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2)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2)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

---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入选论文

一、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存在现状
(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靠岸后的陆上延伸段是网状的,丝绸之路的原路依稀路标存在于北方、南方的千村万寨原创人文地理地貌和原创民居之间
陆上丝绸之路从新疆入境,至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关中、长安、渭南、中原以远;海上丝绸之路靠岸后,要在沿海各商埠、关市、互市、榷场间互通并走向大陆腹地。事实的路在古代是网状的。在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疑似存在着一条通衢大道;或在民间传统记忆中,有一条长驱直入、宽敞平坦的官路。其实这是现代人以现代的汽车路、公路、国道、高速、高铁线为参照想象出的一条古代交通大动脉。实际上,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延伸段原创的原路、原创的路的痕迹今天还能看见的到底有多少处?虽然还没有被普查、认定,但是它是存在的。沧海桑田,现代工业、现代交通诞生以后,隧道穿山,天堑架桥,原路的大部分以文化层的形态与今日各种新路、耕地、都市村镇建筑、院落的地皮叠加。以楼兰古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阳关、玉门关为代表的关城遗址,以嘉峪关、山海关为代表的城楼,还有万千烽燧、长城、关隘遗址等是最确切的路标存在;北方、南方石窟是凿在石头上的路标;四十里铺、三十里铺、二十里铺、十里铺、五里铺、三里铺、杜家店房、窑店、独店、王家铺或四十里堡、十里堡、张家堡是非物质的路名。丝绸古道两侧网状的小村原创地貌,也是路标并附着于地名之中,如茶马道、张家崾岘、二十亩趟、军粮地、官路、盐客路、盐路、胡同、胡同口、漕头景家、凤翔路口、独店什字、桥子坡、桥上、土桥等,它们连成一线,不是直线平坦,而是弯曲迂回,以山峰、沟壑、山湾、溪水、沟渠、梁峁、崾岘、坪上、横山为导向,自然形成了网状之路,与从古创立的集市、今日乡镇街道所在地相连。南方的水乡泽国、小桥流水、纵横密布的水运网络及渡口、岸口、码头及地名则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延伸段,有水运特征的白水洋、水洋、邵家渡、张家渡、双港、杜桥、王家河、李家河、苏家河多为村名,因水和水运,以埭、堰、坝、桥、笕、浜、渎、栅、阜、漾、滩、泾、塘字最为常见,附近村落多蒙其名。古代的中外客商以商帮为纽带,一部分以驼队、骡马商队、马帮、驴队、手推车帮、牛车帮、马车帮,一部分以船队把中外百货从国外运至各关市、交市、互市、榷场和连锁集市,何处能畅销,何处能发财,就在何处打尖寄宿发市,何处就是丝绸之路市场,商贾自古是以赚钱为第一目的。网状的丝绸之路在千千万万无名小村及农家的门前屋后经过,无名老屋亦是丝绸之路的无名商栈、路标,这就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地延伸段的前世情境。丝绸之路未曾断裂的地名和路之地貌链还顽强地存在于历史时空中,活在万分之一二人的记忆中。
(二)、丝绸之路原创路标和无名小村开创历史由大量的石窟群、百里石窟长廊、石窟带、土地庙、山神庙、三官庙或祠堂作为人文地理标志
1. 石窟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地上遗址,原创、原生态的丝绸之路是跟着石窟走的。
石窟群、石窟长廊、石窟带是跟着水(河流、山泉)走的,具体定点依据在于哪一片石头的石质密度高、崖面齐整如削。从今日新疆入境,著名的新疆石窟、敦煌石窟、榆林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泾川南石窟、庆阳北石窟、关山云崖寺石窟带、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甘陕泾河石窟带、子午岭石窟带、陕北石窟带、关中石窟带、中原石窟带、山西石窟带、西南石窟带,等等,无数的石窟龛存在于石头山之间,它们在悬崖上,超脱于时空,与时代发展无冲突,主要是不与历代建筑争地皮,不与世人争地产产权,不碍国道、省道、高速。钻山隧道也曾损毁了部分,但幸存者还与今日高速列车窗口中的笑脸示意,虽然无人关注它们,但会在近百年间存在,除非未来科技能在交通大动脉两侧、县道乡村道路两侧的石山土山中开发利用新的能源、资源,它们是会存在的。
它们是丝绸之路原路片段标志和地上遗址,有今天还能看见的路标的功能、价值;它们承载了中国化佛教文化、佛教历史、佛教艺术;还有大量的石窟是中外商栈石窟,古代商贾最早就曾住在石窟中,这是待研究、可催生出无数研究成果的无尽资源。它与本文主题无缝对接的价值,则是丝绸之路沿线无名小村开发史的见证、标志,是天然真实的、开村祖先原创的、人文原生态的、古代的,不是现代的山寨版旅游景点。
2.部分村落有庙和祠堂,庙和祠堂是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之一。
部分无名小村内外,如桌、如车或半间屋、一间屋、三间屋至建筑群的庙宇,自有神话、仙话、民间原始信仰、儒释道诞生,它们就出现了,年年岁岁有庙会,逢年过节、祝寿庆生、红白喜事去烧高香顶礼膜拜。一间屋或四合院式祠堂,自开村同姓人聚居后即产生。
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小庙、祠堂占据的寸土寸金地皮位置,是祖先智慧即中国智慧的体现,必定是藏风聚气、背风向阳、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怀抱众山、群山聚拢、二水合一、三水合一之地,或者在一个高高的山嘴上,有一间小庙,在举目之间,在任何角度都可以仰观它的高大。在村口,在村上,在胡同,在沟湾,在水侧,在村的靠山,在十字路口,庙宇、祠堂占地,即是神灵、祖先喜爱的风水宝地,是庙产,是村产,是谁也不去侵占毁坏的禁地,客观的存在于今天。
它们和石窟一样,是承载儒释道的千年平台,传承着中国道德、中国精神、中华元素,传承着华民族血脉即姓氏繁衍的物化记忆,保护着小村上百代民众心理平安,见证着人丁兴旺、安居乐业之境。小庙、祠堂也有被忽略的功能,是无名小村开发史的标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