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三小组

马克思财富观的利与弊思考

马克思独特的财富观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对于“什么是财富”这一问题有非常科学的分析。马克思的财富概念内涵丰富,这与他关于人的存在的界定直接相关。
首先,表现为财富的物质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须依赖一定的“自然产品”或“劳动产品”生活。而财富'就是这些可被利用的“具体效用物”,它既包括人类直接获取的“现成的天然产物”即“自然财富”或“自然富源",也包括人类通过劳动获取的“增加天然产物的劳动生产物”即“社会财富”。
其次,表现为财富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还是一种“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财富虽表现为效用,但“它是隐蔽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财富作为一种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所以,马克思强调要从“社会形式”属性上对财富的内涵进行把握,政治经济学就是对“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或“财富生产的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研究。
第三表现为财富的主体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人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世界”,并以此“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自我发展。“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马克思认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以此阐明了财富对于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对象性确证”与“主体性发挥”的意义。

TOP

河神与斧头故事中的财富观

从前,有一个贫苦的少年,每天都要为生计上山砍柴。这天,少年砍完柴后来到河边喝水,他刚弯下腰,别在腰间的斧头滑到了河里,少年急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河神,河神从水中出来,问少年:“你为何哭泣?”少年便把斧头掉到河里的事情讲给河神听。河神听后大笑道:“你别哭了,我帮你把斧头捞上来。”说完,河神沉入了水里。不一会儿,河神拿着一把银斧头出现了。他问少年:“这是你掉的斧头吗?”少年看了看,诚实地说:“这不是我的斧头。”河神又捞起来一把金斧头,问少年:“这把金斧头是你掉的吗?”少年一看这把金光闪闪的斧头,摇摇头说:“这也不是我的斧头。”河神笑了笑说:“我在帮你找找。”说完又沉入了水里。第三次,河神看出来是一把又破又旧的铁斧头。少年一见,马上说:“这就是我掉的斧头,谢谢您!”
河神把金斧头和银斧头送给了少年,作为对他的诚实的嘉奖。

村里有个贪心的樵夫听说了这件事后,也来到河边,故意把自己的铁斧头丢进河里,然后大哭起来。
河神闻声从水里出来了,对他说:“你为什么哭这么伤心?”樵夫装出难过的样子,说:“我的斧头掉进了河里。”
河神听了便沉入水里,不久,举着一把金斧头出现了。樵夫急忙抢过金斧头说:“这就是我的斧头。”河神脸色大变,夺过金斧头,说:“你在说谎。”河神说完就沉入了水中不见了。贪心的樵夫望着水面真的哭了起来,现在他连自己的铁斧头也没有了。

【启示】在这篇故事中体现出的财富观就是诚实与正当性。属于自己的财富是可以拥有的,而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不能用不正当的途径获得,如果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这样的原则在现在这个现在社会体现的更加完全,如果用不正当不诚实的手段得到财富,成为失信人员,不仅会人身受限如无法高消费无法乘坐高铁,更严重的,如果触犯法律,就要付出更多代价。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TOP

本周话题【财富观——财富的正义性】

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讨论财富争的正义性的问题

TOP

品评财富自由的绝对正义性

财富自由是由财富以及自由两个词组成。前者财富无需进行更多的说明,其本身就是一个特指的名词。但是后者自由一词的诠释比较难。我认为,财富自由被被绝对正义的影响。
财富自由被绝对正义的现象,包括不限于暴富的火热传播,搞钱话题的高度热门等现象,会发现当代社会主流的一个非常大的趋势:评判价值的标准正在趋向于单一。
评判一件事是否可行、评价人是否值得交往的时候,采用经济价值判断往往有着有着近乎绝对的优先级。可能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或者说,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为了避免引起争议,这里先狡辩一下,我并不是否认物质,否认物质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法解决,不可能有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当接受了价值的单一这个说法之后,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主流声音压倒性的要求年轻人,特别是男性(女性其实也好不到哪)要成功、赚钱、买房、996奋斗。因为财富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价值(意义)的唯一尺度。
与此同时,这也造就了这个时代独有的囚徒困境。虽然物质非常充足,但依旧远不足以达到乌托邦所描述按需分配般的极度富饶,生产力不足依旧是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有限的物质资源下,每个人都想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物质,不同阶级的恶性竞争则造成了资本压榨,同一阶级则造成了内卷。每一个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物质上丰沛的同时,却不曾发觉已然成为物质的狂热追随者。

TOP

探究中国传统财富观对正义性的理解

先秦儒家有关财富与道义的论述是中国传统财富观形成的根源所在。孔子提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进而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一系列有关义与利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获取财富是人之本性,并不是只要仁义而不要利欲;二:是财富的正义性,财富的获取必须有正当合法的途径,要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深刻阐述了利欲与仁义的关系,认为君子即使在财富缺乏的情况下,依然要恪守礼法,坚持仁义。荀子的观点与孔孟一脉相承,他提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可见义与利虽人皆兼有,但对两者的衡量标准与处理方式却大有不同,同时他还主张要约束好利求富的欲望和行为,以免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侵害他人利益。
    春秋以降,在先秦大儒义利观的基础上,后世诸贤不断深入阐释义利关系,从董仲舒的“正谊明道”到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思想,不仅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了先秦儒家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待财富的思维理念与行为方式。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西汉儒家集大成者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谊明道”蕴含着儒家先贤义利观的思想精华,同时也集中表现了董仲舒的基本经济观。他还提到:“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可见利出于物质层面维持生计的需要,而义则是道德层面修养心性的要求,源自道德层面的需求要比物质要求更为重要。当然,关于义利思想的认知,或者说对于中国传统财富观的塑造,除了儒家坚持的“重义轻利”思想外,“利先于义"“以利促义”等主张亦在不同时期一度盛行,尽管如此,它们也并未撼动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历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在华夏大地上最终形成的以“重义轻利”为主导的中国传统财富观,饱含着中国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底蕴,闪耀着中国哲学智慧的光芒。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财富创造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财富的创造、获取、分配、使用等过程中注定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拉大、财富伦理缺失等。这需要我们积极倡导中国传统财富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型财富观。

TOP

中国财富正义观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发端期,义者,宜也,也即“适宜”的意思,后来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义利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分别指精神性价值和物质性价值。义利观,是儒家关于道德与物质财富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看法。


在孔子、孟子和荀子那里,“义”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理性要求,制约和规范着个体价值的取向和财富的获取。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是在承认物质利益是人类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孔子虽说过“贫而乐”,“贫而无怨”,“富贵与我如浮云”,但这并不说明孔子财富观念淡薄,甚至鄙视财富。孔子承认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表达了自己发财致富的愿望,“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朱熹的注解:“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孔子不是一般地重视财富,更不是无前提地主张富国、富民,而是强调致富必须以道德上的正义为前提,即遵循正当途径,“以其道得之”。在孔子看来,“义”处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本体的地位,它是一种具有独立自足价值的卢在。

“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义”作为人的内'在道德需要,具有被优先考量的地位,被孔子视为一种第一生需要,这就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与“义”相匕“利”的需要是第二性的。孔子突出和强调“义”的一方面,并赋予义利关系以明确的阶级内容,进而把它发展为贵义贱利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乒),贵义贱利论的确立,奠定了孔子财富观的伦理价值基础。“在财富问题孔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重视财富,二是认为致富必须经过正当的途径”。
孔子的关于重视财富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先秦儒家都不否认个人获取物质财富和满足感性欲望的要求,因为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要受到“义”,也就是最高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规范和制约。这种伦理性财富观,正确认识到物质财富的手段作用,高扬了人的理性特征和道德主体意识。

TOP

本周话题【鄂州雕花剪纸】

请谈一谈你对鄂州雕花剪纸的感受或者看法。

TOP

对鄂州雕花剪纸的看法

虽然国家非遗网上说传承人稀少且年事已高,也只显示了一个传承人,但是经过收集资料与研究,我发现除了非遗网上的传承人张家忠,还有黄云山对鄂州剪纸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孟翠兰、曹小琴,传承人越来越年轻,作品越来越现代化,一代代的传承、延续、发展着,使我感受到了鄂州剪纸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

TOP

鄂州雕花剪纸——情感的载体,心愿的寄托

剪纸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开的,是百姓们利用手边最简单常见的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所以中国传统剪纸一直承载着百姓们最朴实的愿望,并延伸出了各种各样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的美好意象。可以说,剪纸最初诞生的原因深深影响到人们现在对剪纸的看法,如今只要提起剪纸,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窗花、年画等祈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虽然剪纸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内容的载体,但其在中国的生长过程使剪纸注定拥有与美好有关的情绪底色。
  当剪纸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时,当每一个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通过剪纸呈现出来时,由于剪纸注定拥有的与美好有关的情绪底色,会唤醒人们烙印在心底的亲切感,而剪纸“讲述”的故事则会激起人们的那些关于故事的回忆、感想、启发……此时就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与接收,而是有了情绪和思想上的互动,这种更深层次的互动往往会给观赏者留下更深的影响。

TOP

鄂州剪纸传承面临压力

鄂州民间雕花剪纸坐落在荆楚大地之上,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包括信仰崇拜、婚嫁丧葬、岁时节日、祭祀等多个方面。其发展历史悠久。它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鄂州雕花剪纸作为传统的艺术工艺,包括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都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钻研,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无几。雕花剪纸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日渐凋零,几近失传,需要得到更好的有效发展与传承。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与担当结合专业知识接过传承的火炬,为鄂州剪纸的传承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

本周讨论主题【家乡的音乐作品】

请介绍一下你家乡的非遗音乐吧

TOP

家乡音乐作品——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并夹用马锣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审陶大》、《合银牌》、《斩李虎》、《宇宙锋》、《闹金阶》、《哭祖庙》等。
  汉剧的脚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汉剧在发展中先后涌现出米应先、余三胜、余洪元、董瑶阶、李彩云、李春森、吴天保、陈伯华等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尤其是解放后形成的吴(天保)派和陈(伯华)派表演艺术代表了汉剧发展的高峰,在全国影响很大。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

TOP

家乡音乐作品——河南豫剧

豫剧在明朝中后期发源于河南开封,距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是在河南民歌、小调及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秦腔等其他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因为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所以叫作河南梆子,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豫剧。豫剧故事节奏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唱腔大气磅礴、抑扬有度,非常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恢弘大气的大场面。风格刚柔相济、豁达宽厚,具有“中和”之美。著名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五世请缨》《打金枝》等。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这也加快了豫剧的普及,让豫剧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表演形式。
《梨园春》是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栏目。自1994年《梨园春》栏目在河南卫视创办以来,深受老百姓喜爱。经过24年的成长,《梨园春》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的引领者,不仅是中国生命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也是最长时间持续在卫视黄金段播出的电视戏曲栏目,毕竟又有哪个河南人没看过梨园春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