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人类的知识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方式,而口头传承的历史要长得多。对一些民族而言,历史记忆、知识体系、信仰传承、文艺创造等大都保存在口头传承之中。可以说,文化既保存在文字中,也保存在口头上。
  相对于语言,文字是“第二性”的,是从语言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语言可以没有文字,文字却不能没有语言。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口头文化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递角色。当然,书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文字发明和使用的环境中,人类文明和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文字虽然依附于语言,但一经问世和广泛使用,就具备了某些特殊属性。学界往往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作“前文字社会”或“无文字社会”,以区别于大量使用文字的社会。

  在历史上,文字有被神圣化的倾向,掌握文字的人往往被人敬重。制度化教育基本上是以抄本、刻本和印本上所记载的知识为核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将书本知识神圣化的趋势。而民众在千百年间形成的口耳相传的知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在今天的教育制度和知识体系中,虽然有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关注民众知识和文化的学科,但总体而言,重上层精英文化、轻底层民众文化的倾向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矫正。好在从20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以往偏重书面文化、轻视口头传承的倾向,给整体把握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体系带来了诸多弊端和限制,应予纠正。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与人文学术整体性地“眼光向下”交相呼应,形成了人文学术的某些新趋向和新领域,如“口述历史”“口头诗学”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国际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重新认识和估价民间文化的有效举措。它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在其框架内推动设立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首的两个名录和一个名册,以推动形成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赓续须臾离不开口头文化在代际和族群之间生生不息的传承,海量的民间知识和民众智慧是人类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 朝戈金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链接:http://theory.gmw.cn/2016-03/21/content_19368905.htm

 

[ 本帖最后由 孔军 于 2016-3-21 16:5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