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我们回不回家过年:《中国新闻周刊》特稿
  作者:记者 刘炎迅 吴凡 庞清辉 王臣 刘子倩 陈薇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4 | 点击数:27058
 

  “礼品”的变迁

  人们对于礼品的选择和送礼观念的转变,可以管窥整个转型社会中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每一步变化

  文/张立群

  “礼”最早从宗教和祭祀而来,是人们对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有仪式和物品两层含义。在古代,礼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也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的宗教和规范意义慢慢剥落,它的物质意义开始成为主流,并逐渐变成一种人际交往符号。

  送礼是中国人的传统,礼尚往来一直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普遍意义上,这个“礼”多是以“礼品”为载体彰显,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人们之间赠送的礼品更在时间的洗礼中完成了一步步的变迁,而这种变迁,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中国60多年来的发展与巨变。

  单纯的幸福

  新中国建立初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生活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吃白面、穿新衣在普通人家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因而那个年代的礼品也分外质朴,实物之“礼”几乎是清一色的面食,“轻、薄、小”是显著的特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带上一小袋白面、一封糕点或是几尺布就是最好的礼品。

  钢笔在当时算是非常高品质的礼品,走在路上穿中山装、口袋别着钢笔的人备受羡慕。若那钢笔是派克牌的,更是相当有面子,甚至可以当做宝贝代代相传了。

  货币之“礼”则以角钱为主,粮票、布票为辅。过年时孩子们的压岁钱,大都在一角到二角之间,偶尔也有给五角钱的,就算是了不得的大数目了。在那个一切凭票的年代,拿粮票、布票送人,亦是很高端的礼物。

  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中国的主流变成了领袖和红卫兵,那一时期,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是最流行的礼品;印有标语的茶缸、毛巾、袖标被称为文革三件宝,成套赠送。结婚办喜事,亲朋好友送的都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之类的年画,单位则送成套的《毛泽东选集》或毛主席石膏像。

  那个年代的人,生活清苦、简单却又容易满足,一份小礼物往往就是记忆里单纯的幸福。

  礼品变“厚”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有人把烟酒当做礼品。之后,女子出嫁有了“彩礼”,上海牌手表,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是十分贵重的婚嫁礼物。人们之间的往来也逐渐多起来,谁家发生像住院、生子、参军入伍等大事,一般都是以鸡蛋或糕点作为礼物。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礼品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同步,进入了辉煌时期。春节时礼品花样增多,除了糖果、糕点外,还有肉、酒、水果之类,罐头和麦乳精也开始走进礼品的行列。

  与此同时,新鲜事物大量涌现,花衬衫、喇叭裤、蛤蟆镜这些带有资产阶级情调的东西,在当时是非常时髦惹眼的礼品,赠送者和接受者都走在流行的前列。

  到了80年代,“礼”逐渐“大”和“多”了起来。过年过节送烟酒、罐头、水果已成常态,并开始讲究烟酒的牌子。压岁钱和随礼也相应攀升,由10元到20元、50元、100元甚至更多。体现时代特征的结婚“三大件”演则变成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此外,印有明星、花鸟、风景等各类题材的挂历也成为过年馈赠的厚礼,风靡了整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90年代的“礼” 变得丰厚起来。食品开始变成了整袋大米、成箱水果、整件名酒、鸡鸭鱼虾等。随礼的范围和领域逐渐扩大,数额也不断增长,礼尚往来开始变味。高档手表、商务通、BP机、电脑、手机等作为高端礼品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礼“重”人意“轻”

  进入21世纪,在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礼品的选择开始追求个性、品质和健康。绿色环保食品渐渐担当礼品的主角,具有区域特色的土特产也“火”了起来。各种保健品、营养品以及健身、按摩器械成为子女孝敬老人的礼品。具有个性特点和品牌内涵的礼品也广受欢迎。各类造型独特的个性礼品,如个性优盘等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名牌包、化妆品、电子产品等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成为不少人购买礼物的首选。

  春节父母、长辈送给孩子的礼物也开始从单纯的压岁钱、玩具等变成送给孩子诸如“生活锻炼夏令营”“强身健体训练营”“红色旅游”等有益成长的精神食粮。

  近几年,伴随着物质的丰富,银行卡、购物卡、现金、股票以及各类奢侈品逐渐成为礼品的主力军,送礼的花样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高,表达方式越来越隐蔽。“礼”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表达感谢、祝福变成了走关系、通人情甚至是进行贿赂的手段。礼“重”人意“轻”的现象更是成为送礼的常态,给礼物原本承载的单纯意义蒙上了一层黯淡的灰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1月1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倪方六]为啥女不祭灶?
下一条: ·怎样留下我们的年味儿?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吴卓远]浅析丧礼与生死观的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