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琼斯]手工艺·历史·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民间艺术和技术
  作者:[美] 迈克尔·欧文·琼斯   译者:游自荧 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0 | 点击数:25472
 

选择了哪些特定的材料?它们为什么以及怎样影响物品的自然属性,在物品制造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改造?

使用了哪些特殊工具和工艺,为什么?这对于物品的外型、设计及表面品质有何作用?

物品及其设计要素有何新颖之处,为什么?又怎样相似于同一传统中其他手工艺人的样式与设计?

手工艺人对于自己制造的物品有何自我评价?

2.消费者与评论者

消费者与评论者对于手工艺人及其作品是高度评价,还是不置可否,为什么?

手工艺人所制作的一类物品中“好的”或“差的”范例有哪些特点?

判断品质的依据是什么?是审美因素,还是所做物品的适用性、独特性、牢固性,抑或是耐久性?

物品是由于审美原因还是实际用途而被购买,或者是由于宗教原因、政治或社会馈赠、地位象征、特权提升、独特性、投资机遇或慈善原因?

消费者一方面对物品和属性作何联想,另一方面又对物品和特定的人、事、地作何联想?

消费者在购买物品后怎么样处理它,放在哪里,谁看到或者使用它(以及怎样使用)?

评论者或者消费者会对物品做哪些改动?为什么?

如果物品被消费者修改,那么在这过程中什么地方被改动,什么地方被保留?为什么?

3.场景事件

手工艺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底线是什么?

消费者希望定制某些物品吗?若是的话,那有何具体特征?

手工艺人有哪些价值观、身份或个性特征倾向于通过物品及其特点表现出来,或认为由此表现了出来?

在原料、工具、工艺与设计要素方面,手工艺人选择什么来传递个人的价值观、身份、他人的观点甚至是情感状态的信息?

手工艺人、消费者或评论者赋予了物品哪些象征或特定含义?为什么?

手工艺人依靠吸引力、选择、定制,还是结合考虑这些以达到出售物品的目的?以何种方式?

如果手工艺人依靠吸引力和选择来销售物品,那么哪种物品以及一件物品的哪些特点被手工艺人所利用来吸引消费者?有多少选择可以提供?是什么?

什么促使消费者与手工艺人发生接触?

在多大程度上消费者会定制有特定特点的物品?怎样定制?

在多大程度上手工艺人会愿意接受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怎样接受?

手工艺人定价的依据是什么?

手工艺人与消费者之间就价格、数量、质量及送货方面,有哪些协商过程?

消费者或评论者有哪些品位偏好和审美标准?

消费者或评论者怎样给手工艺人以反馈,是就某一特定的物品还是在手工艺人的风格或全部技能方面?有什么样的反馈?

手工艺人如何回应这些反馈(忽视它、维护自身的选择,还是多少对物品有所改动)?

消费者或评论者的哪些评论和行为有助于手工艺人的充实提高?

总结与结论

在本文中,我探讨了研究物质民俗的方法。文中涉及到民俗学中研究民间艺术的四种视角,这些对物质民俗的研究视角包括将其看作是历史手工艺品、可描述可传承的实体、文化的体现以及将物品的制作和使用看作人类行为。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补充,所有这些都在民俗学家的著作中有所体现,尽管在某一特定的研究中只是强调其中一两个视角。我更喜欢新近发展的、平常很少运用的行为方法的研究视角,同一再使用的“物质文化”概念相比,“物质行为”的概念似乎更为恰当。

我要提出一个告诫。有些研究者认为,“艺术作品作为事物本身,它自身的意义就体现于它自身的存在之中”。(阿姆斯特朗,1971xvi)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民俗学研究刻板地认为,要理解物质民俗,我们必须调查先于它们存在的条件、它们产生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存在所造成的结果。在乔治斯的叙事观点看来,我们在考察物品时,不应当局限于事物自身之内,而应当视其为人类行为的展现。虽然手工艺品和物品本身非常重要,但是它们不应当凌驾于制造和使用它们的人之上。如果人类想象所产生的有形产品成为关注的中心,而它们所展现出来的观念、情感、需要和愿望却受到忽视,那么对这些手工艺品的欣赏与理解便会消失。因此,只有当制造者与使用者同物品构思、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一起成为调查的对象——而不只是手工艺品才是调查对象,民间艺术研究才能彻底达到它的目的。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慎成]韩国《孝子里》和中国《义虎记》故事比较研究
下一条: ·[朱姆沃尔特]口头传承研究方法术语纵谈
   相关链接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朱霞]精英与民间文化互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形成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