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元宵节研究:专题汇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CNKI 博士学位论文题录


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研究

A Study on 《Ming Cheng Hua Kan Ben Shuo Chang Ci Hua》

【作者】张守连 【导师】黄霖

【作者基本信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3年,博士


【摘要 (中文/英文)】 文学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然而,笔者认为所谓中国传统文学在描写的对象和创作主体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正确地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必须考究当时的俗文学。说唱文学是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有必要在传统文学史中提高“说唱文学”的地位,以便用一种新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史,更加多方位、立体化地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并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看,《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以下简称《说唱词话》)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说唱词话》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被发现的,它所收录的是明代中叶成化七年到十四年(1471—1478年)间的作品,为北京永顺堂刊印,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可以说是上海的宝物。在《说唱词话》的作品种数和分类上,众多学者议论纷纷、见仁见智。笔者考虑到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内容的不同,把它们分为讲史类三种、公案类八种和宗教类二种来进行研究。 本论文首先述评有关《说唱词话》的先行研究,介绍其发现的过程。 第二章陈述《说唱词话》的成书背景,分为三节,第一节辨析“饲话”,第二节研究它的生产者和接受者阶层,第三节评述本书中珍贵的插图的作用。 第三章分析《说唱词话》的思想内容特征。它表面上阐发了儒教的价值观、佛教的道德观,而同时却包涵着对封建统治阶层的对抗和讽刺。它通过描写有关道教与世俗信仰的结合,使故事内容更加具有神秘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在书中反映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算命、占卜、解梦、元宵节、寒食节、婚礼和祭祀等的习俗。 第四章分为三节进行研究,第一节研究三大类即讲史类、公案类和宗教类不同的叙事结构模式特点。讲史类是四段叙事结构,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公案类的叙事结构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三个阶段结构,另一种是四阶段结构,即发端呻发展→高潮→结局,在此所说的“发端”,指“事件发生”;‘发展’指“案情的暴露、起诉”;“高潮即是“破案过程”;“结局”指“案子的处理”。宗教类的两个作品,在表面上具有三段叙事结构,但其内在结构可以用韩国盘嗖里的二元结构来分析。在此,二元结构意味着以紧张和舒缓的反复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第二节进一步精心分析各具体作品的叙事结构特点,从中探索、总结了它们具有一定公式的叙事结构模式。第三节分析了它们的叙述层差,可见其叙事结构并不单纯,而是千变万化,这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章着重叙述《说唱词话》的说唱艺术特点,并且探索塑造人物形象的规则,即从二元性的特点来说明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构图。《说唱词话》虽然具有韵散结合体,但明显以唱为主。本文细致地研究了说唱的运用方式,从中提出了〔说」和【唱]各自固有的作用。〔说]部分大致具有四个作用,即事件之间的连接;暗示或预示;【唱」内容的总结或要略;叙述独立的故事或神话的逸话。〔唱」部分一般具有五个作用,即描写某种情况或景物;描写人物外貌、性格、心理;[说]的内容反复叙述或更加详细叙述;事件进行的转换或者场面转换;主要事件的反复叙述。除了【唱]以外,其他韵文形式有【攒十字〕和插久诗歌。最后,分析其谚语和典故的用法,使语言具有娱乐性和教化性的两面性。 第六章阐述《说唱词话》的各个作品与其他文体文学互相影响关系。从中可知,讲史类三篇中,传说人物花关索是古来民间名将,《花关索传》与研究不同的《三国演义》版本有关,有关戏曲至今广泛流传。五代的历史人物石敬塘经过宋、元时期的变化,故事情节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历史记载,到了《石郎验马传》才成为独立的、完整的文学故事。((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叙述唐朝时随太宗征伐辽国、多次建立战功的薛仁贵这一历史人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加人了越来越多虚构成分,甚至薛仁贵成为救出皇帝的英雄。有关薛仁贵的故事显示了从历史到平话、从戏曲到说唱、从说唱到戏曲、从说唱到小说等等所有的文体形态之间的转移,其《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则具有桥梁作用。包公类的作品与元杂剧、明清传奇、贵池摊戏、《百家公案》、《龙图公案》、《三侠五义》和地方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说唱词话》在从元杂剧向明后期的包公小说演化的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已存的元杂剧的故事内容,并且把那时在民间流传并上演的故事迭编而刊印出来,影响到明后期的短篇包公案小说集的出现,并一道影响到清长篇小说《三侠五义》和《七侠五义》。由此可见,说唱、戏曲和小说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揭示了从短篇故事集向长篇小说演化的典型模式。包公类故事,到了《说唱词话》增加了神话的色彩,并且情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姿,因此,获得了艺术的生命力。笔者认为中国说唱的形式是从佛教俗讲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说唱本身具有宗教的色彩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宗教传统一道影响到明清宝卷。尤其是《莺哥行孝义传》,显示了从唐变文到明词话、从明说唱词话到宝卷的演化过程。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即从以七言为主的佛教讲经,经过明词……

Literature should reflect the life and thinking of people. However, the writer hold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s to a extent limited in its object of description and subject of cre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ancient folk literature for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life and thinking. "Shuo Chang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folk literature. Writer holds an all-round study of Shuo Chang literature should start from two aspects, i.e. the literature works and performing art. It is of high necessity to raise the status of Shuo Chang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order to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from a new angle and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is aspect, the discovery of "Ming Cheng Hua Kan Ben Shuo Chang Ci Hua"(referred as Shuo Chang Ci Hua below) in Jiading County, Shanghai in 1967,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Shuo Chang Ci Hua embodies works during Cheng Hua year 7 to 14 in Ming dynasty(14711478) which was printed by Yongshuntang in Beijing. Now it is kept in Shanghai Museum and regarded as a treasure of Shanghai. Many scholars disputes about the varie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works in Shuo Chang Ci Hua. Considered of its art expression form and main subject, in this thesi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for study, i.e. three kinds of historic stories, eight kinds of detective stories and two kinds of religious stories.This thesis first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other scholars,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discovery of Shuo Chang Ci Hua. Chapter 2 describes its background a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1 analyzes the Shuo Chang Ci Hua; Section 2 studies its writers and readers; Section 3 describes the function of the drawings in the book.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features of the contents. Its main subject on the surface describes the Confucian view of value and Buddhist view ofmorality, while reflects in depth the opposition and sarcasm on the feudal governing class. The combination of Daoism and folk belief gives the stories a more mysterious and romantic color. There are also many descriptions of ethnic customs such as fortune-telling, divipation, dream-reading, Yuanxiao festival, Hanshi festival, wedding, sacrificial rites, etc.. Chapter 4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1 describes the respective features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each classification, i.e. historic stories, detective stories and religion stori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historic stories features in 4 levels, i.e. start, development, climax and ending.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detective stories consists of two kinds. One is traditional 3-level structure, the other is 4-level structure, i.e. happening, development, climax and ending, "happening" here means "happening of the case"; "development" means "discovery and indictment of the case"; "climax" means "process of solving the case"; "ending" means "settlement of the case". The two religion stories feature in a 3-level structure on the surface, but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can be analyzed with dual structure, a feature in Korean Pansori, which means to organize the story with a repetition of tense and relax. Section 2 further analyzes the respective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each story, and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 formula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Section 3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narrative structures,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tructure is not simple, but full of changes to make the story more attractive and colorful. Chapter 5 emphasizes on the art features of Shuo Chang, and researches rules of forming character's images. Though Shuo Chang Ci Hua features in a combined style of prose and verse, but the part of Chang is more important. Further study of way of using Shuo and Chang reflects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The part of Shuo has four functions, i.e. connecting different cases, providing clues and…


【发表年期】2004年02期 【网络出版投稿人】复旦大学 【DOI】CNKI:CDMD:1.2003.125375 攻读期成果

TOP

CNKI 硕士学位论文题录(主题词“元宵节”检索结果)

题录信息段格式: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 毕业高校名称 学位 年度

[1]论《金瓶梅》中的元宵节
    张瑞,詹丹,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08
         元宵节及其相关活动在《金瓶梅》中出现四次,总共占据了十回的篇幅。在全书的时间流程中,元宵节的叙事位于故事主体情节的部分,其叙事密度与连贯性是其它事件和节日无法比拟的,小说以元宵节的叙事作为故事主体情节的“节点”。元宵节在《金瓶梅》中的另一特殊性表现在开拓了小说人物的活动空间,一方面拓展出狮子街灯市的临街住所等外部空间,一方面也使家庭空间得到了内部的深化和细分。在元宵节的赏灯、走百病、宴会等活动中,《金瓶梅》展示出元宵节及西门庆家庭繁华热闹与混乱矛盾的一体性。而偷情这一夹杂在节日活动中的特殊活动,带...

[2]明清时期岁时民间体育考略
    兰绍英,张熙惟,山东大学,硕士,2008
         明清两代处于古代与近代的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岁时民间体育活动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岁时民间体育文化,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对明清期间岁时民间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民间体育文化,并可以弥补这一时期民间体育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可以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本文以明清时期汉民族的岁时民间体育活动为基点,以文献资料法为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考察了元宵节前后的“走百病”、“跳百索”,清明节前后的“踏青”、“荡秋千”...

[3]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
    张玉,叶涛,山东大学,硕士,2008
         胡集书会也称胡集灯节书会,相传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大曲艺盛会。每年正月十二,周围群众为欢度元宵节,蜂拥赶往胡集置办元宵节用品。各地的说唱艺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开场献艺,说书、卖书,经年不衰。胡集书会是民间说唱艺人交流集会的重要平台,是由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共同呈现给世人的一场文化盛宴。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关注书会的命运,研究胡集书会传承至今的原因及影响其传承的几个力量。在反思胡集书会兴衰的过程中,寻求民间文化保护的有效路径。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胡集书会的深描,探索民间艺...

[4]丰宁民间剪纸中的满族文化和艺术形态
    李飞,诸葛铠,苏州大学,硕士,2008
         丰宁民间剪纸艺术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南北、满汉文化相互碰撞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丰宁满族民间剪纸多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构图丰满,富于变化,造型手法夸张,与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所流露出的“拙”、“雅”之气是一种天真的坦露,是一种单纯质朴的美。 丰宁当地满族人民把剪纸和民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人们把它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节日里,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等;剪纸的内容和题材也融入了满族的信仰和文化,如满族的...

[5]涵江元宵佳节民俗活动中的音乐以及文化内涵的初步研究
    林溪漫,王耀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7
         涵江,俗称“涵头”、属福建省莆田市辖区。每年正月十八、十九和二十这三天,为“鲤江城隍庙”一年一度的元宵庙会,也是涵江人民的总元宵。这里的民间民俗活动独具特色。尤其是流传千古的民间音乐,它依托于莆仙地区民间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固有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个案调查方法根据实地考察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涵江区元宵节民俗活动为例,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形态、节奏形态、结构形态等方面,对同时呈现伡鼓表演、十音八乐、演戏谢神的壮观景象进行详细分析。这些音乐事象...

[6]宋前元宵习俗与文学创作
    俞秀红,王青,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7
         论文分为上下篇。 上篇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为主,探寻元宵习俗的原始文化意义及灯俗的缘起。正月十五本是一个驱邪禳灾并求子的节日,由于隋炀帝的燃灯求佛,灯从而成为正月十五晚标志性的物象,又由于灯的特有的文化意义迎合了大众驱邪禳灾和求子的心理,从而灯俗盛行开来。 习俗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模式,与记录生活的文学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下篇主要论述了元宵习俗对唐诗宋词创作的影响。元宵节作为创作的触媒,已经成为唐宋文人笔下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不但史传、...

[7]中国春节文化与生命意识
    高春霞,武文,兰州大学,硕士,2007
         春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至今最隆重、最盛行、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节日。它产生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背景之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浓厚的生命意识。春节的起源、春节民俗、春节的艺术化以及春节的文化特性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生命的存在和长生、子孙繁衍和灵魂永生的观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春节的起源、春节民俗、春节的艺术化以及春节的文化特性等方面探讨春节文化与生命意识的关系。论文除绪论和结束语之外共分四个部分: 一、春节的起源与生命意识。关于春节的起源,学界具...

[8]贺州市客家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王荷珣,杨树喆,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7
         论文研究的是贺州市客家的饮食文化。在简要介绍客家饮食文化总的概况,提出选贺州客家饮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和意义后,文章首先分析贺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生成及其种类特点。广西贺州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客家居民为全市总人口的26%,堪称广西客家大市。贺州客家人虽然生活在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但它的道德观念、思想言行、生产生活、民风习俗等文化行为主要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贺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生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祖祖辈辈客家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创造贺州客家人自己的文化中,将本地饮食与中原菜...

[9]从节序词看北宋女性生活
    王艳春,刘锋焘,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07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民族民俗节日。节日千姿百态的风俗习惯是人们观照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女性在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些节俗先天具有深厚的远古生活的原型色彩,潜藏着充分的女性美的质素,它们为女性生活辟出了一角豁朗的天地。在历史艰难前行的漫长历程中,中国女性始终处于低下的地位,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念在历代都被当作有形或无形的文本,从男性中心的宗法制度社会存在发展的角度加以解读、弘扬,女性生活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厄运之...

[10]中国古代元宵灯节的公共艺术设计
    张卉,诸葛铠,苏州大学,硕士,2006
         本论文从中国古代元宵灯节这一公共节日的起源出发,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全面论述,并从公共艺术设计的角度,就公共性和艺术设计两方面,对中国古代元宵灯节进行分析。 本论文对元宵灯节的规划管理,包括人员参与、组织管理、大型娱乐活动的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古代灯彩的艺术设计及其艺术特征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中国古代公共艺术与古代公共时空、各阶层市民生活、城市的行政规划与商贸发展、活动区域的视觉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其互相间的紧密联系。 论文还特别就元宵灯节的设...

[11]唐宋女性出游与出游活动研究
    肖建勇,贾玉英;程遂营;陈蔚德,河南大学,硕士,2006
         出游活动是中国古代女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宋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女性出游活动相对活跃。 唐宋女性在出游服饰上,出现了一个由保守到开放再到保守的变迁历程。唐代初期,女性的出游服饰较为保守、封闭,以羃?在中原地区的流行作为特征。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女性的出游服饰逐渐变得大胆、开放。她们放弃了羃?、帷帽、甚至于抛掉胡帽而露髻驰骋。上层女性则乐于女着男装,流露出对美的大胆追求和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但到了晚唐时期,女性出游服饰随着国家的战乱和经济的...

[12]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
    柴楠,杨太,辽宁大学,硕士,2006
         有史以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狂欢活动。在西方,酒神崇拜及后来形成的酒神节、延续至今的狂欢节都反映了这一传统。在千变万化的“狂欢”的外表底下,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结构,即普遍的人性结构。人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导致了人的宣泄需要,当人的生物性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因为文化的存在而造成的对人生物性的压抑都会导致人的宣泄需要。原始人类就常常通过各种仪式,借助舞蹈等形式进行宣泄。实际上,狂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论在何种文化中、何种社会状态下,它都能找到滋生的土壤,对于生...

[13]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郭晓莹,齐裕焜,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5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本文试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认识福州地方文化中课程资源的独特价值,并寻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语文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引发人们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视。 论文阐述了课程资源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论述了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与目的,并对福州市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与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论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的名人和民俗...

[14]论宋代元夕词
    陈海娟,罗时进,苏州大学,硕士,2004
        节庆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史、社会风俗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推进,节庆目的逐渐由“娱神”走向“娱人”,渐而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与契机。元夕作为宋代最受重视的节庆日,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直接导致了元夕词创作的繁盛。本文从揭示元夕产生、演变的过程入手,探讨元夕节庆对宋词创作的影响,透视元夕抒怀词,体会其独特的抒情视阈及丰富的民俗事象、文化内涵,并反观元夕谀颂词,力求使宋代元夕词的生成背景、创作特点和独特的社会价值得到全面的展现。

[15]明代歌舞的初步研究
    蔡丽红,郑锦扬,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4
        明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因素萌发时期。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的扩大,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适应市民的需求,歌舞艺术有着新的重要发展。 这主要是:随着汉族政权的确立,汉族歌舞全面复兴;演剧的盛行,使昆腔歌舞为代表的戏曲歌舞日臻完美兴盛;与习俗活动相关的节庆歌舞也走向繁荣与全盛。明代歌舞主要是汉族习俗节庆歌舞、宫廷歌舞、边疆歌舞、戏曲歌舞等。乐舞理论著作相继问世,成为明代乐舞艺术理论中重要的学术现象。朱载堉创设“舞学”,并且对舞学作了系统的研究;关于舞与乐关系的论述、用古今融合的方...

[16]论仇远《无弦琴谱》的遗民心态及其意象呈现
    彭洁莹,闵定庆,华南师范大学,硕士,2003
         本文论述宋末元初词人仇远《无弦琴谱》的遗民心态及其意象呈现。 上篇,着重论述仇远的生平及其作为南宋遗民的沉挚心曲在其词集《无弦琴谱》的表现,主要包括: (一)亡国之恨 仇远的亡国之恨常在凭吊古迹时感发,荒颓的故国宫苑城郭寺观带给词人强烈的黍离麦秀之悲;而其咏物词亦多以比兴寄托手法曲折表达他的身世之感、荆棘铜驼之叹。 (二)羁旅怀乡之苦 仇远曾有八年...

[17]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其元宵诗论
    顾国华,罗时进,苏州大学,硕士,2003
         本文从唐诗和民俗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其元宵诗创作的几个问题,认为唐代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桥、张灯等元宵风俗事象,具有浓郁的生殖文化气息。唐代元宵节广泛的参与性和极度的狂欢性是同时代其他节俗无法比拟的,唐代元宵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透视唐代元宵节风俗及其元宵诗,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建设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

[18]中国崇虎习俗初探
    易兰,吉成名,湘潭大学,硕士,2002
         崇虎习俗是人们崇拜虎而形成的习俗。崇虎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如此,崇虎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因此,研究崇虎习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系统地研究崇虎习俗不仅是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有助于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崇虎习俗的文化价值,弘扬虎文化,丰富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但是,崇虎习俗的研究现状与其地位及其重要性极不相称,存在着诸多不足。只有系...

TOP

超星图书馆中涉及元宵节的书籍

1、《中华二十四节气》
   
作者:王修筑图文   页数:141   出版日期:2005.12   SS号:11580010   
简介:中华民族有悠久的自然科学传统,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的精华。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内容,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源流和各节气的时间、物候、民俗,配以大量精美摄影作品,生动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季节和时节的知识,以及我国人民  
主题词:二十四节气-基本知识  
目录:
元宵节•正月十五 第121页

2、《庆典活动策划及致辞》
作者:黄阜生主编   页数:316   出版日期:2005.10   SS号:11580090   
简介:本书介绍开工庆典、开业庆典、节庆、婚庆等41个庆典活动的准备工作及主持人讲话致辞等。属通俗类图书。  
主题词:文娱活动-组织管理  
目录: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第311页

3、《节日的灯谜》
作者:隋晶 田鸿牛编   页数:384   出版日期:2004.02   SS号:11556260   
简介:本书以32个节日为主题,精选灯谜200余条。  
目录:
  3.元宵节 第30页
3.元宵节 第269页
4、《对联》
作者:历象编著   页数:466   出版日期:2005.01   SS号:11619991   
简介: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以精悍的篇幅来表现的一种文体。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用对联,包括传统节日联、现代节日联、人际交往联等;第二部分是对联文化,包含对联小知识、《声律启蒙》、名人联等。  
主题词:对联 作品集 中国 对联 文学研究 中国  
目录:
元宵节联 第128页

5、《走近中国老节日》
作者:聂鑫淼著   页数:264   出版日期:2005   SS号:11580205   
简介:本书专写中国老节日,由百来篇随笔连缀而成。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了解他,并挖掘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其发挥新的作用。  
主题词:节日-风俗习惯史-中国-通俗读物  
目录:
  元宵节灯节赏灯诗 第35页
6、《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
作者:陈伉   页数:467   出版日期:2004.12   SS号:11556257   
简介:本书收集了唐伯虎的诗文书画等方面的作品,分丹青、书法、诗文三部分,分别就他的历史传承、画作技法等方面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  
目录:
元宵 第338页

7、《心中的鹊桥》
作者:徐文斌著   页数:411   出版日期:2004.09   SS号:11316300   
简介:本书收录了作者与爱妻书信而结缘,从相识到相知8年多的信件与日记,体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男女特有的思想、感情风貌,展现了人间的真爱之美。  
目录:
晋南元宵节 第209页

8、《夜夜新知识365》
作者:易沫   页数:365   出版日期:2004.04   SS号:11267501   
简介:本书收入了365则与自然、社会、科学、人体、动物、植物、军事、历史等有关的知识故事,内容广泛,故事趣味性强,叙事简明,浅显易懂,可作为孩子的课外读物,对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有很好的作用。  
目录:
 元宵节 第298页

9、《中华文化之谜》
作者:施宣圆   页数:447   出版日期:2002   SS号:10405523   
简介:本书精选了近百个谜题,包括“清宫医案揭谜”、“将军和妓女”、“蒋家王朝掌门人”、“奇案不奇”、“事论一世纪”等。  
主题词:文化史 中国 通俗读物 CT S078527 文化史  
目录:
正月十五观花灯 元宵灯节源于何时 第379页

10、《消费驿站》
作者: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组编   页数:289   出版日期:2001   SS号:11073355   
简介:本书以调查实验为手段,以数据事实为依据,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客观公正地为消费者提供消费服务、消费指南。  
主题词:消费 基本知识 CT S082215 消费  
目录:
33/元宵节话元宵&张颖 殷红 第136页

11、《中国传统节日择吉大通书》
作者:乐其麟编著   页数:222   出版日期:2001   SS号:10658060   
简介:本书描写了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节日的信仰与禁忌,节日的饮食习俗,以及相关的人生礼仪、诗文游艺等等,对民间节日文化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示。  
主题词:节日 风俗习惯 中国 CT S039129 节日 CT S022030 风俗习惯  
目录:
十五 东方朔巧设骗局 元宵女喜会双亲(元宵节) 第39页
十六 洪宪当年传禁令 沿街不许喊元宵(汤圆) 第41页
十七 入境何须问太平 但看元宵闹花灯(灯节1) 第42页

12、《古筝音乐》
作者:周耘编著   页数:181   出版日期:2000   SS号:10419259   
简介:本书内容包括:古筝的历史源流;古筝的构造和基本演奏技法;古筝流派与著名筝家;筝乐名曲欣赏。  
主题词:筝 音乐史 中国 筝 音乐名作 音乐欣赏 中国 CT S094666 筝 CT S088933 音乐史 CT S088927 音乐名作 CT S088937 音乐欣赏  
目录:
八、一幅元宵民俗风情画--《闹元宵》赏析 第136页

13《冀东民歌研究》
作者:刘荣德   页数:525   出版日期:2000   SS号:11213485   
简介:本书从题材、体裁、旋律、调试、曲体、衍变、演唱、创作等诸多方面对冀东民歌进行了多侧面、立体化的研究。  
主题词:民歌 研究 河北省 CT S052736 民歌  
目录:
闹元宵 第521页

14、《趣苑杂谈》
作者:朱凤利编著   页数:332   出版日期:2000   SS号:11430591   
简介:全书共分十大部分,从三皇五帝到民间习俗;从国旗国徽到衣食住行;从成语故事到人生哲理,从宇宙天地、风雨雷电,到商海沉浮几乎包罗万象。  
主题词:科学知识 普及读物  
目录:
元宵节拾趣 第46页

15、《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作者:杨琳著   页数:378   出版日期:2000   SS号:11105037   
简介: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春节、元宵节、上巳节、社日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月节和腊八节等13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主题词:节日 风俗习惯 中国 节日 风俗习惯  
目录:
火药爆竹出现于宋代元宵节 第69页
元宵节起源诸说评判 第69页
(一)太一之祭与元宵节的表象联系时间相符 第75页  更多...

16、《中国社会风俗史》
作者:秦永洲著   页数:405   出版日期:2000   SS号:10342885   
简介:本书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进行系统介绍。涉及到民俗事象、物象,以及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民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  
主题词:风俗习惯史 研究 中国  
目录:
第三节 元宵节 第174页
  一、元宵节的起源 第174页
  三、吃元宵 第177页

17、《中国社会文化礼俗》
作者:张欣编著   页数:357   出版日期:2000   SS号:11304074   
简介:本书是面向外国人介绍中国风俗、教授汉语的教材。分为六部分:“礼仪”、“思想观念”、“民俗”、“节俗”、“人生礼俗”、“社会”。每部分分为若干节课。课后有练习。  
主题词:风俗习惯 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 课外读物 风俗习惯 对外汉语教学  
目录:
第三课 元宵节 第222页

18、《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
作者:王贵元   页数:844   出版日期:1993.9   SS号:10089208   
简介:本书收有解释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代的诗、词、曲、白话小说等特殊语词词条近2万条。  
主题词:古典文学-词语 中国 词典 词语-古典文学 中国 词典  
目录: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第654页

19、《文人侃吃》
作者:何平   页数:262   出版日期:1993.7   SS号:11202773   
简介:本书收有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名文人论吃的作品,分为国吃漫论、吃坛杂说、美食珍闻等6部分。  
主题词:散文 中国 现代 选集  
目录:
 摇元宵 小民 第203页

20、《徜徉在美的王国》
作者:孙勃著   页数:264   出版日期:1992.3   SS号:11474541   
简介:本诗集包括采英撷华、山河恋、生活之树、歌漫征程4辑。诗人抒发了对生活、劳动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主题词:抒情诗 中国 现代 选集  
目录:
淄博元宵灯会印象 第17页

21、《中国北方俚曲俗情》
作者:李志强   页数:293   出版日期:1992.12   SS号:10176602   
简介:本书精选中国北方竹枝词120首,反映早期京津市民的爱憎、苦乐悲喜的市井生活。  
主题词:竹枝词-文学研究 中国 文学研究-竹枝词 中国 风俗习惯 研究 东北地区  
目录:
5.元宵节 第64页

22、《元曲精品》
作者:李汉秋   页数:384   出版日期:1992.10   SS号:10403097   
简介:本书收有散曲、杂剧、南戏若干。  
主题词:元曲 中国 选集  
目录:
〔黄钟•醉花阴〕元宵忆旧 第76页

23《饮食的学问》
   
作者:本书编辑组   页数:235   出版日期:1989.3   SS号:10724861   
简介:本书共收490多个条目,分选购存放的技巧、厨房操作的学问、饮食结构与营养、食疗与健美、饮料70题、家宴与菜谱共6部分。  
主题词:饮食 基本知识  
目录:
怎样做元宵 第30页
煮元宵有窍门 第45页
元宵•营养•药用 第144页

24、 《生活中的 1000 个小窍门》
作者:山东省消费者协会编   页数:296   出版日期:1989   SS号:11476194   
简介:本书分为饮食常识、四季服饰、家用电器、居室家具、日常用品、文化生活、花草虫鱼、卫生保健、美容、验方、巧辨真伪10大类,700多条。  
主题词:科学知识 普及读物 家庭生活 知识  
目录:
巧炸元宵 第74页
元宵的多种吃法 第79页

25、《作家童年散文百篇》
作者:吴继路   页数:673   出版日期:1988.4   SS号:11158166   
简介:本书选编了鲁迅、茅盾、张洁等我国现代、当代百位作家追述童年少年生活的散文。  
主题词:散文 中国 现代 选集  
目录:
元宵戏&徐铸成 第224页


26、《中国风土趣话》
作者:李玉川   页数:276   出版日期:1988.10   SS号:10118989   
简介:本书分“节令民俗”、“天气之谜”、“文房才秀”、“民艺瑰宝”、“器物拾趣”、“五谷丰登”、“草药传奇”、“艺文杂俎”等12个栏目,共113篇。  
主题词:风情录 中国  
目录:
元宵节 第6页
元宵 第253页

TOP

TOP

东风夜放花千树 古代元宵节灯会经济


青丝


新华网  2009年02月04日 14:18:45


图中是宋代宫中庆祝元宵节的情景。图片来源:文汇报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民间习惯于通衢大道通宵张灯,供人观赏猜灯谜,猜中者多可获赠奖品,以增添情趣。这个流传已久的民俗,谓之逛灯会。

      灯会起始于汉朝,最盛于宋。李商隐曾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描述了唐代的都城灯会:“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平白浅易的诗句,彷佛一幅徐徐打开的滚动条工笔画,晚唐时期的街市上,游人仕女如织、车马喧阗竟夜的场景,如在当前。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满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生动记述了南宋时期的灯会盛况。

      宋时的灯会兴盛,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很大关系。《武林旧事》中记叙,南宋中兴之后,都城临安一些茶馆每临近元宵节,就顺带悬挂花灯售卖,数年后渐成气候,遂形成了专业的元宵灯市。灯市于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开市。为了繁荣市场,京城的行政长官每年都会派专人巡视,并且根据每家商铺门前悬挂的花灯数量,补贴相应的蜡烛、灯油以及费用。到了元宵之夜,京尹会亲自前往视察,并随身携带一只装满了纸币的口袋,市场上的每一个游动叫卖的小贩,都能获得一个由京尹派发的红包,以感谢他们为繁荣市场所做的贡献,谓之“买市”。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官员也会在维持秩序、治安安保方面下大力气,以保障观灯百姓的人身安全。灯会期间,城中凡是热闹人多的地方,都点有巨烛或松柴照路,大量的兵卒罗列在旁,形成了一个个治安岗。有时在路灯旁边还会有被示众的犯人,披枷带锁,身上注明了犯罪的缘由,如乘人不备偷抢妇女的环钗饰物,抑或品行 不端,趁着人多故意在妇女身边耍流氓。实际上,被示众的犯人在此之前就已犯罪入狱,拿来顶缸示众的目的,意在警告心怀不轨之人,杜绝不良意图。

      南宋的皇帝对于民间灯会也非常感兴趣。每年的元宵节,到了二鼓时分,皇帝就带领着内宫中人,乘小车到宣德门的门楼上观赏鳌山。鳌山是用竹木材料扎盖而成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通常位于在灯市的最中央,上悬数百盏各式花灯。鳌山的规模,在《大宋宣和遗事》里有记载:“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而在皇帝观赏灯的时候,京尹会挑选一批衣着整洁、食品干净卫生的小贩,另外还有一批歌舞曼妙动听的艺人,于宣德门外等候。赏完灯,皇帝会召这些人到门楼上表演,平时难得外出的妃嫔内人,也纷纷购买小贩售卖的零食。由于她们不了解价格,所费比常人往往要高出数倍,甚至有商贩因此而一夜致富。

      到了明代,福建一带的灯会也很兴盛。凡富贵人家,不论是曲院回廊,抑或内院寝室,都会张灯,有的人家一年甚至要张设上千盏灯。到了元宵之夜,这些人家就会洞开院门,任人游览,以炫耀家势。街市上的人家,门头上都会悬挂两盏灯,每十家则合建一座彩棚,各种造型图案的花灯应有尽有。每年元宵的黄昏时分,街市上就开始有小孩子手拉着手,大喊“求饶灯”,成为一种特有的民间风俗。

      而在京城,元宵之前的几天,东安门外迤北大街的灯市上,就汇聚了各地的客商和能工巧匠,引来的观赏者也是络绎不绝。短短的数天时间,做花灯生意的客商,不仅要拚制作工艺,也要比并经商的实力。因为灯市附近的商铺和住房,每邻近开市,租价就会连翻数倍,一般的小生意人轻易不敢问津。灯市上,各种各样工艺新颖的花灯,无所不有,有镶嵌珠宝珍玩的花灯,也有从海外贩运回来的洋灯,其中的价昂者,一盏就要卖上千蔖银子。

      明代笔记《尧山堂外纪》中载有一事:某年的元宵灯节,京城有巧匠用糯汁烧成琉璃瓶的模样,其中放养了几条小鱼,在烛光的映衬下,尤为精致美丽。黄岩人王古直花重金买了一盏,爱不释手,某天他一不小心,把琉璃鱼灯碰到地上,摔了个粉碎,他悲叹道:“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由此足以一窥明代花灯的精巧程度,以及价值几何。而在明万历乙酉年的元宵灯会,发生了严重的失火事件,大火烧毁了千余户人家的房屋。第二年,官府禁止搭建彩棚和鳌山,灯会也不复昔日之盛。(香港文汇报 青丝)

TOP

老北京的风俗:趣话元宵节

中国网 china.com.cn 2008-02-20





灯谜:民国时期河北武强彩印灯画。




风来了,雨来了,

一群人敲着鼓来了。

什么鼓,大花鼓,

咚咚咚,过十五。


这是流行在河北某些地区的童谣,元宵节之前,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念着,一片急切盼望过元宵节的心情跃然纸上。大年春节之后,人们又迎来欢乐的元宵节,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元宵节原始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张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道教有所谓“三元”神,即上元天官、中天地官、下元水官,这三官神分别以正月、七月、十月十五日为诞辰,因此这三个日子就分别叫上元、中元、下元。

关于元宵节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粗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太平御览》引《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太一也叫“泰一”、“泰乙”、“太乙”,早在战国时期即被人所奉祀,宋玉《高唐赋》就有“醮诸神,礼泰一”的记载。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武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节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汉明帝的敕令燃灯和佛教有关。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从关于汉室三位皇帝的记载、传说可知,元宵节张灯之俗最初是在宫廷举行的,后来才传到民间;其节俗活动又与佛教有些瓜葛。再加上道教对元宵节俗的浸染,可以说元宵节虽不是朝野、释道一时、一事造就,但确实是它们的合力铸成了后世完整、丰富的节俗。

唐朝是自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其国力之雄厚、社会之繁荣,则更是空前绝后的。唐都城长安也和西周、两汉一样,例行宵禁。《新唐书·马周传》云:“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每到夜晚,白昼热闹非凡的长安就变得冷冷清清,所谓“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一年之中大多是要宵禁的,但唯独元宵节期间特许弛禁放夜。《太平御览》引韦述《两京新记》云:“唯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隋炀帝虽然是个浪荡子,元宵节的娱乐活动搞得空前盛大,但隋毕竟国力不济,做不出什么大模样来。而到唐代就不同了,生产力的发达和社会的富庶给礼俗、娱乐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唐代的元宵节俗活动的规模年盛一年,极尽姿态。这时的元宵节期已向十五前后各展一日,变成了三天。

元宵节与皇室的关系是从节俗开始形成的时候就有的,汉、隋、唐,无不如是。与此同时,都市及其发展对元宵节张灯、观灯之俗也有相当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到宋,都市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且也形成了市民阶层,而封建皇帝又热衷于逸乐,再加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为元宵灯节的丰富、完善提供了可能。隋、唐时代虽也有浪荡皇帝们元宵节玩乐长达一个月的记录,但一般只是三天,而到宋代,灯节则由三而五,从正月十三试灯延续到十八才收灯。

元宵节期、节俗活动似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而言,从汉代的一天到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一直是延长的趋势,而到明代,节期又增加到十天,自初八至十七夜罢,昼为市,夜为灯,蔚为壮观。据《明会典》记载,当时的皇帝还曾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十天,以度佳节。节俗活动与前代无多差别,只是灯火的形制更加精巧、多彩。

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其节俗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现在,每届元宵节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土台戏……等等。这种活动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节,正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火树银花不夜天

鳌山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也最能概括此节的活动,即张灯、放火。张灯、放火是元宵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其余观灯游赏以及社火百戏都是真接或间接由此发展、引申而来的。在古代元宵节的雏形里,张灯基本是元宵节唯一的活动,当时所谓的“灯”现在已经是知之不详。不过,可以想见那时的灯绝无唐宋时代复杂多变的形制。纵观两千年来元宵节灯的发展,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即:这灯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组合、从静止到活动、从单纯到装饰的发展过程。尽管时至今日,单纯的、独立的、静止的灯仍然并不鲜见,但它们不再是全部而只是部分了。最初的灯是单纯、静止的,它不能运动,也较少装饰,并且多是单个独立的。其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装饰最先迈出步伐,灯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饰。首先是灯的形状变得五花八门起来,各种几何形状如圆、短、方、角等出现了,仿生的如龙、马、黄瓜、柿子以及人物等也出现了;同时是灯的装饰性加强,除灯框多加雕饰外,灯笼上又有了彩绘,所绘内容或吉庆图案,或花草动物,或小说戏曲故事。

元宵节张灯之盛、花灯之多,必然要形成贩卖花灯的灯市。宋代都市业已形成这种灯市。周密《乾淳岁时记》云: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开始,“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范成大的《腊月村田乐府》“灯市行”小序云:“风俗尤竞上元,一月前已买灯,谓之灯市。”他的《上元纪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叠鼓,灯市早投琼。”

烟花不像灯火可以长明,而只是一霎闪烁,但这短暂的闪烁比灯光却要耀眼、绚丽得多;况且烟花的发展也和花灯一样,由简单而到复杂组合,可以构思设计得宏大、持久;此外,烟花的动感远较花灯为胜,可以急如流星,可以烂若花开,且有声有色,颇能激动人心,撼人魂魄。

烟花与爆竹是一个家族的,但后者较前者的出现要早一些。据宋高承《事物记原》说,火药的杂戏始于隋炀帝,后世逐步完善达到今天这种声色俱佳的境界。爆竹只有声响,无多可观;花灯只有色彩,没有声响;烟花则综合二者,既可观,又可听,并且有像爆竹一样迅捷或像某些花灯一样舒缓的动感。简单的烟花也只有可动可观却无声响的,正与爆竹相对。清代京城孩子们玩的“滴滴金儿”不爆不响,只喷花,就是如此。复杂的烟花则好像现代的实战模拟,可以构拟一曲“炮打襄阳城”的活剧。烟花的名目也像花灯、火炮一样,复杂多样、五花八门。

清代的烟花承袭明代,但花样上更是韵致别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谈到了盒子、花盒、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炮打襄阳城等。今人常人春详述清代元宵节各铺户争放花炮、焰火“酬谢主顾”的情形,其中谈“盒子”最详,其词略云:

一般届晚,首先放万头鞭,加放二踢角、飞天十响、大旗火,继之则放太平花、铁冲子、八角子、炮打襄阳城之类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类的花盒,最后才放盒子,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须预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照例是向观众祝贺的吉祥话。例如:“恭贺新禧,祝君健康”之类或是主办铺户的字号,然后映出“长明塔”、“珍珠帘”、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仙人或其他戏剧人物的图案。还有映出诗句的。(文/常人春 摘自《老北京的风俗》,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文章来源: 吉林日报

TOP

传统节日“画船”上的戏曲之魅

翁敏华

  
2009年02月09日 08:37:37  来源:文汇报  



    中国戏曲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一个个岁时节日为时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为人物形象人生命运的转折和象征,这样的实例多得难以计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节日等传统文化,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如今一切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  

    今年元宵节,上海昆剧团的品牌项目“传统·中国”民俗节庆系列演出再度推出,邀请新年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世博建设者们,走进上戏剧院,观赏古老而典雅的昆剧《紫钗记》慈善公益演出。结合民俗节庆,展示和推广传统戏曲,很有创意。早在5年前,上昆就举办了“七夕版《长生殿》”公演,效果很好,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去年,他们推出民俗节庆系列演出:Let’s戏元宵《风筝误》、丽人上巳曲会、端阳曲会、七夕情未央、中秋曲会再现,等等。我以为,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传统节日靠戏曲传承  

    我们知道,中国戏曲与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戏曲的内容、情节,以一个个岁时节日为时间背景、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为人物形象人生命运的转折和象征,这样的实例多得难以计数。     

    就拿这次上昆上演的《紫钗记》来说吧,汤显祖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情爱故事,与一个个节日捏合在一起展示,融合在一起表述,使得节日文化和人生仪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剧中,立春日是霍小玉“上头”即行成人礼的日子,元宵节是她与李益相识并一见钟情的日子,花朝日是他们成亲的日子,两年后的寒食节是他们离别的日子,七夕情未央两人两地相思、一样难眠,中秋时节成了李益与众将士“征人望乡”、“月圆人不圆”的底色,而重阳则是小玉“思妇牵挂”、为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置办寒衣的时辰。汤显祖《紫钗记》几乎动用了一年中所有的节日作为剧情时间的背景,并不是平面地机械地用用而已,而将它们与生命、与爱、与离别、与喜怒哀乐的人之七情六欲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人生中“节点”意义的文化标识。     

    传统节日,正是靠民间过着、戏里演着,这样传承下来的。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是《紫钗记》剧中最为重要、浓墨重彩描绘的节日。“绛台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罗绮映韶华,月浸严城如画。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小玉与母亲、丫鬟一同前来,她们听说“灯花南天门最佳”,就到南天门来,遇到一个“黄衫大汉”骑了一匹白马,“人高马大”挡住了众人看灯的视线,大家一阵呼喊,他马上让开了。这就为后面“黄衫侠客”的相助,伏下了一笔。小玉与李益相见,四目相视,情意绵绵。慌乱中,小玉落钗于梅梢,让李益拣着,“咱李十郎孤生二十余,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于飞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视谐音,重视寄托在物件上的文化内涵。“手拈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两人的合唱强调一个缘字,而这缘分,正是与节日融合在一起的。     

    元宵是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的日子,男女青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国的“情人节”。《紫钗记》将元宵作为霍李爱情的主要时间背景,突出了其作为中国“情人节”的情感主题和艳丽色彩,也使他笔下的霍李爱情蒙上了一层迷离浪漫的情调而如梦如幻。     

    昆曲展示给我们的元宵节,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节日!     

  文娱体可搭节日“画船”  

    上海昆剧团的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他们的民俗节庆系列演出,既丰富了节日活动,又展示了表演艺术,使昆曲和传统节日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得到保护和发扬,真可谓双赢互利。当然,在舞台演出之后,如果增加一个演员与观众“互动”同乐的环节,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则会创造出更浓的节日气氛。月下踏歌,自古也是我们元宵节的节目嘛。     

    我们应当懂得,节日等传统文化,是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如今一切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更要好好利用,保护的首要目的是为我所用,为今天所用。上昆民俗节庆系列演出的创意,不仅各剧团可以借鉴,而且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许多文化、娱乐、体育活动,都可以“搭乘”传统节日这一条美丽的“画船”。     

    上海世博会期间,将会遇到许多中国传统节日,这里面大有文章好做。端午节的裹粽子、做香囊、表演《屈原》戏剧;七夕节的望星空、穿巧针、牛郎织女故事,李(隆基)杨(贵妃)爱情剧;中秋节的赏月、品尝月饼、月下踏歌、以曲会友;重阳节的登山、登楼、吃重阳糕,表演陶渊明剧……在传统节日这条“画船”上,正可以徐徐展示我们古老而时新的文化艺术给世人看。     

    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国际化且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大都市,是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好好地去完成它。

      (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TOP

古代元宵节的“创业商机”

来源:挖贝网 2009-05-09 17:29:16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虽然元宵节目前还不如“五一”、“十一”等节日这般“黄金”,但这两年来,对节日经济乐此不疲的商家又开始瞄准元宵节。那么,历代元宵节的商业情况是怎样的?历代商人是怎样抓住元宵节商机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一个花灯五文钱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因为人们都有张灯的习惯,这个习惯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元宵灯节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唐朝王维诗《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酉甫)宴应制》有云:“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每当临近元宵,家家户户都想买花灯,再加上花灯的制作工序繁琐讲究,于是,制作和销售花灯的“灯市”应运而生。

  据了解,今天北京的灯市口,是明清时候的灯市。灯节期间,入夜之后,灯市就会悬挂由民间艺人制作的各种宫灯、壁灯、挂灯等,供人观赏,同时出售。当时这条二里长街早上为市,晚上放灯。开市之日,商贾云集,经销各地出产的商品,应有尽有。而一些贵族富豪,还临时租用街楼,好让全家人观灯,甚至形成“人不得顾,车不能旋”的拥挤场面。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直到今天,灯会还是以民间主办为主。

  元宵灯会上展示的花灯,大多数是由民间艺人制作。汉代时形形色色的灯具制作为灯彩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艺基础。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花灯生产中心,出现了专门的灯市,以供元宵节狂欢。明代元宵节更加热闹,是古代灯彩艺术发展的巅峰。繁盛的工商业使明代形成糜然向奢之风。明清时代花灯专业产业云起,由苏州、福州、新安、开封等,出现了著名的工匠,并且有不少花灯收藏者。

  张双志是京城著名的灯笼制作艺人,被誉为“小灯张”。他的灯笼手艺源于其父亲。他告诉记者,泥瓦匠出身的父亲平时多给京城的王公贵族修葺屋舍,但因为天气的关系,在冬天却比较难接到活。这样,一家老小生计就会出现问题。一家之主的父亲发现了制作灯笼可卖钱,于是就在冬闲的时候,开始召集全家老小一起制作灯笼。

  张双志的父亲当年卖一盏灯笼的价钱,根据灯笼的大小,大约在三到五文钱之间。三到五文钱什么概念?张双志告诉记者,当年一碗豆浆的价钱大概一文半钱左右。他说,这样的价位,至少能收回成本,能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这样一来,张双志的父亲决定夏为瓦匠冬制灯,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手艺还为自己赢得了“小灯张”的美誉,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现在,他的后人,小儿子张双志继承了他的衣钵。张双志现在制作的最简单的四角灯笼,最少也能卖到20元左右的价钱。而他卖出的每个灯笼,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不过,他现在做灯笼都是按照订单数量制作,不再摆摊出售。“订货的都是一些熟客”,张双志告诉记者,他下一步希望自己的灯笼能够推广到小学手工课堂,“让孩子自己将零件组装起来,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历来的花灯夜市上,还有许多如闹社火,舞龙灯等传统风俗节目。

  “灯和丁谐音,元宵节人们舞龙灯,有希望人丁兴旺的意思。”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家陈连生告诉记者,元宵节舞龙灯的班子有的是纯粹赚钱,由有钱人出钱,舞给家人看的;有的是免费舞给老百姓看的,实际上是给自己挣名声,做宣传,希望来年过节有钱人家包;还有的是官宦人家包养的艺人在节日舞,宣扬排场的。当时舞龙灯的艺人,其实已经有了自我宣传的营销意识。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元宵节最普遍的节目就是吃元宵,赏花灯和放烟花了。但不少现代人有所不知的是,历代元宵佳节也会卖皮影,演皮影戏。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告诉记者,历代元宵节还会举办民间花会,出售一些工艺品等,这些工艺品就包括皮影。

  据了解,皮影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汉武帝刘彻心爱的妃子李夫人死了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上面的诗歌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到了唐代,皮影戏是一个人表演一个人说唱,但没有故事情节,到了宋代皮影戏是一边演戏,一边有丝弦伴奏,有了故事情节,也是在宋代有手工业者专门卖皮影。

  北京皮影戏路家班第六代传人路海是北京著名的皮影艺人,对于皮影戏和皮影,他可是行业的权威之一。他告诉记者,皮影艺人在演出的时候,有自己的水牌,是供人点戏用的,上面写着戏码,有文戏、武戏等。当时北京有几个皮影小剧场,如西单、劝业场、老东安商场等,一般都是剧场老板与皮影艺人合作演出。“一次元宵节,有人出了30万元(当时以万为单位的,相当于30元钱)给皮影艺人,这就相当高了!”路海说。演出结束后,收入一般是三七分成,老板得三成,艺人得七成。当时在小剧场看皮影戏,实行计时收费,进去时给个牌,写上几点,然后出来时计算时间,十分钟两分钱。

  而皮影的价钱怎样呢?路海告诉记者,1948年他的爷爷卖了两个皮影给英国人,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猪八戒,共卖了5美元,这在当时可谓天价。

  谈到元宵节的皮影市场,路海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的皮影艺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外国人比较喜欢。”他在今年元宵节前夕,丰田汽车公司的联谊活动做了演出,十几分钟的节目,报酬是1000元。这几年元宵节,都是一些大公司和饭店请艺人表演皮影戏,有丰田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高尔夫俱乐部、顺义国际公寓的外国人等。但是,“今年元宵节我们倒闲起来了,看皮影的孩子少喽。”路海的话,道出了皮影戏在国内的现状。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唱歌卖元宵招来顾客

  民以食为天,说元宵节当然离不开“吃”。

  吃元宵是元宵节特定的习俗。旧时北京东四南大街的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的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的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的正明斋等店铺,每逢元宵节都提前高搭席棚,悬灯结彩,摆案子,架笸箩,大作元宵生意。百姓纷纷购买,全家煮而食之,取团圆和睦之意。果腹解馋之余,也表示收到了新春美好的祝福。

  其实,我国南北方对元宵的叫法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南方还是习惯称元宵为“汤圆”,做法也有所区别。北京制作元宵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用果料拌糖做馅,一般为方型,适量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大笸箩中,然后反复摇晃笸箩,让馅料裹上一层糯米粉。然后捞出蘸水,继续再滚,如此反复,馅料便层层裹上糯米粉,最终可以滚出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大元宵。

  卖元宵的商家使出各种绝招招徕顾客。最为有趣的是摇晃笸箩的伙计们,一边摇晃笸箩一边唱歌,俨然歌者舞者,这会让行人不免驻足观看。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大庭广众之下,边摇边唱,边唱边做,边做边卖,仿佛大戏里唱念坐打,生意自然兴隆。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小伙子和大笸箩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旋转式电动滚筒。翻滚的过程依旧能吸引好奇的孩子。

  但是,历代元宵的买卖与这些年元宵的热销相比,依旧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元宵一般都是自家制作自家吃”,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陶立璠想挖贝网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自家做元宵自家吃”的情况越来越多地被“买元宵回家吃”取代,尤其是在一些没有老人的三口之家。再从供给方——商家来看,元宵节是一次商机,有这么多人要购买元宵,怎能错过机会?一来二去,造就了北京市民排长队购买元宵的火爆场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对此认为:“商家利用传统节日抢商机,每年元宵节元宵大战逐年升级,一些大的食品公司大的饭店竞争激烈,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是和谐社会的砝码。”

  元宵节待挖商机

  元宵节其实还是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新年刚走,接踵而来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了。在古代,元宵佳节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在宋代,甚至比新年还热闹,而到了近代,则渐渐冷却了。可见风俗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

  也许,不少人还不知道,元宵节在古代还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古时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性友人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有诗为证,宋代欧阳修一首《生查子,Wabei.com》:“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展现出了古代的情侣们元宵约会的情景。辛弃疾更是长声吟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不,这是当年元宵节最好的写照。

  提起情人节,相信更多人所熟知的是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那漫天飞舞的玫瑰花瓣,那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甜蜜巧克力,那罗曼蒂克式的王子公主的美妙相约。

  今年,传统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恰巧仅隔一天。在众多商家的心目中,两个“撞”在一起的情人节,到底谁的分量更重些呢?如果单纯从消费而言,情人节的商机和受关注度显然是略胜一筹。但辨证地看,也表明元宵节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平时两三元一枝的红玫瑰在情人节那天的价格要比平时高出5倍、10倍甚至几十倍。如果想买到略微便宜一点的鲜花,起码要提前一周预定。此外,以情人节为“诱饵”的纺织品、电子、珠宝市场更是火爆得一塌糊涂。反观我们自己的情人节——元宵节,似乎除了汤圆、看花灯、逛庙会及烟花爆竹外,似乎还缺乏销售热点。

  诚然,对于节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文化渊源,不应只停留在消费的层次上面。但商品经济的今天,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商业内容才能给整个经济市场带来活力。如此看来,打造多元化的节日经济,将成为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的课题之一。

  历史上的灯市

  小说《李自成》中这样描绘崇祯年间灯市盛况:

  西从东安门外起,东到灯市口大街的东口止,估计二里长,几条街全是灯市。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日结束,共有十天。白天是市场,晚上看灯。在灯市场上会集着各地商人,有南北两京的、各省的,以及外国的各种货物。从年代和范围上说,有三代以来的各种古董,有时兴的锦缎、刺绣、布匹、手工艺品、家常用具,还有西洋的自鸣钟和稀奇玩意儿。商肆按行业分类,各占一段街道。一吃过早饭,大小街道都涌着人流,到已时后就拥挤不堪。人们有买东西的,有看热闹的,有看稀奇开眼界的。

  俗话说,灯市是九市开场,就是指附近的许多街道和胡同在灯市期间都随着热闹起来。晚上,店铺关门,通宵赏灯,放烟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楼上有帘幕的多是勋家、贵戚、大官宦和缙绅眷属。每座彩楼的租价,一夜就得几百串钱。从灯的质料说,有烧珠料的、夹画堆墨丝的、五色彩纱的、明角的、纸的、麦秸的和通草的。从形式说,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巧夺天工。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各种乐队,各种杂耍,通宵演奏。另外,这儿那儿,有队队童子彩衣击鼓,从晚到晓,叫做太平鼓。通宵男女拥挤,人山人海。

  元宵轶闻

  千金竞买米家灯

  明清以来,北京因是帝都,故元宵节灯事甚盛,但当时名灯皆是出自南方,或者由南匠所制作。真正在当时称得上京城造灯工艺者的,米家灯可以为代表。

  米家灯,为明末上元张灯之珍品,非仅制作精巧,且以绘米家园景及游赏活动为其特色,故为观灯者赞不绝口。因数量不多,到明初时便已经成为珍贵文物,价值千斤,为权贵家所争购,而仿制者亦不少。康熙年间高奇士所谓《灯市竹枝词》:“堆山掐水米家灯,模仿黄徐顾陆能;愈变愈奇工巧匠,料丝画更新兴。”可见其制。

  唐宋帝王的奢侈元宵

  根据史料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皇上不惜耗费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花样设计尽善尽美,让人目不暇接。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不仅在灯的制作上花样翻新,灯下的歌舞百戏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宫中的歌女头戴花冠,身披霞帔,每一位歌女的服装就要花费300贯,整个元宵庆典的奢华可以想见。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元宵张灯的日子为5天。因为放灯时间较长,商家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推出花样新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皇宫内的灯山,上面有彩缯结成的文殊菩萨跨狮、普贤菩萨骑百象等装饰。工匠用轱辘绞水设计,随着菩萨手臂摇动,手指中流出5道水。

元宵节 创业 商机 

TOP

看起来这本书好像不错啊。

TOP

顶顶~~

TOP

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作者: 温岭   来自:中国民族报 2010-02-23


闲人居士 供图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事物纪原》中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除燃放灯火外,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据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逢元宵灯节,城乡人们都要耍龙灯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舞狮子也是我国的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除了“舞龙”、“舞狮”外,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还喜欢扭秧歌。元宵节里还有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等习俗。

  在元宵节,我国民间还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