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丽丹]“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
——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作者:李丽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4 | 点击数:13127
 

  三、余 论

  从“三言”异类婚故事中的民间文学因子与作家个体创作的结合及其民间回流,可以看出,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雅俗互动过程中,作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家本人必须对民间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正确的态度和长久的积淀,这一点,冯梦龙通过其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活动及其对民间文学的评论等方面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作家的通俗小说创作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必须考虑以下两点:

  首先是母题(题材)的选择。冯梦龙“三言”异类婚故事中能够回流到民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两个文本,其民间文学中的母题本身在民间就有着较为悠久的流传历史。“蛇女”故事与“龙女”故事与人们早期的图腾信仰有关,关于蛇和龙的信仰比关于鬼和人类的灵魂不灭观念早得多。《白娘子》与《李公子》中较为固定的母题所蕴含的观念也是早在民间就已经广为接受的,如美女蛇伤人、好心有好报等。

  其次,作家必须从艺术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对民间文学资源进行较大的改动。这些改变,在原有民众早已熟悉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引起新奇感、陌生感,同时又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慰藉,为人们的情感所接受,有一定的突破,但这种突破又是以人们共同的审美接受为限度。

  总之,作家正是从观念形态上了解民众,从创作手法上吸收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同时,又绝不仅以此为苑囿,而是大胆地融入作家个人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对材料进行改编、变形、再创作,使之成为民众既熟悉又陌生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渠道回流到民间,如此循环不息,在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发展史上,既平行发展,又交错融合,共同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李丽丹,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章来源:《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第86—112页。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2016年4月11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张勃]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下一条: ·[杨利慧]我对“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