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4156
 

  三、故事节点与母题、功能的简单辨析

  结束本文之前,我们再对同题故事、节点以及故事类型(type)、母题(motif)、功能项(function)等相关概念作一简单辨析。

  功能项是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普罗普对阿法纳西耶夫搜集的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同一体裁故事)进行了形态分析,总共分析出31个功能项。这31个功能项基本上涵盖了所有100个神奇故事的全部母题。

  功能项是组成同一体裁故事的基本单元。功能项类似于母题,但具体用法不同。功能项是在特定的故事体裁下分析出来的,因此是具体故事体裁之下的情节单元,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故事体裁而被称作“功能项”。母题是从所有故事中借助“重复律”分析出来的,不依赖于某一具体的故事类型,因此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比如说,一本《文学理论》,把它放在中文系的教材体系当中,它被当作培养学生的一种“基础教材”(功能项);把它放在图书阅览室,它就只是可供不同读者阅览的一本“图书”(母题)。

  普罗普认为,“对于故事研究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什么,至于是谁做的,以及怎样做的,则不过是要附带研究一下的问题而已。”所以,故事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考虑作为完成者的人物。”也就是说,普罗普认为,故事体裁学和形态学排斥了以主人公属性和姓名为标识的故事类别。

  对于故事类型的划分,一直存在分歧。“19世纪末,当卡尔·克隆注意到不同民族的故事中存在着大量相似情节梗概时,他就提出了‘故事类型’这个概念。他的学生安蒂·阿尔奈(Aarne)根据这个概念发展出国际民间故事的分类体系,于1910年出版了著名的《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但是,阿尔奈对类型的划分基本上是经验式的,并没有制定一套严格的划分标准,因此后来的学者对于分类标准一直存有分歧。自从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出来之后,多数学者倾向于依据形态特征来对故事进行类型划分,刘魁立先生就是这一标准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认为“一切故事类型的确立,从根本上说,依据的是形态。靠什么?靠情节基干”,刘守华也认为“类型是就其相互类同或近似而又定型化的主干情节而言”。

  可是,在中国故事中,著名的故事大多是以主人公的属性和姓名来标识的,如孟姜女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刘三姐的故事、秃尾巴老李的故事、白蛇传、柳毅传书等等。在中国民间文学体裁学中,一般把这些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叫做“传说”。传说的数量在中国民间文学诸体裁中是最多的,超过其他各类故事的总和。

  以历史人物或虚拟的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各类传说,在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中是不合法的。故事形态学不承认以“物”(人物、事物)为中心的传说具有“类”的特征或“类”的研究价值。于是,如何对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物”的故事进行结构分析,就成了中国故事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
下一条: ·[王逍]人生仪礼展演与集体记忆强化——以畲族“做表姐”斗歌习俗为例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