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岳人》作者介绍 | 毁誉参半的人类学家——科林•M•特恩布尔

《山岳人》作者介绍 | 毁誉参半的人类学家——科林•M•特恩布尔

科林·M·特恩布尔于1924年11月23日出生在苏格兰哈罗的一个普通家庭。
母亲所拥有的善良热情的品质深深影响了年轻的特恩布尔。
6岁时他被送入当地非常有名的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上学并在那里一直呆到了高中毕业。
少年时期的特恩布尔非常喜爱音乐,一度是校内小有名气的管风琴手。
但是他的这些品质非但没有为他取得美好的回报,反而因为不擅长体育而被其老师讽刺「像个娘们儿」。
老师甚至一度认真思考是否要叫停他对音乐的喜爱以便可以帮他培养出一些男子汉气质。
在其十多岁的时候经历了人生重要的转折——特恩布尔目睹他的一个朋友惨遭一群男孩轮奸,面对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特恩布尔默默发誓一定要成为一个强大的人以免遭受恶行时不能自保。
高中毕业之后特恩布尔进入了牛津郡的莫德林大学学习。
大学期间他学习了音乐、文学,并跟着著名的人类学E·埃文斯-普里查德学习人类学。
1942年战争爆发时,他中断了学业毅然投身皇家海军以期贡献一己之力,战后他重返学校完成了他的学士学位。
此后他旅行至印度,并在印度波洛纳斯大学跟着安安丹玛依与奥罗宾多这两位印度二十世纪伟大的「圣人」(Indian saints)学习,并取得了印度宗教学与哲学的硕士学位。

1951年,特恩布尔开始了他的首次非洲之旅,在那里开始对比属刚果俾格米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1]
据说在先后对俾格米人的六次走访之间特恩布尔感觉自己领悟到了在印度所学习到的奥义——
他曾经被告知今后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这些人将向他展示如何在狼藉的生命之中创造美,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般能绽放出生命之美。[2]
在俾格米人中所做的田野调查而写成的《森林人》使特恩布尔在学界一炮而红,并为他在1959年谋得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一职(在1969年因为种种不公而毅然辞职),那时他博士尚未毕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离开田野之后,特恩布尔把所收集到的巴姆提俾格米人特有的管乐器「莫里莫」之音做成了音乐带,此音乐带后来通过商业出版在音乐界大放异彩,为许多音乐人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1953年特恩布尔行至加拿大西北部的耶洛奈夫,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在一家黄金开采公司任职。
1957~1959年他重返牛津继续深造,期间与一位叫卡玛丽·梅约(Kumari·Mayor)的印度女性订了婚,但是这段短暂的关系在特恩布尔遇到了他一生挚爱与伴侣约瑟夫·陶尔斯(Joseph·Towles)之后宣告终结。
约瑟夫·陶尔斯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两人于1960年宣誓结婚并公开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陶尔斯在特恩布尔的影响下进入马克雷雷大学学习人类学并最终取得了博士学位。
虽然在学科内的成就陶尔斯在其伴侣的光芒之下显得极其渺小,但是他在特恩布尔一生之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3]
风华正茂的特恩布尔在1964年在牛津获得了他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一切开始变得不顺利。
「自家后院着起了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同僚[4]开始指责说特恩布尔的研究弄虚作假,指责还含沙射影的抨击他的同性恋关系。
这只是风暴的前奏。
1965年特恩布尔获得了美国绿卡,开始进入美国学术界。
此时他继续着他在非洲对俾格米人的调查,同时也着手展开了对生活在乌干达与肯尼亚交接处山区里的IK人的研究。
1968年在亚洲展开了了关于西藏的研究并于并出版了《Tibet with Thbten》一书。

特恩布尔离开IK部落后,于1971年出版了《山岳人》(《The mountain people》)。
他在书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无疑给学界投下了重磅炸弹,引起了一场人类学学界旷日持久的争论——
包括对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的反思、田野伦理道德的反思、对人权的反思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反思与辩驳等等。
由于在书中他公开的强烈谴责IK人的文化以及提出要在文化上对IK人进行隔离、同化以便保护这个民族而使得他在学界成了异类。

纷沓而至的批评质疑之声包括:
对其田野资料真实度的质疑,
对他公开把调查对象的真实名字与照片公开发表而
引起的关系伦理道德的谴责、
人类学学者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田野之事,
以及民族志撰写等等相关问题。
这使他四面“楚歌”备受批评与质疑。

不过饱受争议的主角并未因接连不断的谴责与批评就改变其最初的想法并金盆洗手退隐江湖,在往后有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仍旧兢兢业业的献身于人类学研究。
1973年搬入维吉尼亚州的兰开斯特之后,特恩布尔在维吉尼亚州立大学任教,还着手研究起了死刑犯,努力的与死刑犯成为朋友,协同他们一起反对死刑。
后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任教,在1985年跑到了萨摩亚做起了玛格丽特·米德关于萨摩亚人研究的回访调查。
不过1982年特恩布尔为了照顾生病的陶尔斯而辞去了教职,1988年陶尔斯死后,伤心欲绝的特恩布尔将财产捐赠给美国黑人基金会,意在支持反种族歧视。
1990年在印第安纳州的布卢明顿,他协同老友萨博腾·诺巴特(Thubten·Norbuto)建立了藏族文化研究中心。
1991年,特恩布尔回到了印度达兰萨,并于1992年受戒成了佛家弟子。
1994年他回到了佛吉尼亚的兰克斯特,于该年病逝。

羽毛分割线

虽然学界对特恩布尔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特恩布尔从未期望过自己要成为一个客观意义的科学家,也没期望过会被主流学界接受。
他一生致力于尽可能的挖掘并揭示不同民族中的真善美,孜孜不倦的努力挖掘人类团结的证据,一生贡献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不可否认,
特恩布尔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巨大的,
他的独行特立的学术风格虽备受质疑,
但其留赠学科后继者的反思范例
与研究灵感是无可比拟的,
不止于此,
他的田野工作成果还给予了
其他民族音乐学者以研究的灵感。

补充内容:

[1]在这期间曾协助约翰·休斯顿的电影《非洲皇后》拍摄工作(虽然是打杂的),此片由凯瑟琳·赫本与亨弗莱·鲍嘉出演,在1952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脚奖,最佳导演提名。
——译自维基百科         

[2]此处译自维基百科与new world encyclopedia,经考证原文应是出自格林恩科写的关于特恩布尔个人传记《在非洲的臂弯里:科林·M·特恩布尔生平》一书。

[3]这一点毋庸置疑,《山岳人》的开篇特恩布尔坦言到“IK人教会我不要恨,琼帮我了解到了这一点。”陶尔斯在1988年死于艾滋病,特恩布尔说自己的灵魂也随着他去了,仿佛自己也死了一般,在陶尔斯墓旁设置了一个空穴,并在墓志铭中说道,这一天我们都死了。——后半部分译自
new world encyclopedia

[4] 该同僚是考古学家Ford,因为嫉妒特恩布尔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恶意中伤与指责。

[5] 由于特恩布尔的传记《在非洲的臂弯里:科林·M·特恩布尔生平》一书原文未找到,上述部分细节无法甄别真伪。参考翻译自new world encyclopedia,维基百科,以及Bruce Bower 关于特恩布尔的一篇介绍。

作者简介: 赵婕 广西师范大学民俗学2012届硕士

TOP

有空看看这本书,似乎有点意思。
六六大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