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葛兆光:《纳“四裔”入“中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重建“中国”的努力》

葛兆光:《纳“四裔”入“中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重建“中国”的努力》

葛兆光教授《纳“四裔”入“中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重建“中国”的努力》的讲座提纲

2015年4月25日 00:05 阅读 42768




讲座背景: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社会》(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一书中提到,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是从“天下”到“国家”的转变,儒教变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这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受到强烈的认同(identity)危机,在理智与情感的撕裂挣扎之下,传统文化走向覆亡。

尽管列文森的观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但这种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阐述模式却无法揭示:如果传统文化全部被装进“博物馆”,为何现代中国既像一个现代国家,又像一个传统国家?现代中国面临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压力,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现代中国又为何要强调民族格局的多元一体?

概括而言,现代中国的形成,除了列文森说的“从天下到万国”,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脉络?针对这一问题,葛兆光教授的讲座
《纳四裔中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重建中国的努力》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讲座纲要:

注:由于我对葛兆光教授所讲的这一段历史比较熟悉,因此笔记不是很详细



一、“驱逐鞑虏”和“五族共和”——晚清重建“中国”的两种思路

驱逐鞑虏即恢复明朝的疆域旧制,将中国定义为汉地十八省(即明朝的十五省)。

代表人物:章太炎、刘师培、孙中山等等

代表作品:《仇满论》、《中华民国解》

反对者:梁启超。

代表作品:《中国史绪论》

外力因素:日本。同盟会和东亚会。《支那处分案》和《支那保全案》。

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东亚体系,中国的救亡手段就是肢解自身。

外力的刺激使更多的知识分子转向强调五族共和与中华民族。

出现学术上的四裔中华”。



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的新取向

1、中华文化本土说


以何炳松、李济、童书业等人为代表。批判中华文明外来说,强调人种起源的自主性。

2、古史辨


以顾颉刚等人为代表。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3、等到1930年代左右,中国学界感受到边疆危机(如九一八事变、manz**国成立等等),开始批判日本的侵略野心。



三、七七事变前后的研究取向


同东洋学和西洋学进行竞争,抵制其对中国疆域的论述。

1、历史学

强调古代中国人种文化的多元构成及现代民族的本土起源,不同民族何彼此交汇融合,启发对中国的认同,四裔中华”。

徐中舒:反对三代出于一元。

蒙文通:上古民族三系。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南三系,北三系。

2、考古学

代表人物:李济

带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研究中国民族的形成,反对西来说。

3、语言学

推广国语运动、不自觉的使用汉语(普通话)。

利用电影、广播:成立中央电影审查委员会,规定不得拍摄方言电影。


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台。

研究地方方言、异族殊语。

4、人类学

以中山大学和中研院为代表。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陶云达、马长寿、史禄国、杨成志等等。

验证各族出于同源,四裔同于中华。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

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的选择,以顾颉刚为例。

《益世报》的发刊词。

“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

《中华民族是一个》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



五、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提出“中华民族宗族论”。



短评:

其实是我想要请大家思考的几个简单的问题。

1、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提出已近二十年,是国内民族学论述的根基。这个理论是否还有完善之处?

2、纳“四裔”入“中华”提倡者几乎全部是汉族学者,请问同时代非汉族群体的中国论述是什么?

3当代涉及此类问题的讨论时,我们将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交流环境?

4、如何看待第二代民族政策

5、为何社会如此热衷于认同问题的讨论?缺陷?

6、不同的群体如何共同生活在一起?到底应该是commonbeing还是being in common


本文转载自:http://weibo.com/p/1001603835305290547796



[ 本帖最后由 一窍不通 于 2015-4-25 07:52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