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
  作者:郑信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22 | 点击数:13352
 
然而,民族关系并非一个全面稳定的系统,而是处于不断运动状态下,其运动方向则受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各界所持民族观、民族政策运行状况等的影响。因此,现有民族关系发展成就的取得,并不代表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就没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流迁人口不断涌向全国各地,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各民族间经济利益的摩擦,都会带来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如上所述,一些城市在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制度、相关的法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流动人口管理整体机制不完善。在此条件下,一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相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组织程度低、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流动性大,加上民族固有特点,往往成为引发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当事人。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和制度机制,解决问题无章可循。
2.少数民族流迁人口进入城市后的文化适应、文化心理问题未受到重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后,由于文化上的不适应,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交往并不密切,几乎独立于社区生活之外,加之语言的障碍等,使之与城市社会生活很难相融。特别是巨大的经济生活水平的差异带来的心理失衡,使流动人口的一小部分人心生杂念,甚至行为失控,进行违法活动,以获得补偿。
3.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尚未深入到各民族群众之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民族政策教育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大多主要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区进行。实际上,各民族中持有错误民族观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一些干部中也有类似情况,这对建立健康的民族关系十分有害,因而在全国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4.国际反动势力影响的渗透。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还会受到国际反动势力的影响,如成都有美国领事馆密切关注四川藏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动态,而乌鲁木齐频繁发生在国外反动势力支持下的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
可见,我们在判断当前城市少数民族关系状况时,不仅要着眼当前良好的民族关系状况,还应从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有利于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消除不利因素,注重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二)建立健全调整城市民族关系的新机制。
目前,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城市民族关系调整机制。
1.强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这对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具有重要作用。应在全国经常性地进行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教育,认真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强化民族平等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包容度。与此同时,大力宣传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继续倡导不同民族的成员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社会风尚。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总原则。实践证明,没有各民族间真正的和睦相处,很难达到真正的平等,也不可能达到团结的目的,共同繁荣也就没有保障。党和国家已经确保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只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发展进程,表现在经济文化上民族间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只有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加快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才能逐步缩短以至消除这些差距,如果没有各民族间的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及真诚合作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当前,民族间的帮助和合作要么是纯个体的行为,要么是纯政府的行为,在城市的社区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领域还缺少将个人和政府行为结合起来的桥梁。纯个体的行为,虽然对民族关系顺利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产生的影响范围小,收不到应有的示范效果;纯政府性的相互帮助和合作,主要是地方政府间的帮助和合作,群众较少参与,其示范效果和影响力虽然很大,但是仍然不是群众性的活动。因此,倡导社区内的群众组织间、不同民族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和真诚合作是将个体行为与政府行为结合起来的重要桥梁。组织和协调好这个层面不同民族间的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也有利于培育各民族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真诚合作的理念和觉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阳全]近十年国内傣族研究
下一条: ·[孙正国]中国族源性女神母题的文化阐释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刘晓]城市边缘艺术节节日模式与发展初探·[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