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作者:[日]岩本通弥   译者:施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6 | 点击数:15639
 

  再如常见于报道的外国人罪犯也是同样,讨论这些现象是否增加时必须要考虑人口总数,以十万人口中占的比例(对于自杀来说就是自杀率)进行讨论才符合逻辑。图7为日本自杀率的变化,可以发现和图5给人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比起昭和30年代前半,男性的自杀率确有增加,但是女性却减少了10%以上,男女相加,是低于昭和30年代的。当然,仅有自杀率还远远不够,还不足以成为自杀学、自杀预防学、WHO(世界卫生组织)等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国际比较而用的数据。因为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杀率也在上升。考虑到近年来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自杀率的升高也可能是这个因素带来的,所以需要结合人口全体的年龄构成比例即“人口金字塔”进行调整,使用“年龄标准化自杀率”的数据。观察这个调整后的比例,比起1955年的男性38.5%、女性22.4%,2003年的男性33.2、女性10.9%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值,丝毫不是媒体所宣传的“史上最糟”。

  长居日本的加拿大学者威廉·卫泽罗(William Weatherall)在一篇名为《日本人关于自杀统计的误报和误用》的论文中提到,不仅是媒体,日本学者和政府对于自杀的统计数据的处理都是不正确的。他把其中的直接原因之一归为日本人的“数字盲症”。据他所言,日本人“缺乏探索真实的怀疑心”,对于这点我也是赞同的。

  (四)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可以试着引入民俗学的“口述”的概念来分析。近年来,日本媒体偏爱使用如“过去五年最多”或“比去年有所增加”等数量性的说法,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扩大人们对事实的错误认识的数字魔术而已。如果数值有所减少,媒体则会使用“虽然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依然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等常用套句。但是,这种“看上去很真实”的数据在除经济新闻领域外广泛使用并不是一件很久远的事。社会专栏频繁地使用数据大约是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的。在此之前,则主要是简略地描述事件的报道,版面结构上也尽可能安排更多的信息。以自杀事件为例,其报道数量在60年代各家报纸都超过了300件,之后慢慢减少,到80年代末期已经不足100件。另一方面,每一则报道的篇幅则大幅加长,增加了很多类似纪实文学的情景描写、真相追踪报道、或是把若干类似的案件放到一起进行分析的解说报道。当然,这其中也有与电视等其他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需更多地刊登国际信息等因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的叙述方式(style)由平淡地叙述转为把事件和案件作为故事和阅读物进行呈现的故事化叙述了。

  在韩国,虽然近年来也在逐渐向着日本的叙述方式靠拢,但仍以平淡地按时间顺序叙述为主,除非是专题特辑,很少见到讲故事一般的长篇报道。这点在韩国电视上表现得更明显,类似从前日本NHK的7点新闻,播音员不发表评论,每则新闻被压缩在1分钟内尽量播送更多的新闻。相反,现在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则把大部分新闻都特辑化了,如朝日电视台的《报道站》节目,在21:54分至23:10播放,除了体育新闻以外,报道的新闻总数竟不到10件,该节目播音员的评论以及与解说员的对谈都尤其长,现如今,不知是新闻报道变得“新闻讨论节目”化了,还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讨论节目”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日本和韩国报纸的区别,正像《报道站》和以前NHK新闻节目之间的区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罗兆均]多重叙事下的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
下一条: ·[沃尔夫冈·卡舒巴]话语分析:知识结构与论证方式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刘桃 包先康]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连雪君 吕霄红 刘强]空心化村落的共同体生活何以可能:一种空间治理的视角·[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
·[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钟福民]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微观生态的手艺人家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