 《玛纳斯》情节结构

《玛纳斯》的情节结构同突厥语民族的英雄史诗相类似,其基本叙事框架是:祈子——英雄特异诞生——苦难童年——少年立功——娶妻成家——外出征战——进入地下(或死而复生)——家乡被劫——敌人被杀——英雄凯旋(或牺牲)。即英雄诞生于世,经历了征战与地下的考验(英雄再生的象征)获得人生的启悟与事业的成功的半圆形结构。这种叙述方式或史诗的宏观结构在柯尔克孜族口头传统中,不仅属于像 《玛纳斯》 那样讲述数代英雄人物事迹的史诗集群,而且也属于数以十计的其他史诗作品,甚至也被哈萨克、维吾尔、乌兹别克、土库曼、卡拉卡乐帕克等其他突厥民族广泛采用。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20 16:13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玛纳斯》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之大成,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目前《玛纳斯》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20 17:33     标题: 故事分享-冬不拉or玛纳斯的讨论

这周进行小组故事分享主题-冬不拉艺术or玛纳斯史诗的有关分享

[ 本帖最后由 李俊巧 于 2022-11-4 08:11 编辑 ]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20 17:36     标题: 冬不拉艺术

歌唱题材: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内容丰富,表现范围有赞美壮丽山河、歌颂英雄人物、叙说历史事件、表现各种动物等。在弹唱音乐的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叙唱诗作的各种不同类型,也有篇幅宏大的历史长诗、英雄史诗、爱情长诗、叙事长诗,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诗歌、谚语、神话、教诲、谜语、格言等。
演唱方式:
1、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它既有用于歌者的自弹自唱,又可用于舞者的音乐与弹奏。
2、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的流传方式为口传心授,乐曲在演奏时具有一定的即兴性和创意性。音乐形象的描述由演奏者用多种演奏手法进行夸张的塑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演奏形式由独唱、对唱和齐唱组成,内容丰富。它既为自弹自唱的弹唱者的歌声增加光彩,又为舞蹈者的舞蹈给予强烈的动力和细腻的感情。
4、在演奏姿态、左手指法、右手弹与拨法、长音奏法、声音力度控制、音色变化、双弦奏法、旋律奏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传统和理论。
5、表演形式多样有器乐(独奏、对奏、重奏、齐奏、合奏等)、歌(包括叙咏歌、叙事歌、史诗、对唱、习俗歌等)、舞乐(群众性自娱舞,单、双或集体表演的舞蹈)。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22 22:09

《玛纳斯》即是史诗的总称,又是史诗第一部的名称。各部的名称及简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玛纳斯》,主要叙述第一代英雄玛纳斯联合分散的61个部落的阿拉什人,建立内七汗、外七汗共14个汗的部落,初步形成柯尔克孜部落联盟,共同抵御外侮、反抗克塔依、卡勒玛克、蒙古等异族入侵和统治、奴役的斗争历史。
第二部《赛麦台依》,主要叙述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成长过程及其继承父志,继续与卡勒玛克人斗争,解放自己的人民和故土,以及由于叛徒坎乔第的叛卖和分裂,英雄惨遭暗算。在他被仙人使用法术救走后,柯尔克孜人又重陷内忧外患的情景。
第三部《赛依铁克》描述了玛纳斯家第三代英雄赛依铁克忍辱负重、经受磨难、终于长大成人后,内惩叛贼、外逐强敌,报仇雪耻、光复旧物,重振柯尔克孜族声威的英雄业绩。
第四部《凯奈尼木》,讲述玛纳斯家族第四代英雄,赛依铁克之子凯奈尼木平息内忧外患、惩治巴依富豪治国平天下,为柯尔克孜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功德。
第五部《赛依特》,讲述玛纳斯家族第五代英雄凯奈尼木的儿子赛依特斩除七头恶魔,为民除害的英雄功绩。
第六部《阿赛勒巴恰和别克巴恰》。颂扬了玛纳斯家族第六代子孙赛依特的孪生儿子阿赛勒巴恰和别克巴恰继承租辈遗愿,继续为反对卡勒玛克人的统治、压迫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第七部《苏木毕勒克》,唱的是玛纳斯家族第七代子孙别克巴恰的儿子苏木毕勒克大战并驱逐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等异族入侵者的功绩。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22 22:10

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在民间亦有比人还高的冬不拉
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琴声一会儿雄浑激昂,一会儿低回婉转,一会儿音韵铿锵,一会儿又如泣如诉......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0-26 09:53     标题: 玛纳斯原文赏析

第四部 凯耐尼木
……
黎明前的漆黑已经消逝,
红色的曙光抹染着万树千枝,
这时凯耐尼木恢复了知觉,
睁开了眼动了动无力的四肢。
坎库拉侧卧在他的身边,
周围的草地全被血染。
忆起了他经历的那场恶战,
在心里默默地将骏马称赞。
又想起克斯莱提的刁顽,
仇恨的怒火顿时燃满心间。
一转念想到那一双无辜的老人,
不知他俩又受到怎样的摧残?
“在这安静的岛上,可以治好伤口。
如果克斯莱提抓走善良的老人,
我心中的伤痛又怎能忍受! ”
他想到这儿又跨上了骏马,
忍着伤痛强渡过那段激流。
看到了渔人的毡房,
跳下马来徒步行走。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27 17:45     标题: 本周讨论指定题

如何认识财富对人的两面性价值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30 10:20

财富可以给人以享受,但也可能会给人带来麻烦和苦恼。有些人发了财,虽然也变得风光起来,可仅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皮囊,钱并没有让他们充实起来,反而使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了。当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时,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是没法填补其空白的!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

[ 本帖最后由 古丽娜 于 2022-10-30 10:22 编辑 ]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30 10:21

假设自己手中只有一张可打20个洞的投资决策卡。每作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相对地,能做投资决定的次数也就减少一次。假如投资人真受到这样的限制,他无们就会耐心地等待绝佳的投资机会出现,而不会轻率地作决定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0-30 10:21

财富可以给人以享受,但也可能会给人带来麻烦和苦恼。有些人发了财,虽然也变得风光起来,可仅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皮囊,钱并没有让他们充实起来,反而使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了。当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时,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是没法填补其空白的!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0-30 13:46

追求物质财富,争取生活过得富裕些,是人之常情,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利令智昏、见利忘义,就太不应该,太不值得了。“金钱具有两重性,它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可以使人辉煌,也可以使人堕落。”金钱虽好,可要正确对待,取之有道,不值得为了它放弃快乐,放弃道德。
为什么有的人对物质的追求如此贪婪?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心灵深处的淡定,缺乏生命内在的信仰,缺乏道德力量的约束。

[ 本帖最后由 那诗雨 于 2022-10-30 13:48 编辑 ]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0-31 08:27     标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富之重要是生存需要,生活所需,是物质基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取之无道。有道之财,多多益善。无道之财,无尽漩涡。这其中的区别就是是否能成为财富的主人。不受财富驱使,就能成为财富的主人。成为财富的主人,财富就是生活的花团点缀,为生活增添美丽。但如果一旦被财富驱使,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成为财富的奴隶,财富无尽,欲望无穷,终有一日,知法犯法,难以满足。所以财富的两面性价值,是看人对于财富的态度。可以爱财,不可贪财。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1-4 08:09

按照小组分工自己分到的版块围绕玛纳斯进行深入探究

[ 本帖最后由 李俊巧 于 2022-11-4 08:12 编辑 ]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1-4 08:12     标题: 口头相传的玛纳斯

上千年来《玛纳斯》都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因此始终遵循着口头诗学的规则——在口头演唱中进行创作。这与书面创作有所不同。书面创作是写在纸或其他实物上,即使中间有间断,还可以继续创作或修改,创作思路也可以在其间不断扩充;口头创作则是面对听众演唱,一次演唱就是一次文本“再生产”,演唱的完成也就是文本的完成,下次演唱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文本,所以每次演唱的文本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异”。《玛纳斯》作为宏大的史诗,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其一字一句地进行复述,通常会在一些细枝末节、词句诗行及内容篇幅上有伸缩度,比如可以删繁就简,或对某人或某事进行细节描述,这是一种再创作,叫表演中的创作。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1-8 10:21

玛纳斯从头至尾全部采用韵文的形式,每个诗行7-8个音节,非常完整。在韵律方面,玛纳斯的押韵形式十分丰富,有头韵、腰韵、脚韵以及节奏韵等,其中,押头韵的诗段较多。由于音节完整,每个诗段都押脚韵,因此这部史诗节奏感极强,富于音乐性,便于歌手咏唱,给人以和谐美的享受。歌手演唱玛纳斯时,伴有各种曲调,有的高亢豪放,好像万马奔腾的战歌;有的沉稳缓慢,好像行云流水般的抒情诗。这些曲调保存了古代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是研究柯尔克孜族音乐重要的原始材料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1-8 23:33     标题: 柯尔克孜族基本文学特点1

柯尔克孜族由于历史上文字的轶失和变更,其文学遗产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柯尔克孜民间文学内容丰富,规模宏伟,题材多样,流传甚广。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从内容上讲,上至天文地理、人类起源,下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包括了柯尔克孜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体裁上讲,有史诗、叙事诗、歌谣、谚语、谜语、传说、故事、寓言、笑话都几乎囊括了民间文学的全部形式;从特点上看,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占比重很大,这与柯尔克孜人民喜欢即兴创作诗歌的民族特点密切相关。史诗和叙事诗最著名的有《玛纳斯》、《库尔曼伯克》、《赛依特别克》、《库洋阿里甫》、《艾尔托什吐克》、《托勒托依》、《西尔达克别克》、《江额木尔扎》、《玛玛克——绍波克》、《阔班》、《吐堂》、《沙如塔里伯克》、《库交加什》、《奥勒交拜和克西木江》、《库勒木尔扎》、《凯代汗》、《加尼亚和巴衣西》等,其中《玛纳斯》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1-14 10:59     标题: 传授与梦授

玛纳斯研究者们认为史诗玛纳斯的传承有两个传统:传授与梦授,研究者大都倾向于传授说,认为玛纳斯奇经过家传和师承两种传授方式,从前辈歌手那里传承而来。居素甫.玛玛依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民间文艺之家,父亲是个牧民,酷爱史诗玛纳斯,母亲和姐姐都是当地的民歌手,哥哥巴勒拜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家,他最大的功绩是把阿合奇县史诗演唱大师居素甫。阿洪和额不拉音演唱的玛纳斯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完整的八部玛纳斯唱本。哥哥巴勒拜把此本交给了比他小26岁的弟弟居素甫。玛玛依。居素甫。玛玛依从8岁开始就在哥哥的指教下学唱玛纳斯,仅用了8年时间,到了16岁就已经能将他哥哥记录、整理的史诗八部20多万行的内容熟记于心并进行演唱了。然而,玛纳斯奇们却往往坚持强调自己有过梦授的经历。居素甫。玛玛依的梦授经历很有代表性。第一次梦授经历:小时候与几个牧民在毡房里睡觉,梦见一一个骑白马的人,教他唱玛纳斯,醒来便会唱了。第二次梦授经历: 8岁时梦见玛纳斯、巴卡依、阿勒曼别特等人,这些英雄告诉他,40岁以前不要唱玛纳斯,40岁以后一定会成大玛纳斯奇。第三次梦授经历: 13岁时,一天早晨,在父母身边睡着,梦见玛纳斯、巴卡依、阿勒曼别特、楚瓦克、阿吉巴依五位骑马的勇士。此后,他看一遍玛纳斯的手抄本便记住了。(《史诗〈玛纳斯〉与灵魂信仰》,马昌仪,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第24~31页)这种梦授的观点带有神秘的色彩,玛纳斯在梦中显灵,亲自挑选歌手,把传唱史诗的使命交付给玛纳斯奇,这正说明了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民族的化身,是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之魂,在柯尔克孜族的人民心中是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凝聚力。这种梦授文化反映出柯尔克孜族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使民族凝聚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一种期望。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1-16 22:32     标题: 《玛纳斯》基本资料3

《玛纳斯》是形象地再现历史上柯尔克孜民族社会历史、草原游牧生活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层次、多向度的民族民间艺术宝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人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数百年来,尽管时世沧桑,历史更替, 《玛纳斯》却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成为柯尔克孜民族乃至中亚草原文化的巨大源泉和珍贵精神财富。[[[] 张凤武.《正气悲歌英雄史诗——论<玛纳斯>》[N].《西北师大学报》,1993(01)]]
玛纳斯诞生的过程也是古老的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史诗开篇以雄浑的气魄,唱出了历史的兴衰更迭和民族的荣枯变迁。唯有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一代一代地流传。英雄的诞生过程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1-18 08:09     标题: 传承人

居素甫.玛玛依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民间文艺之家,父亲是个牧民,酷爱史诗玛纳斯,母亲和姐姐都是当地的民歌手,哥哥巴勒拜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家,他最大的功绩是把阿合奇县史诗演唱大师居素甫。阿洪和额不拉音演唱的玛纳斯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完整的八部玛纳斯唱本。哥哥巴勒拜把此本交给了比他小26岁的弟弟居素甫。玛玛依。居素甫。玛玛依从8岁开始就在哥哥的指教下学唱玛纳斯,仅用了8年时间,到了16岁就已经能将他哥哥记录、整理的史诗八部20多万行的内容熟记于心并进行演唱了。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1-20 10:44     标题: 《玛纳斯》基本资料4

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文学,从最早的神话传说,到英雄纪功碑铭史传文学,从理想主义到英雄主义,承传相因、一脉续继,逐渐形成为英雄浪漫主义与古朴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优良文学传统,哺育着柯尔克孜民族文学从古到今发展、嬗变、演进、创新的历史整体过程。至11-18世纪《玛纳斯》所代表的民族英雄史诗发展时期,进一步发展了以英雄主义为基调,结合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理想的民族民间文学传统,并使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民间文学形态。与此,其传统主题思想内容也开始由历史主义向现实主义嬗变:即由大规模地描写民族斗争的全部历史和整体生活,向集中刻划、精心塑造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孕育并造就的个性化典型人物形象的过渡与转变。作为这种嬗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则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故事体叙事长诗的出现,并由此发展成为继民族史诗之后代之而起的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的主流和基本文学形态。[[[] 张凤武. 张扬民族精神的自觉审美观照(续)——柯尔克孜族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人文情结[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04)

]]柯尔克孜民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勃兴与发展,正是这个嬗变期文学形态形式多样化、日益趋向于反映民族社会的当代现实生活、塑造活生生的民族“当代英雄”典型形象为艺术使命的现实主义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和历史界碑。
作者: 李俊巧    时间: 2022-11-25 08:05     标题: 当代柯尔克孜族史诗传承及其现状

与上个世纪学者们的调查研究结果相比,史诗已然失去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也不像那个时代有层出不穷的杰出歌手,尽管民间仍然有史诗传承人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力图保护并延续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郎樱20世纪60年代初在柯尔克孜族自治州所属的三县一市中共采访从事《玛纳斯》演唱活动的88位玛纳斯奇,记录了40多种《玛纳斯》的异文。在当时的史诗普查中还发现了众多能演唱三部或三部以上《玛纳斯》的“琼玛纳斯奇” [③]。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五、六十年前史诗传承人群体正活跃于民间。而笔者的调查则发现以上统计数字已大幅度下滑:如今的大玛纳斯奇们几乎只能演唱史诗《玛纳斯》第一部的四、五个传统章节,最多能演唱第二部中的几个主要故事情节。可以说, “活形态”的史诗传统已奄奄一息。大致说来,有30%的柯尔克孜族乡村已经找不到史诗传承人,而70%的乡村仅有一位传承人尚在恪守“祖业”。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1-28 17:49

柯尔克孜族,作为我国 56个民族之一的少数民
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柯尔克孜族对婚姻奉
行外婚之策,氏族中的直系或者旁系5代内的同族
之间严禁通婚。另外,柯尔克孜族人跟其它氏
族、部落和外族青年,哪怕是同吃母奶但没血缘
的孩子,均不允许通婚。因此,男女双方确立关
系前,首先要了解对方的祖宗八代。
柯尔克孜族对婚姻十分重视,而且形式繁琐、仪
式隆重,具体包括:订婚、认婚和婚礼3个步骤
其中:
订婚,主要是由女方家操办,不像汉族是由男方
家负责。但男方是以“相亲团”的身份,牵着一头
羊,带上新衣服、金银首饰等彩礼,尤其是要准
备一副耳环作为订亲信物,当场由末来婆婆先吻
女孩额头,再将其戴上耳环,象征着女孩已正式
成了自家人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1-28 17:51

“山是我们的父亲,水是我们的母亲。
”这句谚语
萦绕在每一个柯尔克孜人心中。柯尔克孜族发源
千今俄罗斯叶尼塞河(柯尔克孜语为母亲河的意

一带
“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
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有 186708人。
说到柯尔克孜人,就绕不开《玛纳斯》。柯尔克
孜史诗《玛纳斯》 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
,是一部规模宏伟、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在
国内外享有盛誉。联合国曾将1995年定为“国际
玛纳斯年”
〞,2009年9月《玛纳斯》被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1-28 17:52

“山是我们的父亲,水是我们的母亲。
”这句谚语
萦绕在每一个柯尔克孜人心中。柯尔克孜族发源
千今俄罗斯叶尼塞河(柯尔克孜语为母亲河的意

一带
“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
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有 186708人。
说到柯尔克孜人,就绕不开《玛纳斯》。柯尔克
孜史诗《玛纳斯》 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
,是一部规模宏伟、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在
国内外享有盛誉。联合国曾将1995年定为“国际
玛纳斯年”
〞,2009年9月《玛纳斯》被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 古丽娜    时间: 2022-11-28 17:52

 《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自20世纪60年代起,记录、整理、出版了居素甫
作者: 那诗雨    时间: 2022-12-1 15:41

在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过程中,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遗产融入玛纳斯中,玛纳斯篇幅浩大,规模宏伟,但新中国成立以前并无文字记载,只是靠“玛纳斯奇”(人们对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的称谓)口传心记,世代相传。[8]
玛纳斯研究者们认为史诗玛纳斯的传承有两个传统:传授与梦授,研究者大都倾向于传授说,认为玛纳斯奇经过家传和师承两种传授方式,从前辈歌手那里传承而来。居素甫.玛玛依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民间文艺之家,父亲是个牧民,酷爱史诗玛纳斯,母亲和姐姐都是当地的民歌手,哥哥巴勒拜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家,他最大的功绩是把阿合奇县史诗演唱大师居素甫。阿洪和额不拉音演唱的玛纳斯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完整的八部玛纳斯唱本。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