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
  作者:张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2 | 点击数:18812
 
反思与批判是一种超越式的继承。大师的光芒并非费孝通的阴影。最初,费孝通认为,社会是个体的集合,是人的群体生活手段,文化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的手段,并怀着这样的看法走入社会学,由于这种“共同的语言”走进马林诺斯基。④但是,他并没有被这种“共同的语言”所束缚,在接触涂尔干之后,费孝通逐渐认为,社会虽由个体所组成,却是高于集合体的社会实体。在费孝通身上实现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统一。这种对马氏的叛离和超越在其走入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时就已初露端倪,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明确否定家庭、婚姻、亲属等社会制度是人们用来满足性的需要的社会手段,而是限制人们满足生物需求的方式。社会通过增加新成员进行新陈代谢,新成员必须经过生物性生殖和社会性抚育,而男女必须经过社会规定的婚姻仪式,其生育才能被社会认可并按照社会规定来扮演家庭角色。“婚姻的宗教色彩常是最引人注意的一方面。……在西洋,婚姻仪式须在教堂里由牧师来主持,把婚姻视为一种向上帝负责的契约。在我们自己,一方有月下老人的暗中牵线,一方有祖宗的监视,一方还有天地鬼神来作证,这样把确立个人关系的婚姻弄成了一件热热闹闹的社会举动,更把这和生物基础十分接近的俗事,转变成了好像和天国相通的神迹。”⑤因此“生育制度并不是用来使个人满足其生物上性的需要,而是用婚姻和家庭等规定按部就班的来过日子。”⑥
费孝通对马林诺斯基的继承不仅见于学术追求,更见于政治理想。很多人认为马氏是一个不问政治的“罗曼蒂克式的逃避者”,实际上马氏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人类及其文明的命运与前途,这种关怀逾越了民族与国界,在《自由与文明》中这种政治热情空前爆发。费孝通也是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者,从《江村经济》到《行行重行行》,直至临终不忘的“文化自觉”,无一不是心系家国,魂牵天下。
费孝通师从名家,却不盲目从师:“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笔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的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①面对言必称希腊、言必称孔孟的中国学术界,费孝通痛心不已,以“敬惜字纸”为名展开学术反思。
如果说马氏所处的时代文明被毁掉尚可重来,则现代社会会在硝烟燃起的同时走入永久性毁灭。文化战争披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外衣暗流涌动。政治盲目常常源于文化盲目,只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否则“中国特色”就只能是对他人的模仿。强健思想比强健肉体更重要,文化独立比军事战备更重要。费孝通希冀以“文化自觉”为名探索中华文明之路。
于是,在学术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的双重感召下,费孝通展开学术反思与政治呼吁。
从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费孝通对全球化的阐释是在历史的脉络中延伸的:“全球化”实际延续了自19世纪开始的广泛的世界性文化接触,而且接触中的各方力量仍是不平衡的。在“世界性的战国时代”的20世纪,人被从狭小的社区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逐步强大的现代国家,这是从一种制约进入另一种制约的过程。②
自启蒙运动伊始,人类就在反思中希冀着天下大同,启蒙运动期待一个时代,整个人类统一于一个以理性与自愿服从为基础的共同体,只是在巴别塔之下这种天下大同粉身碎骨。全球化与地球村只是众多幻想中的一个泡沫,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抗衡。文化以政治为载体,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这种文化的弱肉强食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间,而且发生在国家之内。
在这种虎视眈眈的对抗中,中华文明何去何从?费孝通从三个维度展开反思:
1.我与非我
对于自己的认识,是在自我与他者的横向对立中建构的。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被描述,是以东方学者的“文化残存”呈现的;西方作为一个强势的异己被中国人接受,经历了从“天朝上国”对蛮夷文化“和而不同”的俯视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势如破竹的“拿来主义”,现代中国,正有穿越镜子与他者融合之势。有时候,战争可以复活一个垂死的文化,和平却能谋杀一个麻痹的文明。“现代西方文明代表一种强大的历史断裂性,作为一种不断否定历史和生活的社会性的力量,作为一种被人类学家称作‘热的’、‘动态的’社会模式,冲击了许许多多像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注重在历史的连续性中创造文化的‘冷的’、‘持续的’社会模式。”③马林诺斯基的“三项法”极具预见性地勾勒出这种现代化和全球化下的文化动态过程:本土的、外来的、综合的,相对应的恰好就是民族主义、全球化和文化融合。马林诺斯基学术生涯的起点源于对文化中心主义的反叛,而费孝通学术生涯的终点止于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反抗,这决不是简单的历史偶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下一条: ·[杨秀]“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