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2021年5月21日至24日,“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
  自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民俗学发轫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民俗学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球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背景下,民俗学对内如何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对外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学科发展亟需讨论的重要议题。本次论坛立足学科发展现状,旨在探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学科未来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等来自12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位民俗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学者们各抒己见、切磋琢磨,既有宏观层面对学科建设的探索,也有针对具体而微的民俗问题的思考。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主持了5月22日上午的开幕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代表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致辞。王加华教授回顾了山东大学在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的学术传统,提出了要站在民俗研究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上,坚持扎根于田野调查,为学科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叶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追溯了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初心使命,并谈及此次论坛的缘起。他指出,自《歌谣》周刊创办以来,中国民俗学走过了100年风雨历程,其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对于学科内部存在的问题也应当予以真诚反思。
  在5月22日的研讨中,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研讨伊始的主旨发言中,纵观民俗学在美国、芬兰、日本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民俗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结合口头诗学的研究,呼吁民俗学贡献更多思想上的烛照;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故事的民俗学:实证民俗学取迳之一》、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王加华(山东大学)《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分别从实证研究、都市研究和个人生活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对民俗学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生产做出阐释;李向振(武汉大学)《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民俗学》分析了民俗学目前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倡导回归机制研究;康丽(北京师范大学)《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疫情中的民俗学思考》指出民俗学应朝向当下,积极履行学科公共职能;张士闪(山东大学)《当代中国民俗学田野研究反思》主张关注民俗叛逆者及个体“俗化”过程,避免田野作业中将对象简单化的倾向;刘晓峰(清华大学)《节日研究:时空文化体系的话语权问题》和吕韶钧(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先后聚焦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时空文化体系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展现了两种富有价值的研究取向。
  5月23日,陈泳超、黄景春、陈岗龙和毛巧晖围绕民间文学展开讨论:陈泳超(北京大学)《以“仪式文艺”开拓民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强调了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主张采用“仪式文艺”这一概念拓展(收复)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黄景春(上海大学)《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分析了民间文学对于文化记忆延续和民族记忆建构的重要作用;陈岗龙(北京大学)《关于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共建》指出了中国与东方其他国家在民间文学方面的联系,认为双向合作将大有裨益;毛巧晖(中国社会科学院)《盘瓠神话研究——学术史视角的思考》分析了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及其在民间文学学术史领域的价值。另有三位学者从多元视角切入民间文化研究:赵丙祥(中国政法大学)《由“经史”观“风俗”——从葛兰言与高本汉的分歧说起》讨论了如何通过把握中国文明的核心议题来理解民间文化;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故事诗学:人民生活的叙事实践》主张看待民间故事时不仅要看到文学的审美,更应看到生活诗学的叙事;刘晓春(中山大学)《景观/地方:尝试理解当代乡村社会的一个比较视角——黔东南的例子》呼吁在开放的、互为主体性的共情之中生成一种村寨与游客共享的“地方感”。此外,祝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反思当代民间文艺的“前三十年”》回顾了民间文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0年代后期三十余年的发展沿革,李刚和刁统菊则分别基于自身的信息化工作、田野作业方法教学,对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探讨。李刚(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数字人文手段在民俗学研究中跨越壁垒、交汇融合的品格,刁统菊(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视野下的田野作业方法课教学实践》剖析了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在田野作业方面的授课特色,并提出要关注城市及网络民俗、借鉴社会学定量研究、注重田野伦理。
  在此次论坛的最后阶段,叶涛教授对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对两天的学术研讨予以总结发言。他讲道,本次论坛以民俗学(含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为中心议题,广泛涉及到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转化、民俗学的理论创新、民俗学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是社会转型期讨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他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和山东大学将继续搭建民俗学高峰论坛这一平台,致力于将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将在今后采用多种学术研讨形式,邀请学界同仁对本次论坛所涉及的问题加深讨论,内求反思,外图发展,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本次论坛系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是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和《民俗研究》编辑部具体承办。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